沙面島

廣州荔灣的島嶼

沙面島舊稱拾翠洲中流沙,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內的一座島嶼,位於西關六二三路的對岸,白鵝潭北部,是珠江上的一個人工小島,與廣州珠江北岸隔沙基涌相望,面積約0.3平方公里。

廣州沙面建築群
沙面島上的西式建築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沙面街道翠洲社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
編號4-209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
子項
包含54個建築單體
沙面島
漢語名稱
正體字 沙面
簡化字 沙面
郵政式拼音名稱
郵政式拼音Shameen、Shamin[1]

歷史

編輯

在拾翠洲時代建有津亭。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英法兩國在廣州河南首次選點建立租界。1843年在廣州,英國原預想租用十三行對岸河南的數十畝田地,時清廷並無異議,而地方鄉紳「會齊四十八鄉,集約二千餘人」大肆反對徵地,英方同意放棄選擇。直到1859年7月,正式與法國共同由清廷政府處租獲沙面。

其改選這塊珠江中的小沙洲(距離清朝閉關鎖國時期中國唯一的的外貿區「廣東十三行」相當近)作為租界地址後,填築成島,並於1861年簽訂租約。島上西部4/5劃為廣州英租界,約44英畝(264),東部1/5劃為廣州法租界,約11英畝(66畝)。每畝年繳地租1500制錢,中國政府放棄對沙面的一切權利。英法租界各有一橋與廣州河北(華界)相通。

在之後的大半個世紀裡,英法兩國取得了在沙面島上的許多特權,政府相關機構與企業大量移入,主要的領事館和政治、金融組織都建立在此,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給予附近的中國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島因此成為後來中國乃至附近國家民族解放運動人士抗議與攻擊的目標。如發生在1920年代的廣州市民多次反殖民遊行,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鴻泰在沙面行刺法屬印度支那總督馬蘭等等。

1942年,大日本帝國將對英國宣戰後占領的沙面英租界交給汪精衛政權。1943年,法國維希政權退出法租界,交給汪精衛政權。同年,重慶國民政府另行與英國訂約收回英租界。二戰結束後,新成立的法國臨時政府正式宣布將沙面法租界交還中華民國政府

1948年1月5日,港英政府強拆九龍城民房。事件觸發了中英雙方圍繞九龍城主權問題的交涉,並引發中國內地民眾抗議港英政府的浪潮。廣州成立了「粵穗各界對九龍事件外交後援會」,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遊行最終失控,釀成了火燒英國領事館的「沙面事件」。

1996年,沙面的建築群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務院將沙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

現狀

編輯

目前,沙面是廣州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島上綠化較好,有古樹150多株。建築方面,多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造,並帶有西方風格,島上建有白天鵝賓館等星級酒店,因此經常可見外籍人士在此留連。

沙面傳統上是各國駐廣州領事館的集中地區,但因應領事館自身規模的擴大和市內其他區域的快速發展,多數領事館已經從沙面遷出,隨著美國領事館在2013年7月遷往珠江新城,現時島上只剩波蘭領事館留守。

島上目前駐有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廣州辦事處等行政機關,廣藥集團美晨集團等企業總部。

建築

編輯

沙面島上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共有54處[2]。主要建築風格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的英法殖民地風格、中期的仿古折中主義風格以及後期的現代主義風格。

序號 名稱 圖片 地點 年代 保護等級 備註
1 聖公會基督教堂舊址   沙面南街60號 1865年 A類
2 環沙面島舊石堤、石埗頭   環沙面南北堤岸 1859年 B類
3 英國領事館東、西副樓舊址   沙面南街44、46號 1865年 A類
4 沙面一街印度人住宅舊址   沙面一街16、18、20號 19世紀末 B類
5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   沙面一街3號 20世紀初 A類 原名馬文治大廈(Bomanjee Building),曾被譽為「沙面第一樓」,然而在2007年被違規改建慘遭大面積「毀容」,上百年前從歐洲漂洋過海運來廣州的建築物料受損嚴重,大量歷史信息隨之丟失[3]
6 沙面北街印度人住宅舊址   沙面北街91、93、95、97、99號 20世紀初 A類 原名昌利排屋(Mehta Terrace)。
7 國民政府廣播事業管理處舊址   沙面北街73號 20世紀初 B類
8 三菱洋行舊址   沙面北街65號 1915年 B類
9 沙面游泳池   沙面北街51號 1887年 B類
10 好時洋行、德士古洋行舊址   沙面北街61號、沙面三街5、7號 1908年 B類
11 沙面北街私人住宅舊址   沙面北街43號 19世紀末 B類
12 沙面西橋   沙面北街與沙面三街交匯處 1861年 A類
13 葛理福孚公司舊址   沙面北街39、41號 20世紀初 B類
14 香港牛奶公司製冰廠舊址   沙面北街29、31號 20世紀初 A類
15 捷克領事館舊址   沙面北街1號 19世紀末 B類
16 法國巡捕房舊址   沙面大街1號 19世紀末 B類
17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   沙面大街14號 1890年 A類
18 沙面大街印度人住宅舊址   沙面大街16、18、20號 19世紀末 B類
19 法國傳教社住宅樓舊址   沙面大街36、38號 19世紀下半葉 B類
20 萬國寶通銀行舊址   沙面大街46號 20世紀初 A類
21 旗昌洋行舊址   沙面大街48號 19世紀末 B類
22 滙豐銀行舊址   沙面大街54號 初建於1865年 重建於1920年
23 正金銀行舊址   沙面大街56號 20世紀初 A類
24 洛士利洋行舊址   沙面大街62號 清末民初 B類
25 廣州俱樂部舊址   沙面大街60號 20世紀初 A類
26 蘇聯領事館舊址   沙面大街68號 1916年 A類
27 台灣銀行廣州支行舊址   沙面大街26號 1907年 B類 1919年10月15日,新華社華南總分社在此正式掛牌,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建立的第一家新聞媒體。10月24日,新華社華南總分社的第一條電訊稿向世界發出。
28 英國醫院舊址   沙面大街22、24號 1932年 B類
29 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沙面大街59號 20世紀初 A類
30 渣打銀行舊址   沙面大街49號 20世紀初 A類
31 天祥洋行舊址   沙面大街61號 1924年 B類
32 英國聖公會牧師住宅舊址   沙面大街69號 1865年 B類
33 沙宣洋行舊址   沙面大街39、41號、沙面二街4、6號 1908年 B類
34 中國鹽務副總稽核住宅舊址   沙面南街58號 20世紀初 A類
35 法國兵營舊址   沙面大街10、12號 19世紀末 B類
36 海關館舍舊址(紅樓)   沙面大街2、4、6號 1907年 A類
37 中法實業銀行舊址   沙面南街22號 1913年 A類
38 寶華義洋行舊址   沙面南街14號 1890年 A類
39 法國領事館舊址   沙面南街20號 1915年 A類
40 法國海軍辦事處舊址   沙面南街12號 19世紀末 B類
41 滙豐銀行宿舍舊址   沙面南街24號 20世紀初 B類 原名巴倫治屋(Pallonjee House),以原第一任主人巴倫治命名,巴倫治家族曾為晚清時期省港地區的巴斯商人望族。早在1794年,考瓦斯治·巴倫治就在廣州建立了巴倫治洋行,後來遷往香港,成為第一家在香港開辦事處的印度公司。不過暫未能確認該建築牽涉巴倫治洋行,但可以肯定這處是由巴斯商人始建[3]
42 泰國人俱樂部舊址   沙面南街34號 19世紀末 A類
43 太古洋行舊址   沙面南街48號 1881年 B類
44 新沙宣洋行舊址   沙面南街50號 1907年 B類
45 法國傳教社樓舊址   沙面南街42號 19世紀末 B類
46 赫德爵士樓舊址   沙面五街1號 20世紀初 B類
47 泰和洋行舊址   沙面五街4號 20世紀初 B類
48 沙面南街印度人住宅舊址   沙面南街2、4、6、8、10號 19世紀下半葉 B類
49 屈臣氏藥房舊址   沙面三街4號 19世紀末 B類
50 慎昌洋行舊址   沙面四街8號 19世紀末 B類
51 美國領事館舊址   沙面三街2號 20世紀40年代 B類
52 沙面網球場   沙面南街5號 清末 B類
53 法國租界花園   沙面南街7號 清末 B類
54 皇后花園   沙面南街3號沙面公園內 清末 B類

除了以上5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外,島上還有其他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近代建築[4]

序號 名稱 圖片 地點 年代 備註
1 基督教循道會用房   沙面北街67號 19世紀末
2 東方匯理銀行副樓   沙面大街19、21、23、25、27、29號 原名加蘭治排屋(Karanjee Terrace),據載該處為沙面最早架設電燈的建築物[5]
3 基督教循道會用房   沙面大街50、52號 19世紀末
4 卜內門洋鹼公司舊址   沙面大街58號
5 同和洋行舊址   沙面大街64號
6 東方匯理銀行(早期)舊址   沙面南街16、18號 1890年
7 於仁保險公司舊址   沙面南街28號 19世紀末
8 後期住宅   沙面一街4、6、8、10、12、14號 20世紀初
9 屈臣氏藥房副樓   沙面三街6號
10 沙面東橋   沙面大街東端 20世紀初
11 住宅 沙面南街30號 1905年
12 住宅 沙面南街32號 1905年
13 住宅 沙面大街28、30號 20世紀初
14 住宅 沙面大街11號 20世紀初
15 住宅 沙面大街13號 20世紀初
16 東方修焊有限公司舊址 沙面北街5號 20世紀初
17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神父樓、修女樓 沙面大街14號副樓 19世紀末
18 法國巡捕房臨時監牢 沙面大街1-1號 20世紀初
19 倉庫 沙面北街35號

島內設施和環境

編輯
 
1920年之沙面圖則

簡述

編輯

沙面島成為租界後,島上設立了工部局、巡捕房、郵局等市政機構,並有許多外國銀行、洋行在此經營。沙面是由英國人一手一腳興建,歷經百年華洋雜處,故此街名及商號皆極盡特色。

1942年汪精衛政權接收租界後,為道路重新命名。1949年中共建政前後,沙面的洋行陸續關閉,外國銀行相繼撤離。只剩下域多厘新酒店在被新政府接管後,改為廣東勝利賓館營運至現代。

原駐機構

編輯
 
沙面域多厘新酒店

島內租界的管治分別由英租界的沙面工部局(Shameen Municipal Council)和法租界的沙面工部局(Conseil Municipal de Shameen)負責,是租界外籍居民自決產生的自治組織。工部局會具體管理沙面內的治安、行政等事務,下設有巡捕房,負責各自租界的治安及簽發租界出入證等[6]

洋行

編輯
  • 怡和洋行/渣甸公司(Jardine Matheson & Co., Ltd.)
  • 太古洋行(Butterfield & Swire Ltd.)
  • 天祥洋行(Dodwell & Co., Ltd.)
  • 泰和洋行(Reiss Bradley & Co., Ltd.)
  • 卜內門洋鹼公司(The Imperial Chemistry Industries Ltd.,簡稱I·C·I·)
  • 三井洋行(Mitsui Bussan Kaisha,簡稱M·B·K·)
  • 洛士利洋行(Loxley & Co., Ltd.)
  • 新旗昌洋行(Shewan Tomes & Co., Ltd.)
  • 慎昌洋行(Anderson Meyers & Co., Ltd.)
  • 魯麟洋行(Reuter Brockelmann & Co., Ltd.)
  • 時昌洋行(T.E. Griffith & Co., Ltd.)
  • 免那洋行(John Manners & Co., Ltd.)
  • 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 Ltd.)

以上較出名的洋行號稱十三行,有別於原華資十三行[7]

銀行

編輯

酒店

編輯
  • 域多厘新酒店(Victoria Hotel)

商會

編輯
  • 群英會(Canton Club)
  • 扶輪會(Canton Rotary Club)
  • 英商會(Canton 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 西商會(Canto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基礎設施

編輯

道路

編輯

在租界時期,沙面島內的道路均以西文命名。汪精衛政權接管沙面之後,為道路更名。文化大革命期間,道路再次被改名,並沿用至今。

東西走向的道路有:

  • Canal Street(堅拿街/沙基涌道),1942年更名為肇和路,1975年改為沙面北街。
  • Central Avenue(中央道/中央大街),1942年更名為復興路( Fook Hing Road),1975年改為沙面大街。
  • Front Avenue(芬道/濱江大街),1942年更名為珠江路,1975年改為沙面南街。

南北走向的道路有:

  • East Road(東邊道),現在是沙面北街的東段,以及沙面南街的東段。
  • French Road(法國道),1942年更名為同仁路,1975年改為沙面一街。
  • Consulate Road(領事館道),1942年更名為敦睦路,1975年改為沙面二街。
  • Bridge Road(橋梁道),1942年更名為中興路,1975年改為沙面三街。
  • Croquet Road(門球道),1942年更名為協力路,1975年改為沙面四街。
  • Church Road(沙面堂道),1942年更名為博愛路,1975年改為沙面五街。

另有沿岸堤名,現代不存此類叫法:

  • English Bund(英國濱)
  • French Bund(法國濱)

橋梁

編輯

共有7座橋梁作為進出沙面島的通道,自西向東分別為:

  • 黃沙輪渡碼頭人行橋[注 1]
  • 觀光橋
  • 沙基涌3橋
  • 西橋[注 2]
  • 東橋[注 3]
  • 沙基涌6橋
  • 白天鵝賓館引橋

埗頭

編輯

沙面島目前共有4個石埗頭,分布在南北堤岸(南岸1個,北岸3個)。

沙面島石埗頭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租界時期,沙面島共有7個石埗頭。沙面島北邊、沙基涌畔有3個埗頭。沙面島南邊、珠江河畔有4個埗頭,分別是:船庫埗(Boathouse Steps)、干諾埗(Connaught Steps)、領事埗(Consular Steps)、法國埗(French Steps)。

1980年代興建白天鵝賓館時,在沙面島南邊填江造地,破壞了珠江邊4個埗頭中的3個,只有法國埗保留下來。沙基涌邊的3個埗頭則至今保存完好。

園林綠化

編輯

樹木

編輯

沙面島上綠樹成蔭,現有一千餘棵樹木,其中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共有137棵,包括68棵細葉榕和63棵樟樹,另有扁桃假柿木姜子大葉桉朴樹黃葛樹等。島上樹齡最長的樹是位於沙面四街北面的一棵樟樹,成活於1685年。樹齡最長的榕樹則位於沙面南街1號,成活於1788年。

在成為英法租界之前,沙面已有不少樹木。成為租界以後,在1864年和1878年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植樹活動,基本形成了如今的綠化面貌。

鳥類

編輯

沙面島是許多鳥類的棲息地,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沙面環境幽靜,珠江對岸是地形平坦的芳村,與芳村相望的河面開闊,是每年鳥類遷徙過程中的轉接站之一;第二,沙面島的樹木為喜歡尋找洞穴造巢的鳥種提供了很好的住所,中低層的園林灌木和草本類植物是一些鳥類的活動區域,古建築群中的閣樓、百葉窗和煙囪等結構也為鳥類提供很好的現成住所。沙面島常見的留鳥有20多種,候鳥的主要種類是絲光椋鳥灰椋鳥

公園

編輯
  • 沙面公園:由原英租界的皇后花園改建而成。沙面公園如今的用地範圍,除了歷史上的皇后花園,還包括英租界足球場(今已不存)的東部,以及1980年代填江造地的一部分。
  • 翠洲園:由原法租界的法國花園改建而成。目前,翠洲園的大部分面積被荔灣區黨群服務中心、餐廳、商鋪等占用,已不可作遊憩用途。

文體設施

編輯

博物館

編輯

圖書館

編輯
  • 沙面(社區)圖書館

運動場

編輯

教堂

編輯

學校

編輯

郵政

編輯

沙面的郵政編碼是510130,目前島上有四個郵筒/郵箱提供郵寄服務:

序號 式樣 開箱時間 位置
1 郵筒 周一至周日10:30 沙面四街與沙面大街相交處
2 郵筒 周一至周日10:40 沙面二街與沙面北街相交處
3 郵箱 周一至周日10:45 沙面三街5號
4 郵筒 周一至周日10:55 沙面南街東端

公共運輸

編輯

圖集

編輯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僅通往黃沙碼頭,黃沙碼頭自1996年遷至沙面島,但與島內其他區域相隔離。
  2. ^ 建於1861年,原名「英格蘭橋」,經修復後基本保持原貌。
  3. ^ 原名「法蘭西橋」,於1967年為修築人民橋引橋而被拆除大部分,如今只遺留半截橋梁。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23°06′34″N 113°14′22″E / 23.10944°N 113.23944°E / 23.10944; 113.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