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府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河間府北宋金朝明朝清朝的一個,先後隸屬於北宋、金朝河北東路,明朝中書分省、北平行省、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北直隸;清朝直隸省。是京都南下途中第一府。

河間府在直隸省的位置(1820年)

政區沿革

編輯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升瀛州為河間府,隸屬於河北東路。附有河間郡,管轄河間樂壽束城三縣。北宋滅亡後1129年三月,金國任命劉豫為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1130年七月,完顏宗翰策劃劉豫建立傀儡政權,國號大齊,1137年,金熙宗廢劉豫為蜀王,大齊納入金朝直轄範圍,河北東路併入金國。元朝時為河間路,直屬於中書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改河間路為河間府,治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屬河南分省。洪武二年三月,改屬北直隸。北距京師順天府四百十里。弘治四年(1491年),有戶口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人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萬曆六年(1578年),戶口四萬五千二十四,人口四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二[1]。二景州(領吳橋、東光、故城三縣)、滄州(領慶雲、南皮、鹽山三縣)。十六,除上文六縣還含:河間、阜城肅寧任丘交河興濟靜海寧津

清朝劃歸直隸省清河道,仍治河間縣。下轄一州十縣,分別為景州河間縣阜城縣肅寧縣任丘縣交河縣(今泊頭市交河鎮)、寧津縣(今屬山東省)、吳橋縣故城縣東光縣獻縣。考評:沖,繁,難[2]。中華民國1913年廢。

歷任長官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張廷玉等,《明史》(卷40):「河間府元河間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二,縣十六。北距京師四百十里。弘治四年編戶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萬曆六年,戶四萬五千二十四,口四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二。」
  2. ^ 清史稿·卷五十四·志二十九》◎地理一

延伸閱讀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河間府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