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素廟
波羅素廟,漢名壽康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二台鎮波羅素村,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
波羅素廟 | |
---|---|
基本資訊 | |
國家 | 中國 |
位置 | 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格魯派 |
簡介
編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蒙古察哈爾部末代汗王林丹汗敗走青海,並在青海病逝。如今張北縣境內的蒙古人隨之外遷,境內基本無人煙。清朝初年,張北漸成官牧之地,及王公貴族的馬場。清朝康熙年間,張北再次成為察哈爾部的游牧之地。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朝將察哈爾部由扎薩克旗改成總管旗,分成八個旗遷至宣化、大同邊外駐牧。「邊外」指如今大同、張家口、承德以北地區。這八個旗東到今承德木蘭圍場西境以及克什克騰旗,西到土默特東境,自東向西依次為:正藍旗、鑲白旗、正白旗、鑲黃旗(以上為左翼四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以上為右翼四旗)。如今的張北縣位於左翼四旗的鑲黃旗南部。[1]
清朝起初由政府出資在蒙古地區興建佛寺,後來變成民建官助,提倡大戶私建。當時,張北縣境內有8座較大的寺廟:頭台廟(兆豐寺)、波羅素廟(壽康寺)、阿拉廟、達拉齊廟、波羅釵察廟、海流圖廟(崇禧寺)、小廟子(法輪寺)、德言慶廟。[1][3][4]
清朝末年,清政府移民實邊,開荒放墾。大批漢人來到張北縣境內開墾草場。中華民國初年,繼續該措施。蒙古人無法維持生計,乃相繼遷出張北縣境。[1]
清末,張家口有9座喇嘛廟,喇嘛四五百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仍有四座廟。張家口有代表性的喇嘛廟有三座:張北縣的阿拉廟、海流圖廟、波羅素廟。波羅素廟在清朝時也是蒙古族製作向皇帝進貢的奶製品的作坊。[5]
波羅素廟的創建年份無考。有人傳說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又在光緒年間的1881年擴建。也有人傳說在文革拆毀波羅素廟後,挖地基時曾挖出一塊波羅素廟的奠基石,上面刻有該廟建於元至大二年(1309年)。[2]
波羅素廟的建築華美。大殿的高度和兩層多樓房相當,大殿內供奉一頭公青牛,僅在特別的節日才對外展示。一座偏殿內供奉關羽坐像,左為佩劍的關平,右為周倉,周倉右手握青龍偃月刀,左手牽赤兔馬。波羅素廟前的廣場上有一根旗杆,頂端為一黃色金屬球,據說是珍貴的銅合金材質。院外有兩座塔(即蒙古人說的敖包)。[2]
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十七日,波羅素廟舉辦廟會。外地喇嘛騎馬紛至,到該廟念經、祭敖包、跳鬼、斗腸子等等,另有幾位騎手會從該廟出發,騎馬到數十里外的黃花腦包再返回。在這兩天的廟會期間舉辦多種活動,方圓數十里內的居民紛紛來參加。[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年,波羅素廟有喇嘛30多人。[5]文化大革命前夕,波羅素廟所在村內的蒙古族人先後遷到正藍旗、正白旗。[2]文化大革命時期,波羅素廟被徹底拆毀,12名喇嘛除1人病死之外,全部返回內蒙古。[5]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张北县蒙古族的由来及风俗习惯,张家口在线,2012-04-18.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0 2.1 2.2 2.3 2.4 波罗素,庙呢?,张家口新闻网,2014-09-22.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
- ^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佛教的寺院,佛教导航,2009-08-10.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 ^ 牛金元整理,张北庙会的演变,张家口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
- ^ 5.0 5.1 5.2 张家口的少数民族文化,张家口新闻网,2013-03-22.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