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鐵路的技術改造

津浦鐵路曾歷經多次改造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提高鐵路的運輸能力,鐵道部、鐵路局和地方鐵路部門曾多次改造津浦鐵路,使津浦鐵路在1978年成功建成雙線,2006年成為電氣化鐵路

正線改造

編輯

1945-1947年間,京滬路局對津浦鐵路進行了大規模的維護,更換了28.92萬根枕木,2217根鋼軌,岔心294件、岔尖210付,補充道碴6.32立方米,清理道碴367公里。但受制於技術標準,路況沒有根本的改善。[1]

1949年下半年,鐵路部門在站間距離在10公里以上的區間增設了會讓站;

自1954年起,鐵路部門對線路逐漸開展大修,一些道岔被更換為9至12號道岔;1950-1957年間,鐵軌逐段更新為43公斤/米的鋼軌,共計167.373公里;至1958年,220公里的鋼軌被更換為50公斤/米。同時,鐵路部門對路基翻漿地段進行整治,修築肩溝和雙側排水暗溝,換掉小號道岔,至1961年對翻漿嚴重、路基下沉地段採取修築盲溝、換土加固路基等措施。至1962年,線路允許速度比1949年前提高35公里。到1980年,全部鐵軌皆更換為50公斤/米鋼軌、鋼筋混凝土軌枕(大中橋、道岔除外),無縫線路已占75%;曲線半徑原有5處在600米以下的,已有4處改為600米以上;大河至泰安站間由於改為雙線繞行,使最大坡度由7.7‰降至5.4‰,除炒米店站有580米8.9‰的坡道外,其他區段均不超過5‰。從1984年開始,無縫線路部分又更換為60公斤/米或70公斤/米新軌。[2]

1984年,許官屯-韓莊間正線為50公斤/米鋼軌。至1995年更換為60公斤/米鋼軌和75公斤/米重軌,並焊鋪或鋪設無縫線路;50公斤/米道岔逐步更換為AT型60公斤/米道岔;至1996年,德州-晏城間全部更換為Ⅱ型軌枕。為適應列車提速,1997年起,正線既有軌枕逐步更換Ⅲ型軌枕。1986-1995年,隨站線改造,山東段車站正線、到發線上的50公斤/米道岔逐步更換為AT型60公斤/米道岔。1999年起,分段鋪設跨區間、全區間無縫線路。[3]

1994年,新滁河特大橋落成,自此永寧區間不再被水患困擾。[4]

2003年7-12月間,德州-程家莊間改造曲線85處144條,共撥移線路61.47公里、新鋪線路15.87公里、新建橋涵63座、新鋪道岔10組、再鋪道岔11組、房屋拆遷11345平方米。[3]

2004年,濟南局各工務段對所轄區段共整治橋梁87座,加固295孔32米預應力混凝土橋梁,改造鄒城站南K528+000米處緩和曲線,增大緩和曲線半徑130米,正線鋪設60公斤/米鋼軌、Ⅲ型軌枕,拆除梁式老橋,新建框構橋1座。工程於11月竣工。[3]

曲線改造後,該地段線路容許速度由120公里/小時提高至140公里/小時。配合正線改造,1997-2001年拆除道口135處、建立交109座。1998-2003年沿線區間設置雙側全封閉隔離護欄。[3]

並於1950年重建南沙河橋。

塌陷區段改造

編輯

1961至1962年間,三唐站及濟南至白馬山站間暴雨沖毀線路並造成路基下沉,但很快被修復。1971-1985年,泰安地區正線路基塌陷28次,最嚴重的一次塌陷處為直徑8米、深5米[5],嚴重威脅行車安、影響運輸能力。鐵道第一勘測設計院勘測表明,路基塌陷為地下天然溶洞所致。為重點整治路基塌陷,旱橋跨越和岩溶注漿工程北納入維護日程。

以下是兩項工程的詳細情況:

旱橋工程詳細[3]
上行橋 下行橋
設計方 鐵一院
施工方 濟鐵工程總公司第三工程公司
長度(米) 403.12
跨度 12孔
開工時間 1985年1月 1988年7月
竣工時間 1988年6月 1990年2月
土石方用量(m³) 5.6萬 4.1萬
圬工用量(m³) 1.25萬 1.1萬
鋼材用量(噸) 183.99 179.3
木材用量(m³) 213 207
水泥用量(噸) 2346 2847
岩溶注漿工程詳細[3]
施工方 鐵一院

山東勘測設計處

開工時間 1989年4月
竣工時間 1989年11月
區間 K424+382(起點)

K425+600(終點)

施工長度(米) 803.24
鑽孔(個) 239
水泥用量(噸) 3710
河沙用量(m³) 205
氯化鈣用量(噸) 85.5

站線改造

編輯

自1950年起,各站開始增加站線及延長股道,更換鋼軌。津浦鐵路濟南鐵路分局轄區內的10個車站在1950-1953年間增加股道。1956-1957年部分車站的到發線有效長度從650米延長為850米。1976年雙線全部通車後,各站到發線均達到850米,部分超過1050米,同時旅客候車室、天橋、地道、風雨棚、貨物倉庫等也被擴建。[2][5]

1985年,許官屯-韓莊站間各站到發線有效長均為850米。1986-2005年,先後將各個車站的到發線、編發線有效長延長至1050米。工程完成土石方556559.6立方米,建橋涵29座,建房屋8837平方米,鋪鋼軌83.22公里,鋪道岔554組。其中,三唐下行3股、上行4股到發線由850米分別延長至1700米和1712米,晏城站下行5股、上行4股到發線由850米延長至1700米。[3]

更換提速道岔

編輯

為適應列車提速要求,1996年,黃河涯、三唐、平原車站更換提速道岔17組。1997-2002年,許官屯-韓莊間35個車站道岔更換提速道岔428組。2004年,党家莊、水屯、十二里閣站更換Ⅱ型提速道岔27組,許官屯、長莊、界河、大河站更換SC320型提速道岔39組。2000年,北集坡、大汶口、界河、滕州車站鋪設凍結道岔32組。2002年,於官屯-晏城北間6個車站鋪設凍結道岔46組。2004年,對170組道岔進行焊接或凍結。至2005年底,焊接和凍結道岔358組。2001-2002年,175組單機鉤鎖道岔改造為S700K雙機鉤鎖道岔。2003-2004年,168組單機燕尾鎖道岔更換為雙機鉤鎖道岔。至2005年底,德州-韓莊間車站全部更換成雙機鉤鎖道岔。[3]

信號改造

編輯

1978年,津浦線天津至長莊間除姚官屯至捷地間外,雙線自動閉塞開通。1979年,滄州站大站繼電集中設備開通。天津至長莊間雙線自動閉塞貫通。1983年,該線德州站大站繼電集中開通,同時,天津至德州間雙線自動閉塞全線貫通。[6]1985年,津浦線實現了自動閉塞,線路通過能力提高到180對。[2]1995年,津浦鐵路和滬寧鐵路提速至120公里每小時(75英里每小時)。

津浦鐵路的雙線改造於20世紀50年代被提上了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津浦鐵路客貨運量不斷增加,但是作為單線鐵路,一直到1959年,輸送能力都只有1400萬噸/年[7],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於是,1957年5月,鐵道部部署津浦線增建雙線工作,並於1958年動工。由於政治經濟環境的動盪,雙線工程在60年代初被擱置,1964年部分復工,但一直到1975年工程才全面恢復建設。1978年全線建成雙線,其配套工程於1985年收尾。同時,津浦鐵路也升級為I級鐵路[8]

河北及天津[6]

編輯

設計

編輯

1955年4月,華北設計分局對津浦鐵路天津-德州增建二線工程進行勘測,因未解決南運河與鐵路分流問題而停止;1958年2月,確定鐵路運量按運河不分流計算。同年3月,鐵道部第三第四勘測設計院提出全線技術改造意見書;6月,鐵道部提出鑑定意見,要求二線工程提前,尤其是通過能力緊張的天津至德州間必須在1960年第一季度內完成。鐵三院為配合施工,在初步設計未完的情況下即進行施工設計,並於11月提出良王莊至德州段的設計文件,12月提出天津北至良王莊段(天津樞紐範圍)的施工設計文件。

津浦鐵路天津、河北段

雙線技術條件設計

項目 詳細 改動
線路等級 Ⅰ級幹線
限制坡度 4‰
最小曲線半徑 1000米,

困難地段600米

改為800米
到發線有效長 1050米,

預留1250米

改為850米,

預留1050米

路基寬度 單線5.6米

雙線9.8米;

鋼軌 50公斤/米
運營
橋梁載重等級英語Theodore_Cooper#Coopers_Loading_System 中-22級
機車類型 蒸汽機車

1-5-1輪式

牽引定數 4200噸 改為3300噸
閉塞方式 半自動閉塞 改為自動閉塞

初期施工

編輯

1958年11月30日,天津至德州間二線工程開工,工程採用邊設計邊施工的方法進行。整個工程由北京鐵路局承擔,由北京鐵路局天津工程處與天津專區聯合組成複線修建指揮部,在兩地沿線設9個施工所組織具體施工,共有5萬餘名民工自帶工具、自籌食宿,參與複線的建設。施工採取先土方後橋涵、先小橋後中橋,先區間後站場的順序進行。

開工後僅20天,就完成土方440萬立方米,全段區間路基工程基本完工。自1958年底至1959年4月,先後建成涵管45處、中小橋梁113座;到1959年3月,全段鋪軌132公里,但因石碴不足,到1960年3月,僅開通部分運輸緊張區段[註 1]的二線。初期工程總投資3137.5萬元。天津西至德州間通過能力由原36對提高到46.6對。1960年底,津浦二線建設停止。

復工

編輯

1975年5月27日,鐵道部要求「集中設計、施工力量和物資,組織津浦、滬寧複線和樞紐建設大會戰」,要求在1976年10月1日前修通全線的複線,1977年實現全線自動閉塞,1978年完成全線收尾配套工程。同年6月6日,鐵道部又明確劃分了設計、施工單位[註 2]。北京鐵路局、鐵三院及沿線地方政府等共同組成津浦複線會戰指揮部,加快了複線建設的進度。

鐵三院和北京鐵路局在其修改設計中,對第一次二線工程中的部分技術條件做了調整(見上表)。1975年天津至德州間二線工程再次開工。儘管1960年全部路基土方已完成,但由於十幾年的雨水沖刷,土方一般損失近三分之二,工作量仍然很大。工程採用邊設計、邊施工、邊驗收的辦法進行。

天津北至天津西間全長1333米的子牙河大橋是該線在天津市內的最大橋,其主河道上的兩孔40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簡支串聯箱形梁是鐵道部重點科研項目,由北京鐵路局、鐵科院、鐵三院、北方交通大學、鐵道部豐臺橋梁廠共同研製。

津浦鐵路津德段第二次工程
土方 473.84萬立方米
鋪軌 正線159.9公里
  • 採用50公斤/米軌

站線201.531公里

  • 到發線採用44.6公斤/米軌
  • 其它站線採用38公斤/米以上鋼軌
枕木 正線及到發線:鋼筋混凝土軌枕

其它站線:油枕及舊枕

橋梁 特大型橋4座、延長4014米

大橋3座、延長738.9米

中小橋37座、延長808米

立交橋37座、延長1177.63米

涵渠 136座、延長2902.9米
車站改造 天津西站
  • 改為縱列式布局,並增加新的站線和站場

德州站

  • 保留改造中修建的過渡場,使車站得到擴大

周李莊站

  • 增加站線

滄州站

  • 改為僅負責客運,在客站北新建編組場


一些車站也被撤銷。

累計投資 3億9569萬元

天津至德州間的二線工程於1977年9月30日完工,同年10月1日開通使用。使用投資36429萬元,為概算的90.5%,加上二線第一次施工的投資,累計使用投資39569萬元,每公里造價為166.2萬元。德徐段也於1977年8月建成交付運營。

成果

編輯
津德段雙線通車後

運輸上的變化

項目 通車前 通車後
時速 58公里/小時 105公里/小時

(1984年)

年貨運量

(最高)

上行717萬噸

下行1040萬噸

上行2463萬噸

下行3065萬噸

(1987年)

輸送能力 1600萬噸/年 5800萬噸/年

(1987年)

山東

編輯

1958年津浦鐵路山東段——濟南鐵路局轄內德州至蚌埠段(238-832公里處)雙線動工,後因三年困難時期於1962年停工。1964年津浦雙線工程復工,1976年6月德蚌段通車。

津浦鐵路山東段

雙線修建後技術參數[7][9]

項目 詳細
線路等級 I級幹線
線路數量 2(建成初期)

3(濟泰第三線

限制坡度 濟南泰安間8.6‰

其他地段4‰

最小曲線半徑 一般為800米

個別地段600米

困難地段470米

到發線長度 850米,

預留1050米

運輸
牽引定數 上行3500噸

下行2900噸

設計通過能力 90對
橋梁載重等級英語Theodore_Cooper#Coopers_Loading_System 中-22級
牽引類型 蒸汽機車

內燃機車

閉塞方式 自動閉塞

設計

編輯

1957年5月,鐵道部第三設計院承擔德州至茅村段的設計,概算為1億2701.3萬元。因「大躍進」形勢所迫,雙線提前於1958年7月施工,鐵三院中止了初步設計,由濟南局邊設計、邊施工。1960~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後,糾正了過去對運量估計偏高的設計[參 1]。1964年德蚌段復工,由於情況的變化,又由濟南局設計事務所承擔了勘測設計。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設計部門被取消,個別工程曾由施工部門自行設計,根據每年投資數額先施工運輸緊張區段。[7]

施工

編輯

1958年在「全黨全民大辦鐵路」的號召下,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大力支援鐵路建設:山東省成立了複線修建指揮部,濟南局成立了複線工程辦公室,地方各縣、市領導親自擔任指揮部的領導工作;濟南鐵路局基建處所屬8個工程隊及民工20萬人被召集進工程,有些縣的民工自帶工具,自籌食宿,分段包幹趕修,沿途群眾還自發貢獻物料。山東段雙線工程自德州站外238公里處至蚌埠站外832公里處全面開工,大致過程如下:

津浦鐵路山東段雙線施工過程
工期 時間 區間 成果
第一工期 1958年7月25日開工

1960年底停建

重點是於官屯至晏城、

北集坡至吳村、

薛城至韓莊區段[註 3]

共147公里

  • 完成土石方1700萬立方米,
  • 正線鋪軌392公里,
  • 建橋涵503座(大橋13座);
  • 雙線開通41個區間,
  • 通車里程累計達318.280公里
第二工期 1964年-1970年3月 徐州至蚌埠段 徐蚌段雙線全部貫通
  • 新建宿縣火車站
  • 正線鋪軌通車130.9公里
  • 大橋6座
  • 中小橋55座
  • 房建8740平方米。
第三工期 1971年-1976年6月 德州至徐州段 山東段全線通車
  • 正線鋪軌通車90公里
  • 大橋15座
  • 中小橋涵83座
  • 房建22.1萬平方米
  • 濼口大橋兗州站兩端仍為單線
第四工期 1977年起 工程收尾配套階段 改造:
  • 濟南機務段改為內燃機務段
  • 濟南站上行場擴建
  • 膠濟鐵路引入濟南樞紐
  • 續建兗州站編組場及兗州機務折返段
  • 泰安站整車貨場改建、擴建
  • 鄒縣站改建、擴建

新建、新安裝:

  • 兗州站北編組場
  • 自動閉塞工程
  • 機車信號及調度監督設施
全過程 截至1985年底 山東段全段 工程一共使用:
  • 土石方2896.6萬立方米;
  • 徵用土地19.6萬畝;

建成:

  • 橋梁709座,21682.1延長米;
  • 涵洞370座;
  • 正線鋪軌624.607公里,
  • 站線261.893公里,
  • 道岔785組;
  • 全線建成自動閉塞;
  • 房屋38.05萬平方米;
  • 機務折返段1個;

擴建:

  • 擴建給水站13個;
  • 擴建機務段、機務折返段各3個,

津浦鐵路雙線工程在施工時既考慮與舊線配合,又要改造標準低及設備落後的既有線;其中,李家橋至三唐、炒米店至張夏、皮家店至泰安、符離集至十里堡等部分地段系雙線繞行;北集坡至大汶口、利國至三張茂、大栗園至夾溝等部分地段系單線繞行,其餘基本上緊靠舊線修築的。[7]

成果

編輯
山東段雙線通車後

運輸上的變化

項目 通車前 通車後(1980年)
年貨運量 上行688萬噸

下行568萬噸

上行1200萬噸

下行3370萬噸

通過能力

(設計/實際)

36對/22對 90對/59對
牽引定數 2500噸 3500噸

安徽和江蘇

編輯

1949年後,津浦鐵路桃山集-烏衣雖然不斷得到改善,但運量迅速上升,1956年蚌埠至烏衣段貨流密度已達1238萬噸。由於單線行車(只有浦鎮-浦口之間是雙線),通過能力有限,列車經常堵塞,為此,國家批准修建津浦雙線。徐州至浦口段[註 4]由鐵四院和上海鐵路局勘測設計;徐州以北江蘇省境內複線由鐵五院勘測設計。[9]

初期工程

編輯

1958年11月桃烏段分兩段施工,徐州至蚌埠段初由濟南鐵路局負責施工,1960年3月後改由當時的蚌埠鐵路局負責施工;蚌埠至東葛段由上海鐵路局及蚌埠鐵路局先後負責施工[9]。1958年7月,徐州以北區間開工,地方民工7000人參加施工,1961年底除個別區段為單線,徐州以北全部建成雙線;徐州以南1958年11月開工,參加築路民工近9萬人,全線同時趕築。施工中暴露了設計資料和施工技術指導跟不上施工進度的問題。[10]

復工

編輯

1964年津浦雙線復工;工程中採取建成一段,交付運行一段,關鍵地段先修先通的施工方案[9]。1978年徐州至東葛段雙線全部竣工交付運營。[10]

1958年後修建桃烏段雙線時,撤銷了一批站所。1974年-1978年6月,又一批車站在雙線工程中被擴建和技術改造,同時滁縣明光站被遷建。[9]

成果

編輯
津浦鐵路江蘇、安徽段

建成後技術參數[9][10]

線路限制坡度 4‰
最小曲線半徑 1200米
到發線有效長 1050米
橋梁載重等級英語Theodore_Cooper#Coopers_Loading_System 中-22級
牽引類型 前進型蒸汽機車
牽引定數 上行2900噸

下行3500噸

速度 80公里/小時
通過能力 90對

116對(1987年)

實際投資 2.6億

(89萬元/公里)

1978年雙線建成後,正線鋼軌更換為50公斤/米新軌,每公里舖設枕木1840根,道床正線石碴厚度為0.45米。1965年在修建雙線時廢棄舊橋梁23座,橋改涵20處。1975年新建成蚌埠淮河鐵路雙線橋、明光池河大橋及蚌埠東特大旱橋各1座[9]

津浦鐵路建成時,濟南-泰山間下行正線K372-K374處為9.2‰上坡道,線路坡度大,嚴重影響運輸能力。鐵道部濟南局決定濟南-泰安間局部線路實施改線落坡工程,党家莊-崮山青楊-界首間增建第三線,作為下行貨物列車運行線。[3]

兩段第三線的長度分別為6.32公里和9.83公里。工程由鐵道第三勘測設計院設計,濟鐵工程總公司施工。1992年4月開工,1994年10月竣工,1995年7月開通投產。主要工程量為新增4個線路所,採用6502電氣集中聯鎖設備,區間為單向移頻自動閉塞,14個閉塞分區,區間增加信號機12架,同時完成通信、電力等配套工程。第三線建成後,濟南-泰山段下行線坡度由9.2‰降至5‰,改善了列車運行條件。濟南-徐州方向的年運輸能力從4000萬噸提高至4700萬噸,旅客列車由33對增加至45對,牽引定數由3700噸/列提高至4000噸/列。[3]

由於客貨列車時速差距大,運能損失嚴重,行車安全存在隱患。為此,鐵道部、濟南局決定對濟南-泰山段三線實施續建工程,撤銷4個線路所,把三線分別由党家莊站引入崮山站、由青楊站引入界首站。工程於2001年10月開工,2002年12月竣工投產。該工程正線鋪軌19.38公里,建橋涵45座,同時完成通信、信號、電力等相關配套工程。[3]

電氣化工程

技術標準[3]

項目 標準
鐵路等級 國鐵Ⅰ級
線路數量 2

3(部分區間)

限制坡度 4‰
牽引方式 電力機車
牽引重量 ≥5000噸/列
到發線長度 1050米

850米(個別車站)

閉塞方式 ZPW2000A型自動閉塞
建築限界 滿足開行雙層貨櫃列車條件

2005-2006年間,津浦鐵路許官屯-韓莊間進行了電氣化,其中2005年7月-2006年月間進行了供電工程。工程包括新建8個牽引變電所和8個分區所,其中党家莊分區所兼開閉所;另外還新建了4個接觸網開關控制站。各牽引變電所採用兩路110千伏電源過線,一主一備,牽引變壓器採用V/V接線。工程由中鐵電氣化勘測設計研究院設計,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施工。共敷設接觸網16.5公里,敷設電纜167公里。[3]

接觸網工程在2005年7月1日-2006年6月15日間進行。接觸網採用工頻單向交流制25千伏帶回流的直接供電方式,全補償單鏈型懸掛(直鏈型)。工程由鐵道第三勘測設計院設計,其中炒米店(不含)-韓莊段由中鐵電氣化勘測設計研究院設計,由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施工。共安裝混凝土支柱22411根,安裝鋼柱4599根,澆注基礎2920個,拉線安裝7105處,承力索架設2216.96條公里,接觸線架設2216.96條公里,回流線架設1330.12公里,架空線235.2公里,供電線架設109.38公里。接觸網於2006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3]

參考文獻

編輯

[11][12]

  1. ^ 第十八卷 铁路运输. 南京市志. 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 第一章 第一節. [201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4). 
  2. ^ 2.0 2.1 2.2 第二卷 铁路运输. 濟南市情資料庫 交通郵電庫. 山東省情網. [2019-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第一节 京沪铁路. 二輪山東省志 鐵路志(1986-2005). [2019-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7). 
  4. ^ 第十八卷 铁路运输. 南京市志. 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 第一章 第一節. [201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4). 
  5. ^ 5.0 5.1 三、重大修复与技术改造. 山東省情資料庫 鐵路庫. 山東省情網. [2019年1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4月17日). 
  6. ^ 6.0 6.1 天津通志·铁路志. 天津地方志. 2006年8月 [201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2). 
  7. ^ 7.0 7.1 7.2 7.3 双线建设. 鐵路庫. 山東省情網. [201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8. ^ 双线建设. 山東省情資料庫 鐵路庫.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第三篇 铁路. 安徽交通志. 安徽省情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1). 
  10. ^ 10.0 10.1 10.2 交通志·铁路篇. 江蘇省志. 江蘇省情網. [201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11. ^ 民国元年火车驶进徐州府. js.ifeng.com.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12. ^ (一)津浦铁路大修. 山東省情資料庫 鐵路庫. [2019-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6). 

注釋

編輯
  1. ^ 例如原設計到發線1050米、預留1250米,後改為按有效長850米、預留1050米進行設計施工。
  1. ^ 包括天津西至楊柳青、40公里至靜海、馬廠至青縣、馮家口至東光、桑園至許官屯區間等
  2. ^ 其中,
    天津北滄州間二線設計由北京局負責;
    滄州至德州間二線設計由鐵三院負責;
    天津至徐州(不包括天津樞紐)的電氣集中、信號、自動閉塞、電力線及站場通信的設計由電氣化局負責;
    天津北至周李莊(包括周李莊)間二線及自動閉塞、電氣集中、信號、電力等由北京局施工;
    周李莊至德州間由第四工程局主導,四局和一局施工。
  3. ^ 這三個區間的運輸最為緊張
  4. ^ 徐州至浦口區間包括桃山集-烏衣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