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3月21日) |
漁業(fishing industry)是指參與捕撈收穫各種野生或開放養殖的水生動物(食用魚類、甲殼動物、頭足動物、貝類、棘皮動物等)、藻類(比如海帶)和植物(比如蓮藕)以換取商業價值的產業和行業,廣義上除了捕撈業以外還包括水產養殖,是第一產業中水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漁業的從業者稱為漁民,所使用的水面載具稱為漁船,用來進行捕撈運作的水域稱為漁場。
商業漁業包括淡水(約占全部捕撈量的10%)和海洋(約90%)的野生漁業,全世界大約有5億人在經濟上依賴於漁業維持生計。2016年漁業產量為1.71億噸,但過度捕撈和生態破壞造成的不可持續性正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環境資源管理問題。
休閒漁業在許多地方也都很受歡迎,主要負責維持當地水體的游釣魚數量以滿足垂釣愛好者的漁獲需求,尤其是在北美(美國和加拿大)、歐洲(主要是西歐和北歐)、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西方國家。
定義
編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漁業通常指收穫魚的活動,可以包括捕獲野生魚類或通過水產養殖養殖魚類。」而捕撈業「包括休閒、自給和商業捕魚,以及收穫、加工和銷售行業」。它的定義通常是根據「所涉及的人、魚類的種類或種類、水域或海床的面積、捕魚方法、漁船的類別、活動的目的或上述特徵的綜合」。[2]
這個定義通常包括一個地區的魚和漁民,後者用類似的魚具捕撈類似的魚種。[3][4]一些政府和私人組織,特別是那些側重於休閒捕魚的組織,在其定義中不僅包括漁民,而且包括魚和魚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經濟意義
編輯開發中國家5億多人的生計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漁業和水產養殖。過度捕撈,包括捕撈超過以維持生態永續水準量的魚類,正在世界許多區域減少魚類資源和相關就業。[5][6]
歷史
編輯在有歷史之前,魚肉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是當地人重要的營養來源,一直到現代社會都是如此,在許多的古文明和裡面都可以見到關於漁業的記載。
近代發展
編輯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使得遠洋漁業得以發展,但是因為過度捕撈,使得各地漁場的漁業資源枯竭成為一個問題。另一方面,在中國行之以久的養殖漁業在1970年代後也逐漸地成為西方國家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新興產業。
延伸閱讀
編輯[編]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Fletcher, WJ; Chesson, J; Fisher, M; Sainsbury KJ; Hundloe, T; Smith, ADM and Whitworth, B (2002) The "How To" guide for wild capture fisher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ESD report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n fisheries: FRDC Project 2000/145. Page 119–120.
- ^ FAO Fishery Glossary; "Fishery" (Entry: 98327). Rome: FAO. 2009: 24 [21 Jan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 Madden, CJ and Grossman, DH (2004) A Framework for a Coastal/Marin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October 29, 2008,.. NatureServe, page 86. Prepared for NOAA under Contract EA-133C-03-SE-0275
- ^ Blackhart, K; et al. NOAA Fisheries Glossary: "Fishery" (PDF) Revised. Silver Spring MD: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 16 [21 Jan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2-18).
- ^ C. Michael Hogan (2010) Overfishing, Encyclopedia of earth, topic ed. Sidney Draggan, ed. in chief C. Cleveland, National Council on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NCSE), Washington DC
- ^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in our Changing Climate[永久失效連結] Policy brief of the FAO for the UNFCCC COP-15 in Copenhagen, Decemb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