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拉雍仲林寺
雍仲林寺(藏語:གཡུང་དྲུང་གླིང་དགོན་པ།,威利轉寫:g.yung drung gling dgon pa,或音譯「雍仲林貢巴」),又稱熱拉雍仲林寺,是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奴瑪鄉境內雅魯藏布江北岸的熱拉村的一座苯教寺院。該寺是苯教主寺。[1]
熱拉雍仲林寺 | |
---|---|
藏語名稱 | |
藏文 | གཡུང་དྲུང་གླིང་དགོན་པ། |
威利轉寫 | g.yung drung gling dgon pa |
漢語名稱 | |
繁體中文 | 熱拉雍仲林寺 |
簡體中文 | 热拉雍仲林寺 |
寺廟信息 | |
位置 | 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奴瑪鄉熱拉村 |
創建者 | 江袞·達娃堅贊 |
創建時間 | 1894年 |
類型 | 苯教 |
母寺 | 梅日寺 |
子寺 | 尕米寺 玉珠桑登林寺 |
歷史
編輯該寺由江袞·達娃堅贊於藏曆十四甲子木馬(1894年)創建,是苯教主寺。傳說三千年前,仁增·陳巴朗卡(苯教中稱其為蓮花生的父親)預言,在藏區鄔郁下端將有苯波大寺誕生,來自朗瓦(今四川阿壩地區)的征服者陀美(指日後的江袞·達娃堅贊)將到此地建寺。又傳說,藏王赤松德贊邀蓮花生到藏地傳教時,曾「滅苯」(消滅苯教),以利於佛教的傳播。在苯教被基本消滅後,蓮花生預言:「非『熱拉』是『熱朗』,苯教將由此地死灰復燃也」(「熱拉」是熱拉雍仲林寺所在地的地名,沿用至今,「熱朗」意為復活)。在熱拉雍仲林寺興建前四百多年,苯教祖寺之一的梅日寺的創始人年美·喜饒堅贊曾預言,在熱拉未來會出現一座苯教的大寺。[1]
熱拉雍仲林寺有僧人外出做生意的傳統。該寺僧人赴西藏江孜、日喀則、拉薩、藏北從事貿易,甚至遠赴錫金、印度銷售西藏的農畜土特產,並將國外的工業品帶回西藏。所以苯教在該寺周圍的信徒雖不多,當地民眾向該寺的布施也很少,但該寺的財力仍十分雄厚,在後藏的寺廟中僅次於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扎什倫布寺。[1]
西藏及其他各藏區的苯教寺院的堪布(住持)均由該寺委派。該寺舉行一年一度的講經時,各藏區的苯教信眾紛紛到此取經。[1]
該寺戒律及修法制度十分嚴格,僧人學識精深。江袞·達娃堅贊繼承並弘揚苯教,開創了該寺每年正月至十二月各項宗教活動,比如祭祀上師、修行法會、祈禱法會、誦經會等教務活動,還有辯經、答辯、考取格西學位等學術活動,並制定了嚴格的戒律。該寺地位日升,規模及影響漸超苯教祖寺之一的梅日寺。[1]
西藏民主改革時期,熱拉雍仲林寺被定為「愛國進步寺」,該寺活佛及僧眾「愛國愛教」,接受中國共產黨及人民政府領導。文化大革命中,該寺遭到嚴重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2年起,國家撥款近17萬元,加上該寺及活佛自籌資金,現已將杜康大殿等建築修復。該寺各項宗教活動也逐步恢復。如今,每年藏曆正月初七至十五日、藏曆四月整月、藏曆五月二十九日、藏曆八月整月,為該寺法定的法相辯時間,僧人通過答辯當眾考「格西」和「仲讓巴」(苯教最高學位)。[1]
建築
編輯該寺坐南朝北。寺南面即雅魯藏布江,隔江為中尼公路,該寺附近有達竹卡渡口,通向藏北、青海的公路經過該渡口。寺北緊靠維拉傑桑山,「維拉傑桑」是十三護法神之一,盤踞此山護法,故此山因此得名。維拉傑桑山腰有一些紅色的嘛呢堆和修行洞;寺院附近的山壁上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塗滿紅色顏料,僧人和民眾認為該岩石是維拉傑桑護法神的居所,每年均要祭祀。[1]
該寺以杜康大殿為中心,由七個「康村」(寺院的基層組織)組成。通常四、五十人組成康村。該寺的最高權力中心是「拉讓」(活佛宮室)。以杜康大殿為中心,加上四周的經堂、佛殿以及大門門廊,總面積原為一百一十八柱(100餘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被毀,現有建築為1982年之後逐步修復。[1]
該寺主要建築有:[1]
- 杜康大殿:原有面積為橫、豎各八根柱子(一根柱子約10平方米),即六十四根柱子的正方形大廳。加上大廳周圍的經堂、佛殿、藏經殿、法器庫,整座建築物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
- 甘珠爾殿、丹珠爾殿:杜康大殿東西兩側各有一間藏經殿,為「甘珠爾殿」和「丹珠爾殿」,分別收藏《甘珠爾》和《丹珠爾》。
- 佛殿:杜康大殿的正廳裡邊是佛殿。佛殿原有面積為二十九根柱子(約80多平方米)。殿內主要供奉的佛像有:兩層樓高(約8米)的格魯派度母強瑪(即「卓瑪」)銅質鎏金像、金剛杵普巴佛、苯教祖爺頓巴興繞銅質鎏金像,三層樓高(約12米)的勝利佛銅質鎏金像、苯教祖不動聲色之一年美·喜饒堅贊(梅日寺的創建人)、本寺創建人江袞·達娃堅贊鎏金銅像。佛殿內原來供奉有以金、銀、銅製成的五靈塔,塔內安放著本寺歷代法師之法體。殿內原來還有一對各重2公斤的純金供燈。
- 長廊及周邊建築:從杜康大殿上台階,有一環形長廊。該長廊東、南、西、北分別為:僧人的「修行室」、保存法器的「內庫」、供奉佛像的「佛堂」、收藏經版的「印經版藏室」。
- 通追拉康:位於寺院東北側,「通」意為「見」,「追」意為「解脫」。該殿面積約80平方米,殿內供有五座靈塔,文化大革命時全部被毀。現已修復其中最大的江袞·達娃堅贊靈塔,該銅質靈塔高5米,用2公斤黃金包嵌。殿中還有一對銀燈、一座曼陀羅,各用70個銀元製成。殿內還新繪了通壁壁畫,壁畫中央為一幅江袞·達娃堅贊的畫像,周圍是苯教祖師頓巴興繞的千佛像。
- 靈塔殿:通追拉康東側原有四座靈塔殿,每個殿內均有一座靈塔,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現已修復江袞·達娃堅贊的靈塔殿及殿內靈塔。該殿現有40多平方米,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為該殿送了千尊頓巴興繞鍍金泥塑像。新修復的通追拉康及江袞·達娃堅贊靈塔殿的靈塔內,均保存著江袞·達娃堅贊的舍利。
- 拉讓:位於寺院北側,為該寺活佛宮室。拉讓面積約90平方米,其內原有頓巴興繞、本尊(密乘的不共依怙主尊佛像)、菩薩的唐卡。宮內還設該寺住持的寶座。
- 竹康(修行殿):位於寺院西北側,有40多平方米。殿內供奉護法神,還有一座江袞·達娃堅贊銅質鍍金小靈塔,塔內有江袞的手、足及其用過的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