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倫斯·麥克斯溫利
特倫斯·詹姆士·麥克斯溫利(英語:Terence James MacSwiney;愛爾蘭語:Toirdhealbhach Mac Suibhne;1879年3月28日 –1920年10月25日)[1]是愛爾蘭的劇作家、作家和政治家,於1920年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當選新芬黨籍科克市長。[2]英國政府以煽動罪逮捕了他,關押在布里克斯頓監獄。他在獄中發起了為期74天的絕食抗議,於1920年10月逝世。[3]此舉使麥克斯溫利以及愛爾蘭共和主義運動受到國際關注。
特倫斯·麥克斯溫利 | |
---|---|
愛爾蘭眾議院議員 | |
任期 1918年12月—1920年10月 | |
選區 | 中科克 |
科克市長 | |
任期 1920年3月—1920年10月 | |
選區 | 科克郡議會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愛爾蘭科克 | 1879年3月28日
逝世 | 1920年10月25日 英國倫敦布里克斯頓監獄 | (41歲)
墓地 | 愛爾蘭科克聖芬巴爾公墓 |
配偶 | 繆麗爾·墨菲 |
親屬 | |
兒女 | 莫伊拉·麥克斯溫利·布魯阿 |
背景
編輯麥克斯溫利出生於科克北大街23號,[4]是家中八個孩子之一。[5]父親約翰·麥克斯溫利(John MacSwiney)出身於科克,曾在1868年志願加入教皇衛隊與加里波第作戰,其後在倫敦任教,且在科克開了一家菸草廠。1885年,他因生意失敗移居澳洲,留下母親和長女照顧特倫斯與其他兄弟。[6]
特倫斯的母親瑪麗·麥克斯溫利(原姓威爾金森)是英國天主教徒,強烈支持愛爾蘭民族主義。特倫斯在科克市的北方修道院學校接受基督教兄弟會的教育,後於15歲輟學,幫忙養家餬口。[7]他找了一份會計文員的工作並持續自修,其後被愛爾蘭皇家大學錄取。他在大學期間繼續全職工作,於1907年畢業並取得心理與道德科學學位。[8]
1901年,麥克斯溫利協助創立凱爾特文學社,並於1908年與丹尼爾·科克里共同創立科克戲劇社,創作了多部戲劇。[8]1910年,他的第一部戲劇作品《最後的庫爾勇士》(The Last Warriors of Coole)上演;[9]1915年,他的第五部戲劇《革命家》(The Revolutionist)則以一個人的政治立場為主題。[7]除了劇作家的工作外,他還撰寫了有關愛爾蘭歷史的小冊子。
政治活動
編輯
麥克斯溫利被評為一位「敏感的詩人兼知識分子」。[10] 他在《愛爾蘭自由報》上的文章引起了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注意;[9]1913年,他成為愛爾蘭志願軍科克旅的創始人之一,並擔任新芬黨科克分部主席。1914年,他創辦了《命運戰士報》(Fianna Fáil),發行11期即被查禁。
1915年聖誕節,麥克斯溫利在弗萊施曼家過夜,遇見了他姊妹的朋友繆麗爾·墨菲。她出身於科克一個富裕的釀酒業家庭,政治傾向保守;然而,她在1915年加入了蓋爾聯盟和愛爾蘭婦女委員會。在弗萊施曼家過了一夜之後,麥克斯溫利和墨菲仍持續見面。[11]
1916年4月,麥克斯溫利原打算在科克及凱里兩郡擔任復活節起義副指揮官,但因約恩·麥克尼爾的命令撤下了部隊。[12] 於部隊滯留在科克市的志願軍大廳,面臨動員與否的混亂之時,繆麗爾·墨菲為他帶來了食物及情報。[11]
起義過後,英國政府援引《國土防衛法》將麥克斯溫利關押在雷丁和韋克菲爾德監獄,直至1916年12月。1917年2月,他被驅逐出愛爾蘭,關押在士魯斯柏立與布羅姆亞德拘留營,於1917年6月獲釋。繆麗爾跟隨特倫斯前往英格蘭,繼續支持他的行動。獲釋後,兩人於1917年6月9日在英格蘭布羅姆亞德結婚。當天是繆麗爾25歲生日,也是她獲得繼承遺產資格之翌日,這確保了夫婦能經濟獨立,無需依賴反對二人婚姻的墨菲家族。[11] [12]繆麗爾的伴娘是潔拉汀·歐蘇利文(Geraldine O'Sullivan),特倫斯的伴郎則是理查·麥卡伊。
1917年11月,麥克斯溫利因身穿愛爾蘭志願軍制服,在科克被捕。受湯瑪士·阿什的事蹟啟發,他在獲釋前絕食了三天。[13]
1918年大選,麥克斯溫利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當選新芬黨中科克選區議員,接替愛爾蘭國會黨籍議員丹尼爾·戴斯蒙德·希恩。然而,麥克斯溫利與另外27名當選議員並沒有前往英國國會赴任,而是加入了第一屆愛爾蘭眾議院。[14] 1920年3月20日,他的好友,科克市長湯瑪士·麥克田被殺,麥克斯溫利當選為新任市長。1920年8月12日,他因持有「煽動性文章及文件」和一把密碼鑰匙,在科克被捕。8月16日,法庭立即審判,判處他在英格蘭布里克斯頓監獄服刑兩年。[8]
絕食與逝世
編輯8月12日,麥克斯溫利與前一天參與1920年科克絕食的囚犯一起關押在科克,並隨後轉移到布里克斯頓監獄繼續絕食。[15]8月26日,英國政府聲明:「釋放市長會對愛爾蘭造成災難後果,可能導致愛爾蘭南部的軍隊和警察倒戈。」[13]
麥克斯溫利的絕食引起了全世界關注。美國人威脅抵制英國貨品、[來源請求]南美洲四國呼籲教皇干預、德國和法國亦舉行了示威活動。澳洲議員休·馬洪在抗議英國政府此舉後,因「在公開會議上發表煽動及不忠言論」被澳洲國會開除。兩週後,位於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工商僱員自治中心(CADCI)向英國首相發出請願書,要求釋放麥克斯溫利;其出版的《行動報》(Acció)亦為他發起了相關活動。[16]
絕食期間,經常有人在麥克斯溫利身邊放食物,勸他放棄,更在最後幾天試圖強制餵食。[13]1920年10月20日,他在絕食74天後陷入昏迷,於5天後逝世。他的遺體在倫敦南華克的聖喬治主教座堂,吸引了3萬人。[13] 當局擔憂都柏林會爆發大型示威,便將他的棺材直接轉移至科克。10月31日,於聖瑪利亞和聖亞納主教座堂舉行的葬禮吸引了大批人群。麥克斯溫利被葬在科克聖芬巴爾公墓的共和黨人墓,由亞瑟·格里菲斯發表墓前演說。[13]
影響
編輯麥克斯溫利的政治著作集《自由的原則》(Principles of Freedom)在他死後的1921年出版,根據他於1911至12年間在愛爾蘭自由報撰寫的文章編輯而成。2023年,包括散文、戲劇、詩歌的作品集《The Art and Ideology of Terence MacSwiney: Caught in the Living Flame》出版。
麥克斯溫利的生平和作品在印度亦產生影響。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從麥克斯溫利其人及其著作中汲取了靈感,聖雄甘地亦有受到他的影響;[7] [17]《自由的原則》被翻譯成多種印度語言(包括泰盧固語)。[7]印度革命家巴格特·辛格崇拜麥克斯溫利,在回憶錄中提及了他。[18]當辛格的父親請求英屬印度政府赦免他的兒子時,巴格特引用了麥克斯溫利的話:「我相信,我的死比獲釋更有助粉碎大英帝國」,讓父親撤回請願書。1931年3月23日,他與另外兩名男子因殺害一名英國軍官而被處決。[來源請求]
除印度外,胡志明亦稱受到麥克斯溫利影響。麥克斯溫利逝世時,他正在倫敦工作,並說:「擁有如此公民的國家永不會投降。」[18]1920年11月1日,CADCI在巴塞隆納發起示威,詩人兼政治家文圖拉·加索爾發表了一首讚揚麥克斯溫利的詩歌。[16]
1922年1月,麥克斯溫利的姐姐瑪麗·麥克斯溫利(Mary MacSwiney)在愛爾蘭接替了他的眾議院席位,發表反對《英愛條約》的言論。1921年大選,他的兄長肖恩·麥克斯溫利在科克另一個選區當選,並同樣反對條約。 [19]
麥克斯溫利的絕食為後來的絕食者樹立榜樣,於1923年爆發了席捲全國的絕食抗議。
1945年,他的獨生女莫伊拉·麥克斯溫利(Máire MacSwiney)與民族主義者、眾議院議員卡哈爾·布魯阿之子盧埃里·布魯阿結婚。後來,盧埃里成為眾議院議員、參議院議員,以及歐洲議會議員。2006年,莫伊拉出版了回憶錄《歷史的女兒:特倫斯·麥克斯溫利獨生女之回憶錄》(History's Daughter: A Memoir from the Only Child of Terence MacSwiney)。她於2012年5月逝世。[20]
科克公共博物館收藏了麥克斯溫利生平有關的文物。科克克勞福德美術館亦有展出由約翰·拉維利爵士繪製的一幅肖像畫,以及其葬禮彌撒的畫。[來源請求]
於科克城北,有一所中學以麥克斯溫利命名,並設一所專門紀念他的房間。 [21]
2012年10月28日,一場紀念麥克斯溫利的友誼樹種植活動於南華克舉行。[22]
1920年,居住在巴黎的愛爾蘭裔美國作曲家斯旺·軒尼詩,將其第二弦樂四重奏,作品49用作「紀念科克市長麥克斯溫利」("à la Mémoire de Terence McSwiney, Lord Mayor de Cork")。1922年1月25日,由亞瑟·達利帶領的愛爾蘭四重奏於巴黎首次演出。[23]
作品
編輯- 詩歌《自由的音樂》(The Music of Freedom,麥克斯溫利使用筆名「Cuireadóir」);(Cork: The Risen Gaedheal Press, 1907)
- 《命運戰士:愛爾蘭之軍:愛爾蘭激進派刊物》(Fianna Fáil: The Irish Army: A Journal for Militant Ireland);特倫斯·麥克斯溫利在科克撰寫及編輯的週刊,於1914年9月至12月期間共出版11期。
- 劇本《革命家》 (Dublin & London: Maunsel and Co., 1914) ;來自網際網路檔案館。
- 《反抗之倫理:從天主教角度討論何時反抗政府方合法》(The Ethics of Revolt: A Discussion from a Catholic Point of View as to When it Becomes Lawful to Rise in Revolt Against the Civil Power, by Toirdhealbhach Mac Suibhne);(1918年的小冊子)
- 詩歌《戰吼》(1918年)
- 《自由的原則》(Dublin: The Talbot Press, 1921)
- B. G. MacCarthy編輯,《無懼愚人嘲笑——特倫斯·麥克斯溫利詩集》(Despite Fools' Laughter. Poems by Terence MacSwiney);(Dublin: M. H. Gill and Son, 1944)
名言
編輯- 「勝利不是由造成最多痛苦的人,而是由承受最多痛苦的人獲得。」(It is not those who can inflict the most, but those who can suffer the most who will conquer.)[24];部分文獻將「conquer」寫作「prevail」。
- 絕食當中:「我相信,我的死比獲釋更有助粉碎大英帝國」(I am confident that my death will do more to smash the British Empire than my release.)[25]
- 對來訪牧師說的遺言:「你要見證我身為愛爾蘭共和國的士兵而死。」(I want you to bear witness that I die as a Soldier of the Irish Republic. )[26]
- 「如果我死了,成果將會超越代價千倍。我想到這點就很高興,感謝上帝。」(If I die the fruit will exceed the cost a thousand fold. The thought of it makes me happy. I thank God for it.) [27]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Corkery, Daniel. Terence MacSwiney: Lord Mayor of Cork. Studies: An Irish Quarterly Review. December 1920, 9 (36): 512–520. JSTOR 30092903.
- ^ Terence MacSwiney. Oireachtas Members Database. [9 June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8 November 2018).
- ^ Power, Ed. What Terence MacSwiney's body went through during his 74-day hunger strike. The Irish Times.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4 December 2020) (英語).
- ^ General Registrar's Office. IrishGenealogy.ie. [28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4 October 2021).
- ^ Maume, Patrick. MacSwiney, Terence James. Dictionary of Irish Biography. [8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 ^ Sam Davies. MacSwiney, Terence James (1879–1920).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1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May 2007).
- ^ 7.0 7.1 7.2 7.3 MacSwiney Brugha, Máire. History's daughter: a memoir from the only child of Terence MacSwiney. Dublin: O'Brien Press. 2006 [10 April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April 2015). ISBN 9780862789862.
- ^ 8.0 8.1 8.2 MacSwiney, Terence. UCD Archives. [29 Jan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March 2015).
- ^ 9.0 9.1 Terence MacSwiney and Joseph Murphy Die. Irish History.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July 2008).
- ^ p. 361 Roy Jenkins, Churchill, Macmillan 2001
- ^ 11.0 11.1 11.2 Dolan, Anne. MacSwiney, Muriel Frances. Dictionary of Irish Biography. October 2009 [16 Jan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 ^ 12.0 12.1 Journal of Bromyard and District LHS, no. 19, 1996/7
- ^ 13.0 13.1 13.2 13.3 13.4 Jason Perlman. Terence MacSwiney: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the Hunger Strike. The New York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4 December 2008).
- ^ Terence MacSwiney. ElectionsIreland.org. [9 June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February 2011).
- ^ Dwyer, Ryle. Death of MacSwiney had enormous significance as prisoners hunger strike drew global coverage. Irish Examiner. 2019-08-13 [2021-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0) (英語).
- ^ 16.0 16.1 Cork reviu la solidaritat entre Catalunya i Irlanda. VilaWeb.cat. [3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7 March 2016).
- ^ Thapar-Björkert, Suruchi; Ryan, Louise. Mother India/mother Ireland: Comparative gendered dialogues of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May–June 2002, 25 (3): 301–313. doi:10.1016/S0277-5395(02)00257-1.
- ^ 18.0 18.1 Berresford Ellis, Peter. A history of the Irish working class new. London: Pluto Press. 1996: 254 [7 November 2016]. ISBN 978-0-7453-1103-6.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y 2021).
- ^ Death Of Sean MacSwiney, Of Cork. The Irish Press. [22 Sept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0).
- ^ Máire MacSwiney Brugha dies aged 94. RTÉ News. 21 May 2012 [26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September 2021).
- ^ Terence MacSwiney Community College. [2023-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7).
- ^ CRAIC – Fighting the Cuts (blog). 26 October 2012 [10 April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April 2015).
- ^ Reviewed in Comoedia, 30 January 1922. The score is available online at imslp.org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5 October 2015.. See also Axel Klein: "Music for MacSwiney", in: History Ireland vol. 26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20), pp. 32–34.
- ^ Maye, Brian. An Irishman's Diary on a prophetic play by Terence MacSwiney. The Irish Times. 12 November 2014 [26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March 2018) (英語).
- ^ Bennett, Richard. The Black and Tans. Pen and Sword. 10 November 2010: 90 [26 March 2018]. ISBN 9781848843844. (原始內容存檔於3 May 2021).
- ^ Bennett (2010), p. 108
- ^ Billings, Cathal. Terence MacSwiney: Triumph of blood sacrifice. The Irish Independent. 3 March 2016 [2 October 2021] (英語).
參考書目
編輯- Francis J Costello, Enduring the Most: The Biography of Terence McSwiney. Dingle: Brandon Books, 1996.
- Robert Welch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Irish Litera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 Máire MacSwiney Brugha History's Daughter: a Memoir from the Only Child of Terence MacSwiney. Dublin: O'Brien Press, 2006.
- Terence Mac Swiney's private papers are held in the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Archives (IE UCDA P48b, P48c). There are also manuscript papers and copies of his published writings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Ireland (MSS 35029–35035).
外部連結
編輯- 特倫斯·麥克斯溫利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網際網路檔案館上有關特倫斯·麥克斯溫利的介紹及作品
- 《自由的原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由古騰堡計劃提供)
- 丹尼爾·科克里〈特倫斯·麥克斯溫利:科克市長〉
- 德國經濟學中央圖書館二十世紀新聞檔案館內收藏有關特倫斯·麥克斯溫利的剪報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 | ||
---|---|---|
前任者: D. D. Sheehan |
中科克選區國會議員 | 繼任者: 空位 1922年此選區廢置 |
Oireachtas | ||
新頭銜 | 中科克選區眾議院議員 | 繼任者: 空位 1921年此選區廢置 |
民事職務 | ||
前任者: Tomás Mac Curtain |
科克市長 | 繼任者: Donal O'Callag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