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身(1904年—1960年),字新民,河南項城丁集村人,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長。

生平

編輯

赤貧無地家庭出身。父親在外做手工活,母親在家提籃賣線、串戶要飯為生。13歲時當長工。1920年投馮玉祥第16混成旅當兵,西北軍行伍出身,由士兵逐級提升為排、連、營、團、特務旅旅長。1930年中原大戰後投中央軍,隨部編為梁冠英第25路軍第32師第96旅任旅長。1933年梁冠英第三十一軍軍長兼第32師師長。1936年5月梁冠英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王修身升第32師師長。該師「雖非嫡系,但『能打』、『受調』,紀律較好,一般也不剋扣軍餉。」[1]

抗戰爆發後,1937年9月初第32師參加淞滬會戰編入第15集團軍固守柳杭陣地戰,激戰20餘日全師最後只剩500人。9月16日蔣介石為其頒發嘉勉令。被國民政府授一等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沒有撤消該師番號,補充兵員後轉隸直魯聯軍余脈第二十六軍。1938年秋率第32師參加武漢會戰在蘄春、廣濟、黃梅等地布防,阻敵西進。四望山戰鬥第32師第95團獲國民政府特別嘉獎。武漢會戰後第32師退守防守沙市及其外圍各地,阻止沿漢宜公路西進的日軍。[1]師部設於沙市童家花園(現沙市三中),師長王修身兼任荊沙警備司令,會同湖北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國民黨江陵縣黨部、三青團中央直屬沙市分團部、第四督察區戰時工作動員委員會等機關組成「荊沙民眾訓練委員會」,王修身兼任主任委員、專員金巨堂、沙市三青團主任蕭伯勤等兼副主任務員,下設總隊部(32師參謀李博文兼總隊長),總隊下設三個大隊,大隊下以保甲為單位設立若干中隊具體辦理組訓事宜。該委員會首先辦了保甲訓練班,繼後又辦了一次婦女訓練班(通過妓女獲取情報)。[1]1940年5月第五戰區發動「夏季攻勢」,長江上游江防部隊被抽調北渡襄河,僅第二十六軍3個師留守鄂中防線,日軍發動突襲,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奉命渡河阻擊,在宜城南瓜店殉國。日軍由荊門當陽分兩路進攻沙宜,第32師奉令渡江南撤,荊沙於1940年6月8日淪陷達五年之久。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郭懺被撤職逮捕,羈押重慶土橋軍事監獄。王修身師長也受到軍紀處分,退守宜昌,在江南大橋曹家畈一帶防守對峙半年。1942年4月27日交出基本部隊升副軍長,帶職赴陸軍大學將官班特八期學習。1945年在中央訓練團任職。

抗戰勝利後調充第2軍官總隊總隊長。1946年在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任部員。[2]1948年10月郝鵬舉餘部暫編第23師(轄2旅6團)擴編為第一〇六軍[3]。為改造這支反覆無常的雜牌,1948年11月1日蔣介石任命西北軍出身的王修身為軍長。1949年2月282師師長張奇帶著部隊起義。1949年4月渡江戰役中,軍部率部隊南逃,被追殲於浙贛路附近地區,第192師覆滅,副軍長曾紀瑞被俘。軍長王修身率第281師及撥歸該軍指揮的第318師解景和部逃抵福州。福州軍事會議決定撤銷該軍,部隊編入第九十六軍(軍長於兆龍),王修身調第六兵團副司令官。拖到1949年8月福州戰役開始也沒編並。第318師投共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其餘部隊逃往平潭島,後撤至台灣併入212師。最後以國防部部員的身份退役。根據《西北軍將領錄》一書記載死於1960年。[4]據《項城文史資料》記載,王修身在1993年仍在世。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荆沙沦陷前后”,来源:《沙市文史资料》第四辑,1988年12月。.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2. ^ 胡博:《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之九十八:第一○六軍軍長王修身,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版,ISBN 9787221104595
  3.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4. ^ 楊保森 任方明:《西北軍將領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10版,ISBN: 978750434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