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拯(1815年—1876年),原名王錫振定甫,一字少鶴,號懺甫懺庵,別署龍壁山人清朝詩人、書畫家、官員、學者,廣西(今屬柳州市)馬平人,是「桐城派」在廣西的重要代表人物,「嶺西五大家」之一。

生平

編輯

王拯七歲喪母,依附於其姐。[1]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考中辛丑恩科三甲34名進士。因敬佩包拯,故改名王拯。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遷大理寺少卿。同治三年(1864年)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官至通政使。王拯長期在京任職,因直言遭降職。同治四年(1865年)夏末告老還鄉,於桂林榕湖經舍、秀峰講舍講學。同治十五年(1876年)病逝,終年六十一。

成就

編輯

王拯工書畫,擅散文、詩詞。其散文宗桐城派,與呂璜龍啟瑞朱琦彭昱堯並稱「嶺西五大家」。詩詞體勢雄渾,為當時著名詞家。著述頗多,有《龍壁山房文集》5卷、《龍壁山房詩集》17卷、《茂陵秋雨詞》、《歸方評點史記合筆》等。

研究

編輯

王拯生平事跡見於《粵西先哲書畫集序》、《清畫家詩史》及《粵西詞見》。

延伸閱讀

編輯

[]

 清史稿·卷42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資料

編輯
  • 劉漢忠 著. 清代文學家王拯年譜——《王拯系年》. 柳州市地方志編纂出版.
  1. ^ 《嬃砧課誦圖序》 嬃,姊。砧,搗衣石。課誦,督促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