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列昂季耶夫
经济学家(1905—1999)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列昂季耶夫[註 1](俄語: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еонтьев;英語:Wassily Leontief,1905年8月5日—1999年2月5日)是一位俄裔美國經濟學家,後移居美國任教於哈佛大學。他以「投入產出理論」對於經濟學的貢獻獲得了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於1928年至1929年在中國住過一年。
瓦西里·列昂季耶夫 | |
---|---|
出生 | Wassily Wassilyevich Leontief 1905年8月5日[2] 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王國慕尼黑 |
逝世 | 1999年2月5日 美國紐約[3] | (93歲)
公民權 | 沙俄、蘇聯、美國 |
母校 | 腓特烈·威廉大學 (PhD) 列寧格勒大學 (MA) |
知名於 | 「投入產出理論」 |
配偶 | Estelle Marks (since 1932)[4] |
獎項 | 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3)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經濟學 |
機構 | 基爾大學 紐約大學 哈佛大學 |
論文 | Wirtschaft als Kreislauf(1928) |
博士導師 | Ladislaus Bortkiewicz 維爾納·桑巴特 |
博士生 | 保羅·薩繆森 湯瑪斯·克倫比·謝林 羅伯特·索洛 肯尼斯·艾佛森 弗農·史密斯 理查·寬特 海曼·明斯基 Dale W. Jorgenson[1] Michael C. Lovell Karen R. Polenske 霍利斯·伯恩利·錢納理 |
受影響自 | 萊昂·瓦爾拉斯 |
施影響於 | 喬治·伯納德·丹齊格 |
生平
編輯求學
編輯他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成長,他的父親老列昂季耶夫(Wassily W. Leontief)是一位經濟學教授。他15歲就進入了父親執教的列寧格勒大學攻讀哲學,也選修了一些經濟學的課程。19歲(1925年)時便獲學士學位,同年移居德國進入柏林大學專攻經濟學,22歲時(1928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他離開俄國的原因跟他公開反對共產主義有關,他甚至為此數度被逮捕跟監禁。
早期生涯
編輯1927至1930年他任職於基爾大學下轄的世界經濟學會。1928年他以國民政府鐵道部的顧問身份訪問中國一年,往後他不時地利用在中國時的經驗解釋「投入產出理論」。1931年移居美國,並任職於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1932年與詩人埃絲特爾·馬爾克斯(Estelle Marks)結婚,婚後育有三子。
哈佛大學時期
編輯- 1932年起獲聘為哈佛大學經濟系助教,1946年升為正教授至1975年退休。
- 1948年主持「哈佛經濟研究計劃」(Harvard Economic Research Project)並出任主持人至1973年
- 他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的這段時期也是該系的黃金時期:熊彼得是他的同事並且對他的研究成果備為推崇,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與羅伯特·索洛是他的學生。
生平獲得榮譽
編輯他畢生獲得很多榮譽學位與獎章,並參與過很多團體與研究計劃,其中主要的有:
主要著作
編輯- 《美國的經濟結構,1919-1929》,1941年,哈佛大學出版社
- 《美國經濟結構研究》,1953年出版
- 《經濟學論文集》,1966年,牛津大學出版社
- 《投入產出的經濟學》(Input-Output Economics),1966年,牛津大學出版社
理論
編輯注釋
編輯- ^ 列昂季耶夫(Леонтьев),也譯作里昂惕夫、列昂捷夫
參考文獻
編輯- ^ Jorgenson, Dale W. (1998) Growth, Vol. 1: Econometr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ISBN 026226322X
-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3. NobelPrize.org.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 ^ Wassily Leontief Birth Certificat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 ^ Jain, C. Spouse - Wassily Leontief Biographical. Wassily Leontief Biographical.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