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ea,ringworm)在現代醫學中是用來特指由親角蛋白皮癬菌感染角化上皮引起的皮膚真菌病[1] 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成為皮癬菌病。富含角蛋白的角化組織包括皮膚表層的角化層、毛髮與指甲,因此常見的皮癬菌病頭癬體癬足癬(俗稱香港腳)、甲癬等。有些疾病的名稱也含字但卻不是皮癬菌病,如掌黑癬(tinea nigra)、汗癬(汗斑,tinea versicolor)、牛皮癬(psoriasis)、疥癬(scrabies)等,它們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被排除在皮癬菌病B35之外。

在手臂上的癬
類型dermatomycosis[*]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傳染病科、​皮膚病學
ICD-10B35.4
ICD-9-CM110.9
DiseasesDB17492
eMedicineemerg/592
MeSHD014005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歷史

編輯
 
體癬地衣的比較

儘管文化不同,這個名稱在世界各地卻有類似的定義。早在舊約《聖經》的《利未記13:39》中就有關於癬(tetter)的描述 [2]。 在希臘-拉丁語地區,古羅馬時期的蓋倫(129年-200年)將任何寄生蟲導致的圓形或環形的皮膚損害都叫(tinea)。[3] 類似地,在斯拉夫[4]漢語地區,任何地衣樣、圓形的皮膚損害叫做癬(參看圖片)。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戰國時代成書的《山海經[5]隋朝的《諸病源候論[6]中,都有有確切的關於及其治療的描述。現代醫學的癬則特指由親角蛋白皮癬菌引起的圓形、環形或不規則型斑片狀皮損 [1]。因此,有些真菌雖然能引起皮癬樣損害,甚至也使用癬作為病名,如掌黑癬(tinea nigra)、汗斑(tinea versicolor),但它們不是真正的皮癬菌病,因為這些致病菌沒有特異性角蛋白親和性。其他還有牛皮癬(psoriasis)、疥癬(scrabies),都不是皮癬菌引起的。

形成黴菌的有利條件

編輯
  1. 潮濕環境
  2. 衛生環境惡劣
  3. 個人免疫力低
  4. 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亦較容易生癬

癬的種類

編輯
 
因搔抓長癬部位而造成的傷口,容易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

由於癬是形成在皮膚的表面,故此在身體上舉凡被皮膚覆蓋的地方都有機會生成癬,特別是皮膚比較侷促的地方如腋下、趾隙間。
常見的癬有以下各種:

  1. 頭癬
  2. 足癬
  3. 手癬
  4. 股癬
  5. 體癬英語Tinea corporis
  6. 甲癬
  7. 紅癬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