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扣
盤扣或稱盤鈕、紐襻扣、紐絆,是源於中國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或作為裝飾,以布製作,並有長紐襻。宋代服飾已有使用盤扣,江西德安的南宋墓中出土的印金羅襟折枝花紋羅衫(褙子)就以盤扣繫結[1],最初只用於女裝常服。傳入滿族後,在滿族服飾中大量使用,廣泛用於各種服裝,成為滿族及部份其他民族服飾的代表性部件之一。
歷史
編輯中國
編輯現時發現最早的盤扣實物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中一件女裝褙子,於胸下位置綴有一對一字形盤扣[1],自明朝萬曆年間開始,發展成1-2個金屬制的領扣,常用於高領女裝[2]。1997年考古學家於武進市發現了明代王洛家族墓中出土的兩件女裝有使用直盤扣,該兩件服裝亦同時使用繫帶[3]。清初以後實施易服令,綢布制的盤扣開始被廣泛使用於各種類型的服裝,才完全取代繫帶。馬褂、旗袍和唐裝上衣都用盤扣在正面固定衣襟。
朝鮮
編輯朝鮮的韓服於朝鮮王朝中期以後受到明清服裝影響,開始使用盤扣,主要用於軍服和男子常服。
越南
編輯越南的越服於後黎朝和阮朝開始使用盤扣。近代受清代服裝影響而出現的三婆襖和奧黛也使用盤扣。
琉球
編輯製作和分類
編輯盤扣的扣子是用稱為袢條的摺疊縫紉的布料細條編織而成。這和現代用整塊硬質材料打洞而成的紐扣不一樣。如布料細薄可以內襯棉紗線。做裝飾花扣的袢條一般則內襯金屬絲,以便於定形。
直盤扣
編輯直盤扣是最簡單的盤扣,又稱一字扣、蜈蚣扣(因多對排成一列時像蜈蚣)。用一根袢條編結成球狀的扣坨,另一根對摺成扣帶。扣坨和扣帶縫在衣襟兩側並相對。
琵琶扣
編輯花扣
編輯花扣是裝飾性較強的扣子,於清末出現,流行於民國初年,多用於女裝唐裝如旗袍、鳳仙裝等,近年在韓服和越服中也有使用。根據內部是否為實心可分為實心花扣(中心部位被袢條充滿)和空心花扣(中空或用其他布料包棉花嵌在裡面)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