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慧熱日語知恵熱/ちえねつ是出生後半年到一年之間的時候幼兒有發生的發熱現象。經常與小兒急疹並發。

概要

編輯

與幼兒脆弱的印象相反,出生至一歲之間的發熱其實是很少見的。這是因為通過胎盤,以及出生後母親的母乳使得母親的免疫力能夠分給幼兒一部分。然而這部分的免疫力會在一歲左右從幼兒體內消失,結果便是被以前述的突發性發疹病毒(HHV-6, HHV-7為主,參見疱疹病毒科)開始的各種的病原體感染,出現發熱的現象。這可以被看作是幼兒自身開始獲得身邊的對自身危險性較低的微生物的抵抗力的一種過程。在有關於免疫的知識比較少的時代,正好是幼兒開始知慧的年齡,故把這種原因不明的發熱稱為知慧熱。英文圈內則把這種幼兒開始生長牙齒的時候的發熱稱為「生牙熱」(英語:teething fever)。

現在的時代出生後一年前後的幼兒進入保育所的比較多,最初的一個月從最開始的短時間去保育所而逐漸時間加長,這種知慧熱便容易發生。這是因為幼兒首次與外部環境以及其他的幼兒接觸,與在家庭內感染不到的病原體接觸的機會增多所造成的。在自家養大的孩子到了小學第一次與其他孩子接觸的時候發熱的情況也不少。

誤用

編輯

知慧熱常常被以「腦袋用多了的發熱」這種意思誤用。[1]

有關生牙熱的解釋

編輯

幼兒在生牙的期間有可能會出現少量體溫上升,但是一般不會進入發熱的範圍,攝氏溫度37.8—38.3 °C(100.0—100.9 °F)。如果體溫高出這個範圍那說明可能是由感染引起,例如疱疹病毒,一種初次感染集中在幼兒生牙期的病毒。[2]

因為大部分幼兒夭折集中在生牙的時間段,生牙熱在早先被錯誤的認為是一種致死因。根據註冊總署的報告,1842年倫敦4.8%的1歲以下兒童的死亡以及7.3%的1到3歲兒童的死亡被歸結於生牙熱。[2] 諷刺的是,生牙這個過程只不過是一個自然過程,僅僅會帶來些許的不適,然而某些為了緩解生牙痛苦的方法卻會造成更大傷害甚至死亡。有關於生牙的老偏方包括(使其)起泡、出血、將水蛭放到牙齦以及對頭部的背面施加燒灼等等。[3] 由於確信牙齒無法穿過牙齦生長出來是生牙時期的死因,十六世紀的法國外科醫生安布魯瓦茲·帕雷推廣了使用手術刀穿刺牙齦的方法。這個方法被確實的實行了幾個世紀,直到十九世紀末對手術刀穿刺方法的爭議急劇擴大,才導致此方法被破棄。[3] 在二十世紀早期,英語圈內使用的生牙粉中經常含有氯化亞汞,由於大量引起肢痛症(一種水銀中毒類疾病)的發生,這種成分於1954年被去除。[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言葉の誤用 - 意味にご用心. [2015-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4). 
  2. ^ 2.0 2.1 L Jaber, I J Cohen, A Mor. Fever associated with teething.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short reports. 1992: 234. 
  3. ^ 3.0 3.1 Dally, Ann. The lancet and the gum-lancet: 400 years of teething babies. The Lancet. 1996, 348 (9043): 1710. doi:10.1016/S0140-6736(96)05105-7. 
  4. ^ Dally, A. The Rise and Fall of Pink Disease.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1997, 10 (2): 291–304. PMID 11619497. doi:10.1093/shm/10.2.29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