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

羅馬尼亞政治人物

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羅馬尼亞語Miron Constantinescu;1917年12月13日—1974年7月18日),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羅馬尼亞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2][3]

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
出生1917年12月13日 編輯維基數據
基希訥烏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74年7月18日 編輯維基數據 (56歲)
布加勒斯特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大學教師、政治人物總編輯 編輯維基數據
雇主
政黨羅馬尼亞共產黨 編輯維基數據

生平

編輯

1917年,出生。

1918年,隨家人移居阿拉德市。

1938年,畢業於布加勒斯特大學文學和哲學院。

1939年,任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開始在《羅馬尼亞社會學》雜誌撰文發表文章。

1940年,完成博士論文《論霍里亞起義的社會根源》,獲社會學博士學位。

1935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聯盟。

1936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

1941年,逮捕入獄。

1944年,八·二三武裝起義後,獲釋出獄。

1945年,被任命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機關報《火花報》總編輯。

1945年,羅馬尼亞共產黨整合「國內派」、「監獄派」、「莫斯科派」,在黨的代表會議上當選為羅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1946年,任國民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

1947年,任穩定和恢復國民經濟委員會秘書長、國民教育部副國務秘書。

1948年,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最高委員會主席、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礦業和石油部長。

1949年,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領導構建羅馬尼亞計劃經濟框架的工作。

1952年,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書記處書記、武裝部隊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

1954年,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

1955年,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分管教育、科學和文化,負責意識形態領域。

1956年,兼任教育部長。後被派到盧戈日地區,嚴密控制當地的匈牙利族人。

1957年,被定為「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分裂主義集團」,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員職,任羅馬尼亞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社會歷史研究所所長。

1958年,從黨中央領導層除名。任布加勒斯特大學經濟政策和歷史學教授。

1962年,任布加勒斯特「尼古拉·約爾加」歷史研究所所長、布加勒斯特師範教育學院歷史學教授。

1965年,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

1969年,任布加勒斯特大學藝術學院歷史學教授。

1968年,恢復名譽。

1969年,任教育部長。

1970年,被增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斯特凡·喬治烏」社會政治經濟教育學院院長。

1972年,任羅馬尼亞社會和政治科學院院長、國務委員會附屬機構—經濟委員會主席、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12月,兼任中央經濟和社會活動工人監督委員會主席。

1974年,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院士,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7月病逝。

作品

編輯
  • 《霍里亞起義的社會根源》(1940年)
  • 《帕特里亞和愛國主義》(1946年)
  • 《萊昂·布魯姆的路》(1947年)
  • 《人民民主制度下法律的價值作用》(1950年)
  • 《歷史上的特蘭西瓦尼亞》(三部曲)(1959年-1963年)
  • 《奧匈帝國帝制的瓦解:1900年—1918年》(1964年)
  • 《當代社會學研究》(1966年)
  • 《資本,為何要政治經學批判?》(1967年)
  • 《發展社會學。埃維昂隨筆》(1968年)
  • 《文件和證詞,1918年》(1968年)
  • 《普通社會學。問題,分支,方向》(1968年)
  • 《羅馬尼亞民族國家的完美統一:特蘭西瓦尼亞與古羅馬尼亞的聯盟》(合著)(1968年)
  • 《青年的社會融合:當代社會學研究》(合著)(1969年)
  • 《社會學的研究:1938年—1971年》(1970年)
  • 《完善的羅馬尼亞民族國家》(1971年)
  • 《羅馬尼亞教育史》(1971年)
  • 《監獄的回憶》(合著)(1972年)
  • 《羅馬尼亞通史簡編》(上、中、下)(合著)(1971年-1974年)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