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捷斯拉夫·奈茲瓦爾

維捷斯拉夫·奈茲瓦爾捷克語Vítězslav Nezval;1900年—1958年),男,捷克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詩人,超現實主義流派代表人物。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藝術家

奈茲瓦爾
胸像
出生(1900-05-26)1900年5月26日
奧匈帝國摩拉維亞
逝世1958年4月6日(1958歲—04—06)(57歲)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墓地高堡公墓
職業詩人
國籍捷克斯洛伐克
主題和平
代表作《和平之歌》
獎項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金質獎章

簽名

生平

編輯

1900年生。南摩拉維亞人。7歲時被送入特熱比奇的文法學校讀書,學習鋼琴作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搬到布拉格,進入查理大學攻讀哲學。期間從事文學創作活動,思想左傾,領導了當時的文學前衛運動。1924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1930年代曾在蘇聯,以及法國義大利希臘等地旅行。1948年結婚,育有一子。1958年因心臟衰竭去世。葬於布拉格高堡公墓[1]

創作

編輯

奈茲瓦爾早期作品深受法國象徵派現代主義詩歌的影響,艱澀難懂。1920年發表第一部詩集《橋》。在1920年代與捷克理論家卡·泰格創立「詩歌主義」流派。它主張詩歌從禁欲主義理性主義中解放出來,強調藝術想像和自由聯想的重要性[2]

1934年又組織成立了捷克超現實主義小組,作為國際先鋒主義運動的組成部分出現在捷克的詩壇上。同時,奈茲瓦爾的《第二次超現實主義宣言》一文在捷克發表後,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理論家泰格則強調捷克超現實主義小組是在捷克詩歌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詩歌理論:強調自己的革命性,渴望人的解放[3]

1938年蘇台德危機發生後,捷克和斯洛伐克面臨被德國法西斯吞併的威脅。強烈愛國主義思想使他同過去的藝術思想決裂。他解散了超現實主義小組,詩歌創作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他寫了許多洋溢著愛國熱情、反映人民生活和鬥爭的詩篇[4]。收入詩集《希望的母親》(1988年)、《城外五分鐘》(1940年)和《歷史的景象》(1945年)。

主要作品有:長詩《令人叫絕的魔法師》(1922年)、《愛迪生》(1928年)、《時間的信號》(1931年)、《普魯士人》(1939年)、《和平歌》(1950年)、《故鄉頌》(1951年),詩集《玻璃大衣》(1932年)、《回程票》(1933年)、《翅膀》(1952年),劇本《售貨亭中的情侶》(1932年)、《瑪諾·萊斯科》(1940年)和《今天太陽尚未在大西洋落下》(1956年)等[5]

榮譽

編輯

1953年,詩歌《和平之歌》獲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金質獎章[6]。同年獲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普羅霍羅夫等 (編). 《苏联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 1969年 (俄語). 
  2. ^ 楊樂雲. 捷克奈兹瓦尔等五诗人诗选. 詩歌月刊. 2012, (1). 
  3. ^ 吳元邁; 陶潔. 《20世纪外国文学史:1930年至1945年的外国文学》. 譯林出版社. 2004年12月. ISBN 9787806578360. 
  4.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卷·第2部分》.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0年: 第746頁. 
  5. ^ 《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 第345頁. 1991年. 
  6. ^ 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国际和平奖金与金质奖章 授给二十二个著名的和平战士. 人民日報. 1953年6月22日: 第1版.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