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或自然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1](英語: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一個擁有自然歷史收藏品的科學機構,其中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生態系統、地質學、古生物學、氣候學等的當前和歷史記錄。

歷史

編輯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主要作用是為科學界提供當前和歷史標本以供其研究,從而提高我們對自然世界的了解[2]。一些博物館設有公共展覽,與公眾分享自然世界的奇觀;這些被稱為「公共博物館」。一些博物館在其主要收藏品之外還收藏了非自然歷史收藏品,例如與歷史、藝術和科學相關的收藏品。

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的珍奇屋是私人收藏的陳列室,它通常包含具有異國情調的各地歷史標本,它們有時是偽造的。第一個自然歷史博物館可能是16世紀中葉在蘇黎世建立的瑞士學者康拉德·格斯納的博物館[3]。1635年在巴黎成立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是第一個採用今天被公認為自然歷史博物館形式的自然歷史博物館[3]。早期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提供有限的可訪問性,因為它們通常是私人收藏或科學團體的藏品[4]阿什莫林博物館於1683年開放,它是第一家向公眾開放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在 18 世紀之前並不作為典型的博物館存在。政府和大學確實存在用於存放收藏品的建築,但根據今天的理解,這些建築更像是存儲空間而不是博物館[5]。這些空間容納了盡可能多的文物,並且很少為遊客提供描述或解釋[6]。保留的生物體通常按其分類系統排列,並與相似的生物體一起展示。博物館沒有考慮不同觀眾的可能性,而是以科學的便利度為標準[7]

十八世紀中葉,中產階級對科學世界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休閒和教育活動[8]。其他形式的科學消費,例如動物園,已經越來越受歡迎。隨後,自然歷史博物館轉變為了公眾與自然世界互動的新空間。博物館開始改變他們展示文物的方式,聘請各種形式的策展人來完善他們的展示。此外,他們採用了新的方法來設計展品。這些新的組織方式將支持非專業觀眾的學習[9]

國際聯盟組織,第一屆國際博物館學大會於1934年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10]。1992年5月10日至1992年5月15日,第一屆世界自然歷史收藏保護大會再次在馬德里舉行[11]

著名自然歷史博物館列表

編輯
自然博物館 國家 城市 備註
自然史博物館   英國 倫敦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牛津市
自然史博物館   奧地利 維也納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美國 紐約
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 劍橋
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 費城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 芝加哥
密西根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 安娜堡
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 匹茲堡
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 洛杉磯
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華盛頓
科學博物館 波士頓
伯克自然歷史和文化博物館 西雅圖
加利福尼亞州科學院 舊金山
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 紐哈芬
費恩班克自然歷史博物館 亞特蘭大
新墨西哥自然歷史與科學博物館 阿爾伯克基
伯爾尼自然史博物館   瑞士 伯爾尼
巴塞爾自然史博物館 巴塞爾
芬蘭自然史博物館   芬蘭 赫爾辛基
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   日本 大阪市
鹿特丹自然史博物館   荷蘭 鹿特丹
佛羅倫斯自然史博物館   義大利 佛羅倫斯
馬賽自然史博物館   法國 馬賽
里爾自然史博物館 里爾
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自然史博物館 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
克里特自然史博物館   希臘 伊拉克利翁
蒙古自然史博物館   摩納哥 烏蘭巴托
哥德堡皇家藝術與科學院   瑞典 哥德堡 舊稱自然歷史博物館
斯塔萬格博物館   挪威 斯塔萬格 其前身包括斯塔萬格自然史博物館
國家自然博物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
中國古動物館 北京
中國地質博物館 北京
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
天津自然博物館 天津
新德里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印度 新德里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宋向光. 自然博物馆.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3-04-26 [2024-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8). 
  2. ^ Antoni Arrizabalaga i Blanch, "Els museus d'història natural, biodiversitat o informació: salvar què?", Lauro: magazine of the Granollers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4 (1992), pp. 60–62 (加泰隆尼亞語)
  3. ^ 3.0 3.1 Vincent H. Resh, Ring T. Cardé, Encyclopedia of Insects (2003), p. 771.
  4. ^ Andi Stein, Beth Blingham Eva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2009), p. 115.
  5. ^ Nyhart, Lynn K. Modern Na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ISBN 978-0-226-61089-4. doi:10.7208/chicago/9780226610924.001.0001. 
  6. ^ Feinman, Gary M.; Nash, Stephen Edward. Curators, collections, and contexts : anthropology at the Field Museum, Stephen E. Nash and Gary M. Feinman, editors.. Chicago, Ill.: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3. doi:10.5962/bhl.title.3514. 
  7. ^ Terrell, John Edward. Chapter 4: History of Investigations. Fieldiana Anthropology. 2011-05-20, 42: 29–34. ISSN 0071-4739. doi:10.3158/0071-4739-42.1.29. 
  8. ^ Discussion pap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histor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y. 1982, 15 (1): 145–152. ISSN 0022-5010. doi:10.1007/bf00132008. 
  9. ^ edited by Carin Berkowitz and Bernard Lightman. Science museums in transition : cultures of display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and America. Baltimore, Maryland: Project Muse. 2017. ISBN 978-0-8229-8275-3. OCLC 991581593. 
  10. ^ International Museography Congress: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Conference of 1934, in perspect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ublisher: Real Academia de Bellas Artes de San Fernando)
  11. ^ Congress 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First World Congress on the Per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History Collections = Simposio Internacional y Primer Congreso Mundial Sobre Preservación y Conservación de Colecciones de Historia Natur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Catalogue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