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儉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8年3月12日) |
范儉(1977年—),中國紀錄片導演。拍攝題材多關注社會議題和人的內心,企圖從紀錄片中探討複雜的人性和細膩的情感。2007年起成為獨立的紀錄片製作者,作品包括《活著》、《的哥》、《尋愛》、《吾土》、《搖搖晃晃的人間》等。他拍攝的紀錄片曾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影展,包括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等。2010年,《活著》與日本放送協會(NHK)以及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合作,獲得了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獎。2016年《搖搖晃晃的人間》獲得阿姆斯特丹長片競賽單元的評委會大獎。
生平
編輯1977年出生於寧夏,定居於重慶。1999年從武漢大學新聞系畢業。起先在山東衛視一台法制節目做拍攝,幾年後加入了央視的《今日說法》。[1] 2006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紀錄片專業畢業,2007年成為獨立的紀錄片製作者。范儉曾在央視工作多年,有著紀錄片電視拍攝的經驗。但從2007年開始獨立製作之後,表現手法和題材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08年的《的哥》和2010年的《活著》正是范儉創作風格轉變的見證,他將關注的重點從社會議題轉向了普通人的生活。最初,范儉認為紀錄片的主要作用是對社會議題發表意見以及尋求解決方式,但是隨著拍攝經驗的累積,他對於紀錄片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他認為「紀錄片也是電影,應該用電影的方式來呈現,而不是電視新聞的方式。電影更要關注人的內在,關心複雜的人性、細膩的情感和個體命運的變化。這些都是與人有關,超越國家、超越社會議題的。」[1]此後,范儉的紀錄片一直聚焦於普通人本身。比如《吾土》關照的是一個失地農民是如何與這個社會抗爭和經營生活的。在他妻子的幫助下,范儉在紀錄片的創作中也慢慢融入了女性視角。2014年,范儉與「腦癱女詩人」余秀華相識,先後拍攝了《一個女詩人的意外走紅》和《搖搖晃晃的人間》。《搖搖晃晃的人間》憑藉對庸常生活詩意的捕捉獲得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評委會特別獎。
作品年表
編輯- 2003年—《反思非典》
- 2004年—《競選》
- 2006年—《在城市裡跳躍》
- 2008年—《的哥》
- 2009年—《道者》
- 2010年—《活著》
- 2010年—《我的理想》
- 2010年—《斷裂帶》
- 2012年—《在城市裡奔跑》
- 2015年—《尋愛》(與柴紅芳共同製作)
- 2015年—《一個女詩人的意外走紅》
- 2015年—《吾土》
- 2016年—《搖搖晃晃的人間》
榮譽
編輯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8年 | 中國獨立影像展 | 十佳紀錄片 | 的哥 | 入選 |
2010年 | 南方多媒體短片節 | 紀錄短篇單元 | 我的理想 | 銀獎[2] |
2011年 |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 評審團特別獎 | 活著 | 獲獎[3] |
2016年 |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評委會特別獎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獲獎 |
2016年 | 第六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 最佳攝影獎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獲獎[4] |
2017年 | 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 金爵獎最佳紀錄片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提名[5] |
主要作品介紹
編輯《反思非典》
2003年,在法國里昂展映。該片通過影像來記錄中國所經歷的這場重大災難並對此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競選》
《在城市裡跳躍》
紀錄片的主角是四個帶著理想從家鄉到北京來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努力擺脫家鄉的痕跡、社會的束縛,但是在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還是面臨著許多困境。作為電影的四個主要角色之一的陳軍,也是范儉在另一紀錄片《活著》中的主角。該片入選過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英國牛津紀錄片電影節等。
《的哥》
《的哥》是按照義大利作曲家維瓦爾蒂的四季,即春夏秋冬四個階段展開的。在這一年的時間內,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史辰接待了形形色色的客人。在狹小、密閉的計程車內,上演了許多有趣生動的對話。范儉將攝像機放置於計程車的後擱物板上,使乘客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背對著鏡頭而又不出畫,以記錄下人最自然和本真的狀態。但是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一些話語碎片的堆積,作者通過剪輯創造出了話語之外的意義。
與范儉以往的紀錄片相比,《的哥》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都有所轉變。該片入選了中國獨立影像展十佳紀錄片,並參加香港亞洲電影節、英國牛津紀錄片電影節等。
《活著》
《活著》所討論的是汶川地震後再生育的問題。葉紅梅和祝俊生的女兒在汶川地震中喪生,於是兩人踏上了艱辛的求子過程。祝俊生希望妻子可以再生一個女兒,這樣逝去的孩子就能回來了。葉紅梅承擔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但仍舊堅強面對,甚至會安慰自己的丈夫。這部電影展示了普通人生活的希望和絕望。
《活著》是與日本NHK等國際電視機構共同製作的,入圍了2011年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單元,並獲得2011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獎。
《吾土》
陳軍是《在城市裡跳躍》和《吾土》這兩部紀錄片的主人公,他年輕的時候來到北京,在這裡承包了一塊菜地,並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是由於北京城擴張的計劃,他的菜地被村委會賣掉,家園也即將被拆遷。陳軍覺得賠償太低,且出於對這片土地的眷戀,他拒絕在協議上簽字。面對村委會斷水斷電和種種的暴力威脅,陳軍開始了漫長的艱苦鬥爭,他拍DV,發微博,學習法律,要求國土局公開徵地諮詢,利用網絡和法律的力量為自己爭取權益。除了陳軍外,他的妻子也是影片大量著墨的對象,即使在狼藉的生活中,觀眾仍然可以看到這家人對生活用心的經營。女性視角的引入是這部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另外,有關強拆的故事並不少見,但《活著》卻深入思考了農民在城市中應該如何安身立命這一命題,並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可貴的案例——農民對自我權力意識的覺醒。
《搖搖晃晃的人間》
余秀華的身上有非常多的標籤,「腦癱詩人」、「農婦詩人」,因而無可避免地引來媒體的矚目。但是在《搖搖晃晃的人間》中,范儉更多的是將她作為一個普通的女性去理解她。《搖搖晃晃的人間》以余秀華和丈夫離婚為主要敘事線索,集中展示了主人公的詩歌世界與日常生活的巨大反差。但是,導演努力地從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捕捉詩意,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外,他還安排余秀華朗讀自己的詩歌。范儉的妻子幫助他從女性視角來刻畫余秀華這個人物,余秀華對離婚的堅定實則是出於她對掌握自己命運的強烈的渴望。此外,她對愛情和美雖然失望但仍然抱著無限的期待。正如作者本人而言,這是一個關於女人的影片。[6]
該片獲得了第29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紀錄長片評委會大獎,以及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銀獎。
參考資料
編輯[1]陳婧. 對話導演范儉:中國紀錄片不再「打醬油」了[N]. 中國青年報,2017-03-08(009).
[2]陳俊宇. 搖搖晃晃的人間啊,來日方長[N]. 工人日報,2017-07-10(005).
[3]陳琦. 《吾土》:一個家庭的影像志[N]. 21世紀經濟報道,2016-04-11(019).
[4]陳一鳴. 孩子,你回來了嗎[N]. 南方周末,2011-12-08(D21).
[5]浮琪琪, 於卓. 范儉: 用人性抵抗時代的局限[J]. 中國青年, 2017 (8): 38-40.
[6]劉潔.一種敞開的意味——紀錄片《的哥》讀解[J].電視時代,2010(02):52-54.
[7]趙志偉. 「她用詩的語言描述她的不堪,其實非常疼痛」[N]. 中國藝術報,2017-08-18(006).
註解
編輯- ^ 1.0 1.1 浮琪琪;於卓. 范俭:用人性抵抗时代的局限. 中國青年: 38–40.
- ^ 王小帅:《日照重庆》上映日期仍是谜. 金羊網-新快報. 2010-09-11 [2018-03-12].
- ^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闭幕 《活着》获评审团特别奖. 信息時報. 2011-12-12 [2018-03-11].[永久失效連結]
- ^ 虞鷹. 第六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发. 華夏經緯網. 2016-12-26 [2018-03-11].[失效連結]
- ^ 刘亦菲《烽火芳菲》开幕上影节 三部华语片争金爵. 新浪娛樂. 2017-06-08 [201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8).
- ^ 陳婧. 对话导演范俭:中国纪录片不再“打酱油”了. 中國青年報. 2017-03-08, (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