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騅(?—?),,名,諡,春秋時期晉國新下軍將。

荀騅
君主
諡號
政權

前588年,荀騅參與晉齊鞌之戰,次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晉國為獎賞鞌之有功人士,擴編為六軍,荀騅為卿,任新下軍將。[1][2][3]

前585年,因為鄭國的背叛,楚國令尹子重率兵討伐,晉國的中軍將欒書救援鄭國,與楚軍在繞角相遇。楚軍退回國內,晉軍就侵襲蔡國。楚國的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兩地的軍隊救援蔡國,在桑隧抵禦晉軍。趙同趙括想要出戰,就向欒書請戰,欒書打算答應,荀首士燮韓厥三人反對出戰,包括荀騅在內的其他將佐都想一戰,欒書最終採納了荀首他們的意見,班師回軍。[4][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左傳·成公三年》: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鞌之功也。
  2. ^ 《春秋經傳集解·成公三年》:荀騅為新下軍,趙旃佐之。
  3. ^ 《史記·晉世家》: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晉始作六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騅、趙括、趙旃皆為卿。
  4. ^ 《左傳·成公六年》:楚子重伐鄭,鄭從晉故也……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御諸桑隧。趙同、趙括欲戰,請於武子,武子將許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諫曰:「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
  5. ^ 《左傳·成公六年》: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
空缺期
原因:新下軍裁撤
前任胥嬰
晉國新下軍將
原因:新下軍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