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揚(英語:Celeron)是英特爾公司中央處理器的一個注冊商標

Celeron
2020年Celeron的Logo
產品化1998年4月15日至2023年(筆記本端),至今(桌面端)[1]
生產商
  • Intel
微架構P6NetBurstCoreNehalemSandy BridgeIvy BridgeHaswellBroadwellSkylakeKaby LakeCoffee LakeComet Lake
指令集架構x86, x86-64
製作工藝/製程0.25µm10nm
CPU主頻範圍266 MHz 至 3.60 GHz
DMI速率2.5 GT/s 至 8.0 GT/s

第一代賽揚處理器於1998年發布,當時定位為比奔騰(Pentium)低階的經濟型產品。Intel於2006年發布酷睿處理器,賽揚則作為比奔騰更低階,但比凌動(Atom)高階的產品。

AMD公司在2000年至2003年銷售鑽龍(Duron)處理器來與賽揚搶占低階市場份額;鑽龍停產後,於2004年7月推出閃龍(Sempron)處理器繼續與賽揚競爭。

2022年9月,英特爾宣佈在筆記本端不再使用賽揚品牌,取而代之的為「Intel Processor」品牌。[2]

產品簡介

編輯

作為一款經濟型處理器,賽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同一代奔騰的簡化版。核心方面幾乎都與同時代的奔騰處理器相同,主要區別有:

由於賽揚處理器較低的價格,還有較低的前端總線所帶來的超頻潛力,賽揚被一些超頻愛好者所追捧。但是從Sandy Bridge架構開始,Intel大幅限制超頻

比較經典的例子如,Celeron 300A經常被超頻到450MHz使用、Celeron II 566超頻到高於850MHz、Celeron III 1GHz超頻到1.3GHz等等。

Intel Celeron 處理器家族
桌上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
代號 核心 推出日期 代號 核心 推出日期
Covington
Mendocino
Coppermine
Tualatin
Willamette
Northwood
Conroe-L
Sandy Bridge
(250nm)
(250nm)
(180nm)
(130nm)
(180nm)
(130nm)
(65nm)
(32nm)
1998年4月
1998年8月
2000年3月
2001年10月
2002年5月
2002年9月
2007年6月
2011年Q3
Mendocino
Coppermine
Tualatin
Northwood
Yonah-512
Merom
Sandy Bridge
(250nm)
(180nm)
(130nm)
(130nm)
(65nm)
(65nm)
(32nm)
1999年1月
2000年2月
2002年4月
2002年6月
2006年4月
2007年1月
2011年Q3
Prescott
Cedar Mill
(90nm)
(65nm)
2004年6月
2006年5月
Banias
Dothan
Yonah
Merom
(130nm)
(90nm)
(65nm)
(65nm)
2004年1月
2004年8月
2006年4月
2007年1月
Allendale
Wolfdale
Sandy Bridge
Ivy Bridge
Haswell
雙核心 (65nm)
雙核心 (45nm)
雙核心 (32nm)
雙核心 (22nm)
雙核心(22nm)
2008年1月
2009年8月
2011年Q3
2013年Q2~Q3
2014年Q1~Q2
Merom
Penryn
Arrandale
Sandy Bridge
Ivy Bridge
Haswell
雙核心 (65nm)
雙核心 (45nm)
雙核心 (32nm)
雙核心 (32nm)
雙核心 (22nm)
雙核心
2008年7月
2008年Q3
2010年Q1
2011年Q3
2013年
2014年
Skylake

Kaby Lake

Coffee Lake

雙核心 (14nm) 2015年12月

2017年1月

2018年4月

Boradwell

Skylake

Kaby Lake

雙核心 (14 nm)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Intel Celeron 處理器列表

P6架構

編輯

Covington

編輯
  • 介面:Slot-1
  • 製程:250奈米
  • 電壓:2.00伏特
  • 指令集:MMX
  • 外頻:66MHz
  • 倍頻:4x、4.5x

賽揚系列的首次登場,當時只推出了266MHz和300MHz兩個型號,其實就是0.25微米製程Pentium II簡單去掉了片外512KB半速二級快取的產物。由於沒有L2快取,整數效能低下,影響了賽揚的商用程式方面的表現。但是L2快取對浮點效能並無較大影響,達到了接近同頻率奔騰2代的水平,適合於遊戲等家庭應用。[3]此外,沒有二級快取拖累的賽揚處理器超頻能力很強,使得沒有二級快取的賽揚處理器面對AMD K6處理器在大多數情況下依然能占據上風。在AMD推出整合3D NOW!指令集的K6-2處理器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沒有二級快取的第一代賽揚處理器似乎已經沒有能力繼續對抗AMD的攻勢,Intel在不久後也隨即停產了這兩款處理器。

Mendocino

編輯
 
Celeron 300A(Slot-1版本)
  • 介面:Slot-1Socket 370
  • 製程:250奈米
  • 電壓:2.00伏特
  • 指令集:MMX
  • 外頻:66MHz
  • 倍頻:4.5x、5x、5.5x、6x、6.5x、7x、7.5x、8x

為了挽回在Covington上失去的形象與市場份額,Intel推出了配備128KB片內全速L2快取的賽揚處理器。頻率從300MHz到533MHz。整合的128KB全速二級快取大大的提升了賽揚的效能,而超頻性並未降低,最終,較低的價格與合適的效能使得賽揚奪回了失去的市場。在Celeron300A推出後,Intel也發現似乎SLOT 1架構對於沒有片外快取的賽揚處理器是不小的浪費,遂推出了一種專用於低成本處理器的Socket 370介面。讓Intel未曾想到的是,最後取代Pentium II的Pentium III處理器最終也使用了這個當初專門為賽揚處理器開發的介面。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中的Celeron 300A,擁有優秀的超頻能力。再加上0.1 V電壓之後,普遍能穩定執行在450MHz。從而對當時奔騰II的市場構成了不小的威脅。賽揚處理器在這段時間內幾乎完全壟斷了亞洲各國的組裝PC市場,不但擊潰了當時第三大CPU生產商CYRIX,使其面臨倒閉,極大遏制了AMD的K6-2處理器,甚至也阻礙了自家的高端處理器Pentium II的銷售。

Coppermine-128

編輯
 
600 MHz的Celeron Coppermine 128
  • 介面:Socket 370
  • 製程:180奈米
  • 電壓:1.5伏特、1.65伏特、1.7伏特、1.75伏特
  • 指令集:MMX、SSE
  • 外頻:66MHz、100MHz
  • 倍頻:8x、8.5x、9x、9.5x、10x、10.5x、11x、11.5x(66MHz),8x、8.5x、9、9.5、10、11(100MHz)

這系列的賽揚俗稱「賽揚2」或「賽揚 II」。賽揚2繼續保持了賽揚處理器作為低階產品線的位置,但和當時的Pentium III處理器一樣,同時受到了效能更高的AMD處理器的強力競爭。曾經一度在組裝電腦市場與AMD Duron處理器的競爭中效能處於明顯劣勢。僅僅是靠主機板晶片組平台更佳的穩定性和較低的發熱功耗贏得市場份額。

Tualatin-256

編輯
  • 介面:Socket 370
  • 製程:130奈米
  • 電壓:1.45伏特、1.475伏特、1.50伏特
  • 指令集:MMX、SSE
  • 外頻:100MHz
  • 倍頻:10x、11x、12x、13x、14x

這系列的賽揚俗稱「賽揚3」或「賽揚 III」。

Tualatin是Intel第一次採用0.13微米製造工藝的產品,512KB二級快取下的執行速度甚至超越主頻高出許多的Willamette核心奔騰4,為了避免影響奔騰4的銷售,Intel將Tualatin核心奔騰III的L2砍掉一半,將512KB二級快取的產品轉為僅供伺服器市場的「Pentium III-S」,但同核心的Celeron的二級快取也為256KB,使得其與奔騰III的區別僅在於外頻,在超頻至133MHz外頻後,此代賽揚與同期奔騰III沒有任何區別,這也是賽揚與同世代奔騰之間差別最小的一代。此代賽揚雖比原始的Tualatin減少了一半二級快取,但仍有256KB,甚至比下一代的Willamette-128核心「賽揚4」還大一倍,從而使得賽揚一直被詬病的整數效能大幅度提升,再加上0.13微米製造工藝帶來的低發熱,使得此代賽揚超頻性依然不俗,絕大多數都可以超頻到133MHz,1.1GHz超頻至1.47GHz後效能甚至超過Willamette-128核心2.0GHz的新賽揚。因此,在中國大陸的玩家群中,提到「圖拉丁」,更多地是指這款價廉物美的賽揚處理器。

Willamette-128

編輯
  • 介面:Socket 478
  • 製程:180奈米
  • 電壓:1.75伏特
  • 指令集:MMX、SSE、SSE2
  • 外頻:100MHz (400MHz FSB)
  • 倍頻:17x、18x、20x

這系列的賽揚俗稱「賽揚4」。

這是首次採用與Pentium 4相同架構的賽揚系列,L2快取又回縮成128KB,導致效能平平。在測試中,2.0GHz的此核心處理器很多專案上甚至不敵僅1.2GHz的Tualatin-256賽揚處理器。這也是賽揚處理器問世以來與主流奔騰處理器效能差距最大的一代。當時的賽揚處理器幾乎很難在與AMD的處理器的競爭中獲得優勢,而與AMD處理器的效能差距甚至連當時的Willamette P4都無法完全彌補。

Northwood-128

編輯
  • 介面:Socket 478
  • 製程:130奈米
  • 電壓:1.50至1.55伏特
  • 指令集:MMX、SSE、SSE2
  • 外頻:100MHz (400MHz FSB)
  • 倍頻:18x、20x、21x、22x、23x、24x、25x、26x、27x、28x

這系列的賽揚俗稱「賽揚4」。

採用新的0.13微米製造工藝且降低了電壓,使得發熱量降低。系列中的Celeron 2.0A能夠在普通散熱條件下讓外頻工作在133 MHz(533MHz FSB),頻率達到2.66GHz。這與第一代Willamette核心的賽揚處理器相比頻率和發熱量表現好不少,但是相比Northwood核心奔騰4明顯的效能提升,賽揚處理器與之間的效能差距被愈來愈拉大,這一狀況一直到Prescott核心的新產品問世後才得以改善。

Celeron D

編輯
 
筆記型電腦Celeron mobile一體化封裝版

Prescott-256

編輯
    • 介面:Socket 478LGA 775
    • 製程:90奈米
    • 電壓:最高1.4伏特
    • 指令集:MMX、SSE、SSE2、SSE3
    • 外頻:133MHz (533MHz FSB)
    • 倍頻:17x(僅Socket 478平台)、18x(僅Socket 478平台)、19x、20x、21x、22x、23x、24x、25x

這一代產品被賦予全新的品牌「賽揚D」,並使用了新的LOGO。

雖然該核心採用90nm工藝,但效能與上代Northwood相比並無較大區別,CPU整體效能提升更多得益於二級快取的增加(由128KB增加到256KB)。

該系列賽揚處理器編號中「J」結尾的支援EM64T

該系列賽揚也首次開始使用效能指數命名方式,如"Celeron D 310"(2.13GHz)、"Celeron D 330J"(2.66GHz);而不再使用主頻來命名,這使得一些消費者無法接受。

Cedar Mill-512

編輯
    • 介面:LGA 775
    • 製程:65奈米
    • 電壓:
    • 指令集:MMX、SSE、SSE2、SSE3、EM64T
    • 外頻:133MHz (533MHz FSB)
    • 倍頻:23x、24x、25x、26x、27x

L2再次擴大,達到512KB,效能再次提升,部分效能已經接近一些FSB較低的1MB快取版本的P4 5XX系列處理器,這系列所有處理器皆支援EM64T。不過此時面對強大對手:AMD Sempron處理器時,架構已經顯得落後的賽揚處理器還是有點力不從心。 型號有 "Celeron D 347" (3.06GHz) , "Celeron D 352" (3.2GHz) , "Celeron D 356" (3.33GHz) , "Celeron D 360" (3.46GHz), "Celeron D 365" (3.60GHz)"

Core微架構

編輯

Conroe-L

編輯
    • 介面:LGA 775
    • 製程:65nm
    • 電壓:1.35V
    • 指令集:MMX、SSE、SSE2、SSE3、SSSE3、EM64T
    • 外頻:200 MHz (800 MHz FSB)
    • 倍頻:8x、9x、10x、12x

Celeron 400系列Intel Core 2架構下其中一種的新一代單核心廉價處理器,已於2007年6月3日發售。雖然它是Intel Core 2架構下的新處理器,但是不會使用Intel Core 2的處理器代號,取而代之會用Celeron 4XX 為處理器代號。

有不同的軟體測試證明,Celeron 430及Celeron 440的效能均比Celeron D 365(3.6GHz)處理器更高,特別在遊戲效能方面。兩者售價分別約為49及59美元,因較便宜及效能較佳的關係,有望於2007年底前完全取代上一代NetBurst微架構的產品,這意味著NetBurst微架構時代的終結。

型號 時脈(MHz) L2快取 FSB 倍頻(倍) 外頻 TDP(W) 插座 發行日
420 1600 512KB 800 MT/s 8 200MHz 35 LGA 775 2007年6月3日
430 1800 512KB 800 MT/s 9 200MHz 35 LGA 775 2007年6月3日
440 2000 512KB 800 MT/s 10 200MHz 35 LGA 775 2007年6月3日
450 2200 512KB 800 MT/s 11 200MHz 35 LGA 775
460 2400 512KB 800 MT/s 12 200MHz 35 LGA 775

Celeron Dual Core E1系列(Conroe 512K 65nm)

編輯
    • 介面:LGA 775
    • 製程:65nm
    • 電壓:1.35V
    • 指令集:MMX、SSE、SSE2、SSE3、SSSE3、EM64T
    • 外頻:200MHz (800MHz FSB)
    • 倍頻:8x,10x,11x,12x

Intel 於 2008 年初推出首顆 Celeron 雙核心低階處理器,命名為 Celeron E1000家族,有助加速多核心普及進程,預期單核心將會在 2009 年完全退出市場。

首顆 Celeron 雙核心處理器型號為 E1200,採用 65 奈米製程 Conroe 核心,核心時脈為 1.6GHz ,支援 800MHz FSB ,採用 Socket 775 處理器介面,內建 L2 Cache 縮減至 512KB ,支援 EIST 、 Intel 64 及 XD Bit 技術,TDP 為 65W 。

雙核心Celeron E1200已於 2008 年1月20日正式推出,售價為每千顆單價 $53 美元,與單核心 Celeron 440 同價,相比同核心、 FSB 時脈,但內建 1MB L2 Cache 的 Pentium Dual-Core E2140 便宜約 $11 美元。

據主機板業者透露, Intel 並未打算在 2008 年內完全普及 Celeron 雙核心產品,仍會保持單核心 Celeron 400 家族出貨,預期 Celeron E1000 家族推出後首季僅佔 Intel 整體桌面處理器出貨量約 3% ,下年半將會提升至一成,預期要至 2009 年才會完全取代單核心 Celeron 原有地位 。

型號 時脈(MHz) L2快取 FSB 倍頻(倍) 外頻 TDP(W) 插座 發行日
E1200 1600 512KB 800 MT/s 8 200MHz 65 LGA 775 2008/1/20
E1400 2000 512KB 800 MT/s 10 200MHz 65 LGA 775 2008/5/11
E1500 2200 512KB 800 MT/s 11 200MHz 65 LGA 775
E1600 2400 512KB 800 MT/s 12 200MHz 65 LGA 775

Celeron Dual Core E3系列 (Wolfdale 1M 45nm)

編輯
    • 介面:LGA 775
    • 製程:45nm
    • 電壓:0.85–1.3625
    • 指令集:MMX、SSE、SSE2、SSE3、SSSE3、EM64T、VT-x
    • 外頻:200MHz (800MHz FSB)
    • 倍頻:12X,12.5x,13X,13.5X

Intel 在2009推出全新低階 DT 處理器 Celeron E3000 家族,相比舊有 Celeron E1 系列,將改用 45nm High-K + Metal Gate 製程,核心時脈將進一步提升,而且 L2 Cache 亦由 512KB 提升至 1MB ,並將加入 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功能,令 VT 技術完全普及至低階 DT 市場。

據了解, Intel Celeron E3000 家族初上市共有兩款型號,包括 Celeron E3200 及 Celeron E3300 ,採用 Wolfdale 雙核心,核心時脈分別為 2.4GHz 及 2.5GHz ,支援 800MHz FSB ,內建 1MB L2 Cache ,最高 TDP 為 65W ,支援 EIST 、 Intel 64 、 XD Bit 及在 Celeron 處理器階級中首次加入 Intel VT-x 技術。後期推出E3400和E3500系列。

據 Intel 內部數據指出,新一代 Intel Celeron E3000 由於在 Cache 數目上相較上代提高一倍,對於影像、音訊遊戲應用均有明顯的效能改善,尤其是相片處理上最高可達至 30% 的效能提升。其效能和規格都與上一代的Pentium DUAL Core E2160/E2180/E2200基本持平。

型號 時脈(MHz) L2快取 FSB 倍頻(倍) 外頻 TDP(W) 插座 發行日
E3200 2400 1024KB 800 MT/s 12 200MHz 65 LGA 775 2009 Q3
E3300 2500 1024KB 800 MT/s 12.5 200MHz 65 LGA 775 2009 Q3
E3400 2600 1024KB 800 MT/s 13 200MHz 65 LGA 775 2010 Q3
E3500 2700 1024KB 800 MT/s 13.5 200MHz 65 LGA 775 2010 Q3

Celeron G

編輯

Sandy Bridge微架構後,Celeron分為Celeron G(桌上型處理器)/Celeron J/Celeron N/Celeron U幾個系列。[4]

行動版賽揚

編輯
 
移動賽揚 750MHz BGA版

Tualatin-256

編輯

這是第一個賽揚移動處理器,建立在大名鼎鼎的圖拉丁核心上。和相應的台式處理器不同的是行動版本提供100 MHz和133 MHz的前端匯流排。和電腦版本一樣,這些處理器都具有256KB的二級快取。

Northwood-256 / Celeron "4" Mobile

編輯

Celeron "4" Mobile(簡稱「C4-M」/「C4M」)原本定位於與P4M同時期較低階筆記型電腦使用。其同樣採用Northwood核心,但是配備了256KB的二級快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支援SpeedStep

C4M真正大放光彩的舞台不是筆記型電腦,而是桌上型電腦。愛好者從特殊管道取得了BGA植針版的「Socket478」腳位的C4M,對主機板無需多加改裝即可使用,同時得到突破了瓶頸的二級快取與更安靜的電腦——得益於來自筆記型電腦的省電技術。

Celeron M

編輯

Banias-512

編輯

Shelton

編輯

Dothan-1024

編輯

Celeron M 3x0系列

Yonah-1024

編輯

Celeron M 4x0系列

Merom-1024

編輯

Celeron M 5x0系列

Merom-1024 dual Core

編輯

Celeron M T 1x00系列

Penryn-1024 dual Core

編輯

Celeron M T 3x00系列

支援Intel 64

字母與編號

編輯
  • A,推出的新核心賽揚有與上一代產品有相同頻率的,在主頻數字後加 A 以區別。

例如,**Celeron 300A(MHz)

    • Celeron 2.0A(GHz)

這種方法在Pentium系列中也有採用。如Pentium 2.0A。

  • D,採用Prescott核心的賽揚產品,至此告別「賽揚4」。
  • J,表示處理器支援 禁用執行位(Execute Disable Bit and Enterprise Security) 功能。
  • M,表示設計用於行動平台使用。

Intel官方其實並沒有給出「賽揚」加上某個數字的編號形式,但是在日常使用中,有以下稱呼:

  • 賽揚2代(有簡稱C2):以Coppermine-128為核心的賽揚處理器,由於外頻擴充到了100MHz,主記憶體效能大幅上升,而有了「新一代」的稱呼。
  • 賽揚3代(有簡稱C3):以Tualatin-256為核心的賽揚處理器,二級快取由之前的128KB增加到256KB,在效能上有大幅飛躍,得到該稱呼。
  • 賽揚4代(有簡稱C4):Intel換用新的NetBurst架構與新介面(Socket 478),而Northwood-128的採用也使得之前並不受歡迎的Willamette核心賽揚迅速被遺忘,這代核心的賽揚被稱作「賽揚4」。

在之後,Intel推出了賽揚D,愛好者們至此也不再以「賽揚X」來稱呼某代賽揚處理器。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2-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2). 
  2. ^ 英特尔不再使用奔腾和赛扬品牌 以简单的 "英特尔处理器"品牌取代.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6). 
  3. ^ CPU综述. www.pep.com.cn. [2016-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0). 
  4. ^ 存档副本. [2019-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