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因子
輔因子[1][2](英語:cofactor)是生物體系中,使酶(酵素)顯現活性所需、對熱穩定、非蛋白質小分子化合物或金屬水合離子。輔因子能促進酶及反應物進入活化狀態(催化),通常作為電子、原子、某些化學基團的載體,而決定反應的性質。某些分子如水和部分常見的離子所扮演的角色和輔因子相當類似,但由於含量不受限制且普遍存在,因此不歸類為輔因子。
生物體系其他可與主要組分結合併有輔助功能的分子,如轉錄和免疫過程中的所需的輔助因子,也稱輔因子。
酶的輔因子分為兩大類:無機離子和 輔酶(複合有機分子)[3],後者主要衍生自少量的維生素和其他有機必需營養素。
一個不含輔因子的酶稱為去輔基酶(apoenzyme),去輔基酶加上輔因子並產生完整作用時,稱為全酶(holoenzyme):
- 去輔基酶(apoenzyme)+ 輔因子(cofactor)<=> 全酶(holoenzyme)
金屬離子是常見的輔因子,這些金屬離子反映在生物必須的微量元素名單當中。例如鈣、鎂、錳、鐵、鈷、鎳、銅、鋅與鉬等。除了這些無機化學物之外,輔因子也包括一些有機物質,例如血紅素中與鐵結合的血基質。另外有些維生素也可作為輔因子,如維生素C;或是輔因子的前趨物,如維生素B1。
分類
編輯輔因子可分為兩大類:
有機輔因子有時進一步分為"輔酶"(coenzymes)和"輔基"(prosthetic groups)。 術語"輔酶"具體是指酶,因此是指蛋白質的功能特性。 另一方面,「輔基」強調輔因子與蛋白質(緊密或共價)結合的性質,因此是指結構性質。 不同來源對輔酶,輔因子和輔基的定義略有不同。一些人認為緊密結合的有機分子是輔酶基團,而不是輔酶,而另一些人則將酶活性所需的所有非蛋白質有機分子都定義為輔酶,並將緊密結合的有機分子分類為輔酶輔基團(coenzyme prosthetic groups)。 這些術語經常被寬鬆地使用。
蛋白質衍生的輔因子
編輯在許多酶中,充當輔因子的部分是透過部分蛋白質序列的翻譯後修飾形成的。這通常取代了蛋白質功能對外部結合因子(例如金屬離子)的需求。潛在的修飾可能是芳香族殘基的氧化、殘基之間的結合、裂解或成環。[4]這些改變與其他翻譯後蛋白質修飾(例如磷酸化、甲基化或醣基化)不同,因為胺基酸通常會獲得新功能。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https://www.termonline.cn/word/214376/1#s1
-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4088b53866ae68e6b9569eb2c491aecf/?seq=1
- ^ Hasim, Onn. Coenzyme, Cofactor and Prosthetic Group - Ambiguous Biochemical Jargon. Kuala Lumpur: Biochemical Education. 2010: 93–94.
- ^ Davidson VL. Protein-Derived Cofactor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Biochemistry. 2007, 46 (18): 5283–5292. PMID 17439161. doi:10.1021/bi70046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