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鄧華(1910年4月28日—1980年7月3日),原名鄧多華,字實秋,男,湖南郴州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曾任中國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鄧華
鄧多華
第一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司令員
任期
1955年3月—1959年10月
繼任陳錫聯
個人資料
實秋
出生宣統二年(1910年)3月19日
 清朝湖南省郴州直隸州永寧鄉
逝世1980年7月3日(1980歲—07—03)(7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民族漢族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李玉芝
兒女子:鄧穗[1]
母校中共中央黨校
職業軍人
獲獎1級八一勳章
1級獨立自由勳章
1級解放勳章
軍事背景
效忠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服役 中國工農紅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
服役時間1928-1980
軍階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年)
參戰第一次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韓戰

鄧華早年參加湘南起義,並擔任紅一軍團第1師第3團、第2團政治委員等職,參與歷次中央蘇區反圍剿戰役長征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八路軍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政委,參與平型關戰役;後組建冀東挺進軍,發動冀東大暴動,創建冀東抗日根據地,並率部參加百團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他擔任遼西軍區司令員,參與指揮秀水河子戰鬥四平保衛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廣東戰役海南島戰役等,兼任廣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隨後,他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協助彭德懷指揮韓戰全部五次戰役。後擔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代理政治委員,組織指揮上甘嶺戰役 1953年夏季戰役等。回國後,鄧華擔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理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瀋陽軍區司令員。1959年廬山會議上,鄧華因彭德懷案株連被撤職批鬥,貶任四川省副省長。文革結束後,恢復名譽並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80年因病於上海去世。

生平 編輯

早期革命生涯 編輯

鄧華出身書香門第家庭,父親鄧養源為廩生,在鄉間坐館任教[2]:4。鄧華幼年讀私塾,隨後入學郴州新華學校[2]:16。1925年,他進入在長沙岳雲中學[2]:21南華法政學校讀書。1927年3月,經易蘊查夷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2]:30

馬日事變後,鄧華返回家鄉,次年參加湘南起義,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7師政治部任組織幹事[2]:34-35。4月隨朱德陳毅抵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部隊會合,鄧華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紅四軍第11師33團2營6連黨代表、第31團組織幹事[2]:43、第3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等,並出席古田會議

1930年,鄧華隨部從福建長汀出發,進攻長沙,進攻受阻後,改攻占吉安市,部隊隨後擴編為三十六師,鄧華任師政治委員,師長為張宗遜[2]:56。1932年,部隊改編為六十六師,鄧華仍任政委,師長為黃永勝[3],其率部圍攻南豐,獲得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勝利[2]:74。隨後部隊歷次改編,1934年6月,鄧華進入紅軍大學高級指揮科學習,並於同年十月隨部長征。1935年9月,任紅軍陝甘支隊第1縱隊第2大隊政治委員,抵達陝北後,鄧華任紅一軍團第2師政治部主任,參加直羅鎮戰役。1936年,改任紅一師政委,爾後又調任紅二師政委,率部參加了東征戰役,進入山西擴充紅軍勢力[2]:83-85。同年5月返回陝北,他又率部參加指揮山城堡戰役[4][2]:85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

 
1938年6月,鄧華支隊挺入冀東,組織參加薊東抗日武裝大暴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鄧華任八路軍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政委[2]:87-88,同團長楊得志一同參加平型關戰役,在關溝一帶伏擊日軍,並取得勝利[5][2]:94-97。1937年冬,起任115師獨立團(後改為獨立師)政治委員,與師長楊成武搭檔。同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獨立師改為第一軍分區,楊成武、鄧華分任司令員與政委[6][2]:94-97平西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晉察冀軍區反八路圍攻,並參與領導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工作[7]

1938年,宋時輪率領的120師雁北支隊與鄧華率領的晉察冀軍區第一支隊(「鄧華支隊」)合組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宋時輪任司令,鄧華任政委,共五千三百兵力,挺進冀東,史稱「冀東挺進軍」[2]:104。該部連克延慶永寧四海興隆等城鎮,並配合中共冀熱邊特委發動和領導冀東大暴動,建立了約10萬人的抗日武裝,創建冀東抗日根據地[2]:108;然而部隊在日軍、偽軍的合圍下,部隊損失慘重,被迫西撤平西,並在撤退途中被伏擊,鄧華因此請求處分降職[2]:113-114。1938年11月,八路軍成立冀熱察挺進軍,肖克任司令員兼政委,鄧華任軍政委員會委員。

1940年3月,鄧華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2]:116,期間率部參加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淶靈戰役[8][2]:118。1941年,任晉察冀軍區第四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中共地委書記。1944年2月,鄧華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機動旅政委,與旅長黃永勝率部抵達延安[2]:125,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政治委員。11月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4]

解放戰爭期間 編輯

抗日戰爭結束後,鄧華抵達東北瀋陽,任東北保安副司令兼瀋陽衛戌司令[2]:134。1945年12月,任遼西軍區司令員。在參加完秀水河子戰鬥後,1946年,鄧華率部攻占四平,為首戰四平。隨後4月,其率部參與二戰四平,但部隊仍然最後撤離。6月,原遼西軍區改變為遼吉軍區,鄧華仍任司令員[9]。1947年,鄧華第三次率部參與攻擊四平[10]。同年4月,他擔任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司令員。隨後,遼吉縱隊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七縱隊,鄧華為司令員,賀晉年擔任副司令,陶鑄兼任政委,下轄第19、20、21師[2]:145

東北秋季攻勢作戰中,鄧華在沒有上級命令情況下,率部攻克法庫,國軍守軍177師因毫無準備而全師覆沒[10]。隨後十七天內,七縱接連攻克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擊潰國軍暫五十七、五十一師[2]:149。1948年3月,鄧華率部再次進攻四平,並最終占領四平城[11]。同年11月,林彪率領東北人民解放軍與東北的國軍進行決戰,史稱遼瀋戰役。鄧華負責率領七縱、九縱,主攻錦州[10]。經過殘酷的巷戰,七縱、九縱等相繼攻入錦州城,並俘獲錦州守將范漢傑等。同年10月,鄧華再次率領七縱東進,參與圍困廖耀湘兵團的戰役,並俘獲國軍第49軍軍長鄭庭笈[12][2]:163

遼瀋戰役後,鄧華率部隨東北人民解放軍主力進入山海關。平津戰役初期,中共中央軍委預計首先進攻塘沽,在部隊進入受阻後,鄧華建議放棄計劃並改進攻天津,獲得批准[2]:166-169[10]。隨後,天津戰役中,鄧華受命指揮東集團,率領七縱、八縱攻入天津,並俘獲國軍司令陳長捷、劉雲翰等人[13]。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湘贛戰役廣東戰役。10月14日攻占廣州,11月兼任廣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編輯

 
1950年5月10日,參與海南島戰役的解放軍將領於瓊山蘇公祠留影。前排右起:李作鵬韓先楚鄧華馮白駒。二排左起:李伯秋解方張池明。第三排左二袁昇平
 
1954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總部陳賡彭德懷與鄧華合影

1949年12月,鄧華被正式授命指揮海南島戰役[10]。並由第十五軍團指揮第40軍、第43軍、加農炮兵第28團、高射炮兵第1團等,與瓊崖縱隊配合,進攻海南島。1950年,他以兩個軍的兵力,在沒有海軍、空軍的掩護下,分批乘木帆船進行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進攻圍困在海南的薛岳部隊,並攻占海口。薛岳被迫撤退台灣島,解放軍遂攻占海南島全境[14]。此役為解放軍首次獲勝的渡海戰役[2]:184-186

1950年7月,鄧華任戰備預備隊十三兵團司令員,組建東北邊防軍,並準備渡過鴨綠江[2]:187[15]。10月參加韓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協助司令員彭德懷指揮韓戰第一第五次戰役[10]。1951年7月,作為志願軍代表參加停戰談判[2]:229。1952年2月,鄧華在前線視察時,遇到美軍飛機掃射,車落入懸崖,鄧華受傷,被送往瀋陽治療[2]:244。1952年6月,彭德懷回國,改由鄧華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組織指揮上甘嶺戰役和1953年夏季戰役等[16]。朝鮮停戰後,1954年9月5日,他擔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4][2]:273

1954年,鄧華回國,2月擔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理司令員,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5年3月,任瀋陽軍區司令員[17][2]:273-274。1955年,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階,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同年11月,組織導演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2]:276-277。1959年廬山會議上,鄧華因彭德懷案株連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8][2]:288-289

1960年5月,鄧華擔任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副省長,主管農業機械工作[2]:298-299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迫害[2]:322-323。1968年,鄧華得到解放,並出席了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會後回到四川,被安排出任四川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副組長兼農機組長。1976年,四人幫倒台,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8月,鄧華被召入北京,擔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1979年,鄧華病重,到廣州調養。1980年3月20日,中央軍委批准了對鄧華的平反,並恢復名譽[2]:348-349。7月3日,鄧華於上海病逝[20]

紀念文集 編輯

《鄧華紀念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本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收入了軍事科學院、瀋陽軍區和包括鄧華家鄉湖南省委、省政府、郴州市委、市政府以及鄧華所工作過的單位、鄧華部屬和鄧華親屬撰寫的回憶文章。二是收入了鄧華生前親筆撰寫的或起草的文獻和遺著。最後收入了鄧華生平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蒲德生. 开国上将与夫人. 北京: 中華網. 2010-03-24 [2015-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羅印文. 邓华将军传.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03512254 (中文(簡體)). 
  3.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261. ISBN 978-7-80237-381-5. 
  4. ^ 4.0 4.1 4.2 4.3 邓华.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5. ^ 軍事歷史研究部等 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 抗日戰爭時期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 36-40. ISBN 7-80137-315-4 (中文(簡體)). 
  6.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 449.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簡體)). 
  7. ^ 羅印文. 邓华上将传略. 中國廣播網. [2011-08-07]. 
  8. ^ 阮家新、秦飛、朱新雄、陳文淵、任德駒、高玉亭、張全明. 百团大战历史文选编. 北京平安里3號: 解放軍出版社. 1991: 78. ISBN 7-5065-1406-0. 
  9.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 408. ISBN 978-7-5033-2252-5 (中文(簡體)).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歐陽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長城出版社. 2011: 399–404. ISBN 978-7-5483-0058-8 (中文(簡體)). 
  11. ^ 劉成軍. 有勇有谋的邓华上将. 中國廣播網. [2011-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1). 
  12. ^ 張明金;趙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 370. ISBN 978-7-5033-1940-2. 
  13.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委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397. ISBN 978-7-5065-5401-5 (中文(簡體)). 
  14. ^ 彭青林.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毛主席选择邓华"放心". 海南日報. 2010年10月18日 [2011-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5. ^ 王波.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出兵朝鲜 点将邓华. 人民網. [2011-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16. ^ 鄧穗. 代替彭德怀指挥志愿军血战上甘岭的司令员是谁?. 鳳凰網. [2011-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17.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五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1: 20. ISBN 978-7-80237-427-0. 
  18. ^ 《黃克誠傳》編寫組. 黄克诚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年: 509. ISBN 978-7-5154-0177-5. 
  19.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六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1: 296. ISBN 978-7-80237-427-0. 
  20. ^ 何立波. 一代名将邓华坎坷的后半生. 《軍事史林》. [2011-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中國人民解放軍職務  
前任:
彭德懷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
1954年9月-1954年10月
繼任:
楊得志
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委員
1954年9月-1954年10月
繼任:
李志民
(1955年3月起)
新頭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司令員
1954年-1959年
繼任:
陳錫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