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竭國

,又名那迦罗阿国,那揭罗曷国,是梵文Nagarahara的对音。统治范围相当于现在阿富汗的楠格哈爾(Nangarhar)省

那竭國,又名那迦羅阿國那揭羅曷國,是梵文Nagarahara的對音。統治範圍相當於現在阿富汗的楠格哈爾(Nangarhar)省,是古代阿富汗的一個佛教中心,出土了大量的有希臘風格的佛教造像。都城遺址位於現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市西五英里處的那加哈(Naghrat)村[1]

歷史

編輯

該國的記載最早見東晉高僧法顯著《法顯傳》:「至那竭國界醯羅城,中有佛頂骨精舍,盡以金薄,七寶校芳。國王敬重頂骨,乃取國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護。」[2]

北魏宋雲曾於正光元年四月訪問那迦羅阿國:「至那迦羅阿國,有佛頂骨,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3]

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最詳:「那揭羅曷國東西六百餘里,南北二百五六十里,山周四境,懸隔危險。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無大君長主令,役屬迦畢試國。豐谷稼,多花果。氣序溫暑,風俗淳質。」[4]

都城

編輯
 
Ancient Capital of Nagarahara by Charles Masson 1830s

19世紀3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查爾斯.馬松(Charles Masson)發掘了那竭國都城遺址。確定了玄奘記載的收藏有佛牙的大佛塔,並進行了發掘。[1]

玄奘大唐西域記》中對都城有詳細描述:「城東二里有窣堵波,高三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編石特起,刻雕奇制,釋迦菩薩值然燈佛敷鹿皮衣布發掩泥得受記處。時經劫壞,斯跡無泯。或有齋日,天雨眾花,群黎心競,式修供養。其西伽藍,少有僧徒。次南小窣堵波,是昔掩泥之地,無憂王避大路,遂僻建焉。城內有大窣諸波故基。聞諸先志曰:昔有佛齒,高廣嚴麗。今既無齒,唯余故基。其側有窣堵波,高三十餘尺。彼欲相傳,不知源起,雲從空下,峙基於此。既非人工,實多靈瑞。城西南十餘里有窣堵波,是如來自中印度凌虛游化,降跡於此,國人感慕,建此靈基。其東不遠有窣堵波,是釋迦菩薩昔值然燈佛於此買花。 」[4]
那竭國都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被稱為「燈光城」。

 
two ruined stupas

小石嶺佛影窟

編輯

「燈光城」西南20里處的佛影窟遺蹟,是古代印度佛教的聖地,具體地址暫時沒有得到確認,查爾斯.馬松在1830年代對加那加哈(Naghrat)村西南地區的河谷進行了勘查,發了數處佛塔和佛寺遺蹟。[1]
僧祐《釋迦譜》卷三引《觀佛三昧經》謂︰『爾時龍王白佛言︰唯願如來常住此間,佛若不在,我發噁心無由成道,唯願留神殷勤三請。(中略)龍王於其池中,出七寶台奉上如來,唯願天尊受我此台。佛言︰不須此台,汝但以羅剎石窟施我。諸天聞已,各脫寶衣以掃佛窟。佛攝神足獨入石室自敷坐具,令此石窟暫為七寶。時羅剎女及以龍王,為四大弟子及阿難等造五石窟。爾時世尊,坐龍王窟不移坐處,亦受王請,入那干訶城及以諸國。(中略)爾時世尊安慰龍王。我受汝請,當坐汝窟中經千五百歲。時諸龍王合掌勸請,還入窟中。佛即坐已。窟中作十八變,踴身入石,猶如明鏡在於石內,映現於外,遠望則見,近則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影亦說法。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石清白色。』
《高僧法顯傳》載︰『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餘步觀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轉近轉微仿如有,諸方國王遣工畫師摹寫莫能及。』
唐朝玄奘至此地時,此地已荒廢,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又聞燈光城西南二十餘里有瞿波羅龍王所住之窟,如來昔日降伏此龍,因留影在中。法師欲往禮拜,承其路道荒阻,又多盜賊,二三年已來人往多不得見,以故去者稀疏。」

醯羅城

編輯
 
HaddaGenius

《大唐西域記》載:「城東南三十餘里,至醯羅城。」,醯羅城即現賈拉拉巴德西南的哈達城 (阿富汗)遺蹟。從1830年代到1970年代,相繼有考古學家對哈達城遺蹟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幾萬件具有典型希臘晚期雕塑風格的塑像
唐玄奘訪問該城,並見到了該城收藏的如來的五件聖物。其大唐西域記中記錄:「城東南三十餘里,至醯羅城。周四五里,豎峻險固,花林池沼,光鮮澄鏡。城中居人,淳質正信。復有重閣,畫棟丹楹。第二閣中有七寶小窣堵波,置如來頂骨。骨周一尺二寸,發孔分明,其色黃白,盛以寶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惡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頂骨,隨其福感,其文渙然。又有七寶小窣堵波,以貯如來髑髏骨,狀若荷葉,色同頂骨,亦以寶函緘絡而置。又有七寶小窣堵波,貯如來眼睛,睛大如柰,光明清徹,曒映中外,又以七寶函緘封而置。如來僧伽胝袈裟,細氎所作,其色黃赤,置寶函中,歲月既遠,微有損壞。如來錫杖,白鐵作環,栴檀為笴,寶筒盛之。近有國王聞此諸物並是如來昔親服用,恃其威力,迫脅而歸。既至本國,置所居宮,曾未浹辰,求之已失。爰更尋訪,已還本處。斯五聖跡,多有靈異。迦畢試王令五凈行給侍香花,觀禮之徒,相繼不絕。諸凈行等欲從虛寂,以為財用人之所重,權立科條,以止喧雜。其大略曰:「諸欲見如來頂骨者,稅一金錢;若取印者,稅五金錢。」自余節級,以次科條。科條雖重,觀禮彌眾。重閣西北有窣堵波,不甚高大,而多靈異,人以指觸,便即搖震,連基傾動,鈴鐸和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Elizabeth Errington(2007)Charles Masson and the Buddhist Site of Afghanistan,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2. ^ 東晉高僧法顯著 章巽校注 《法顯傳校注》 中華書局 38頁 ISBN 978-7-101-05758-4
  3. ^ 北魏楊銜之著《洛陽伽蘭記》,楊勇校箋 中華書局 216頁 ISBN 987-7-101-04936-7)
  4. ^ 4.0 4.1 玄奘大唐西域記校注》季羨林等校注 222頁 中華書局 ISBN 7-101-02453-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