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樵

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

鄭樵(1104年5月7日—1162年4月3日),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世稱夾漈先生

生平

編輯

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三月三十日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小啟蒙於良好的家庭教育。

宣和元年(1119年),父鄭國器卒於姑蘇(今江蘇蘇州)。鄭樵一生無意於科舉[1],刻苦力學三十年,立志讀遍古今書[2],他與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寸陰未嘗虛度,風晨雪夜執筆不休,廚無煙火而諷誦不絕」[3],立志「欲讀古今之書,欲通百家之學,欲討六藝之文而為羽翼,如此一生則無遺恨」,畢生從事學術研究,為了解草木、蟲魚的生長狀況,他與「田夫老野往來、與夜鶴曉猿雜處」[4][5],自負不下劉向揚雄[6],並結識當時的抗名將如李綱韓世忠[7]

紹興十九年(1149年),赴京獻《詔藏秘府》一百四十卷,授右迪功郎,未接受[8]

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見鄭樵,鄭樵僅用「豆腐白鹽白薑蕎頭」相待,兩人談詩論文三天三夜;下山時,朱熹的書童對此頗有微詞,朱熹卻說:「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齊全也」。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通志》的「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這年王綸薦鄭樵。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應高宗召對[9],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文字,後改監潭州南嶽廟。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鄭樵步行三千里至臨安,獻《通志》一書,此時高宗幸建康(今江蘇南京),無緣得見,詔升為樞密院編修兼權檢詳諸房文字。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春天高宗趙構返臨安,三月七日命鄭樵呈獻《通志》,詔旨下達之日,鄭樵病卒。

著述

編輯

鄭樵著述等身,「十年為經旨之學」,有《書考》、《詩辨妄》、《春秋考》等;「三年為禮樂之學」,有《謚法》、《系聲樂府》等;「三年為文字之學」,有《象類書》、《續汗簡》、《梵書編》等;「五六為天文地理之學,為之學,為方書之學」,《天文書》、《春秋地名》、《爾雅注》、《詩名物誌》、《本草成書》等;「八九年為討論之學,為圖譜之學,為亡書之學」,有《求書闕記》、《校仇備略》、《書目正訛》、《圖書志》、《集古系地錄》等,凡81部900餘卷,但流傳不多,僅《通志》、《爾雅注》、《詩辨妄》、《六經奧論》、《系聲樂譜》二十四卷與《夾漈遺稿》等。其中,記載典章制度的《通志》一書最為重要,其中《二十略》相當於正史中的書志,是一本由三皇五帝,記載到時代的政書

評價

編輯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指出:「南北宋間記誦之富,考證之勤,實未有過於樵者。」
  • 章學誠說:「鄭君區區一身,僻處寒陋,獨犯馬、班以來所不敢為者而為之,立論高遠。」[10]
  • 梁啓超曾高度評價鄭樵對史學的貢獻:「宋鄭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馬遷)千歲之後,奮高掌,邁遠蹠,以作《通志》,可謂豪傑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競天一彗星焉。」
  • 呂振羽賦詩稱讚鄭樵與《通志》:「史通莆鄭著新編,門類略析脈絡全。食貨藝文顛主次,古今通變敘禪緣。敢提疑偽同知己,忍摭傳聞近史遷。未若船山闡理勢,廣搜博引仰莆田。」

注釋

編輯
  1. ^ 宋史》四百三十六卷《鄭樵傳》:「平生甘枯淡,樂施與,獨切切於仕進,識者以此少之。」
  2. ^ 鄭樵:「山林三十年,著書千卷」(《夾潦遣稿》卷三,〈上宰相書〉)
  3. ^ 《鄭樵文集》卷2《獻皇帝書》
  4. ^ 通志·昆蟲草木略序》
  5. ^ 鄭樵一面讀《步天歌》,一面觀察星象,「時素秋無月,清天如水,長誦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數夜,一天星斗,盡在胸中矣」。(《通志·天文略·天文序》)
  6. ^ 《宋史》四百三十六卷《儒林列傳》六
  7. ^ 《宋史》四百三十六卷《鄭樵傳》
  8.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7
  9. ^ 周華:《福建興化縣誌》
  10. ^ 《文史通義》卷五,內篇五《申鄭》

參考書目

編輯
  • 《宋元學案》
  • 康熙四十四年《莆田縣誌》
  • 乾隆二年《福建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