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

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前53年—18年)[1]子云,姓名又作杨雄,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
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像
姓名扬雄
子云
族裔汉族
其他名号杨雄
出生前53年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
逝世18年
法言》、《太玄》、《方言

生平 编辑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扬雄出生于成都郫县一个清寒的小地主家庭。直到其四十二岁入京之前,扬雄都居住在此地。由于在蜀地没有其他宗亲,扬雄的家庭不甚富裕,仅能自给。后来扬雄在回忆其早年生活时,曾写道:

这样的生活环境,养成了扬雄不善言谈、不喜交游,而好读书深思、简易佚荡、不慕荣利的孤僻性格。[原创研究?]西汉的成都在文翁推行教化之后,是繁盛的文化之邦,因而[需要更深入解释]青年时期的扬雄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这都鲜明地体现在了他日后的著作中。[原创研究?]此外,他所接触到的两位前辈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未来:林闾翁孺(姓林闾,字翁孺,佚名)与严君平。林闾翁孺是扬雄的远亲,是一位精通语言学的学者,尤其擅长于训诂学,认识许多奇字,并掌握有𬨎轩使者所上奏的各地方言资料。他和扬雄又都与司马相如同乡,精熟于屈原与司马相如的辞赋。在林闾翁孺的影响下,此时的扬雄开始接触辞赋,熟悉屈原楚辞与司马相如的赋作,并初步进行文学创作。几十年后,扬雄在写给刘歆的书信中回忆这一时期,写道:

严君平——林闾翁孺的好友,是另一位对青年扬雄有重大影响的长者。严是一位道家学者,精通《周易》《老子》。他在成都以卖卜为生,常借蓍龟的兆象,因势利导,劝人以忠孝仁义。严君平不慕富贵,每日赚得百钱,自度可以维持生计,就结束当天营业,讲授《老子》。扬雄青年时期从严君平游学,对其澹泊自甘、贫贱不移的节操推崇备至。扬雄日后“清净无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思想中所包含的道家澹泊无为的成分,都是直接受到严君平的影响。后来扬雄又甘守寂寞、草写《太玄》,也与严君平的影响有关。[原创研究?]终其一生,扬雄都对严君平的为人敬仰有加,晚年的他在《法言》中称赞严君平说:

扬雄为人口吃,相貌平平,身高偏矮,不能剧谈,专心于潜心思考,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常作辞赋,名声远播,如《蜀都赋》,此赋开启了京都一派题材,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晋代左思《三都赋》皆受其影响。[原创研究?]

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前11年正月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侍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2],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但此文是主动投靠还是避祸之作,还有争论[3][原创研究?]

后在天禄阁校书,写作,进行语言学研究。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是因弟子刘棻牵连,有人前来逮捕扬雄,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京师谚曰:“惟寂寞,自投阁。”后召为大夫,默默无闻而终。

家族与姓氏问题 编辑

扬雄的远祖出自姬姓。西周王室的旁支有名叫伯侨者,在之杨邑(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受封采地,世称杨侯,其子孙便以杨为氏[4]。至战国时期,杨侯为躲避晋国六卿之乱,举家南迁至楚之巫山(今四川巫山县)。在战国末年直至楚汉相争的数十年间,杨氏都受战乱波及,不得安居,于是又溯长江而上迁至巴郡江州(在今重庆附近巴县以西)。

扬雄的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太守,在西汉元鼎年间,为了躲避仇家,又携家溯长江而上,移居至岷山以南的郫县并定居下来[注 1]。扬雄的家族所拥有的田地不多,仅“有田一㙻,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5];并且其住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6],因此土地也并不丰饶。在这种情况下,扬家世代过着小自耕农的生活,十分贫寒,最好不过能谋得一家温饱。

扬雄的姓是“”还是“”,这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根据扬雄的自序,其先祖受封于晋之杨邑,因以其地为姓,则扬雄之姓本应为“杨”。东汉延熹(158~167)年间所刻《郎中郑固碑》有“君大男孟子有杨乌之才”[7],其中杨乌即扬雄之子[8]。汉末杨修《答临淄侯笺》中有“脩家子云”[9],可知汉末人尚多以扬雄之姓为杨。唐杜甫《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等诗作提及扬雄处,宋二王本皆作“杨雄”[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首句“醉酒杨雄宅”[11]。杜甫于赋杨长宁宅用扬雄的典故,则杜甫亦以扬雄之姓为“杨”。

宋元时期,不同版本的《汉书》对扬雄的姓记载各异。有的版本全部作“扬”,有的版本“扬”“杨”杂出[注 2],至明监本,则统一改作“扬”。对于这种现象,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

然而,对于扬雄姓氏问题本身,段玉裁则又认为其姓当为“杨”,作“扬”者是伪说。段的观点得到了王念孙的支持。汪荣宝对此批评道:“同声通用,古书常例,托名标帜,尤无正假可言。谓雄姓从手,与‘杨’不同,斯为妄论;必以作‘杨’为谬,亦乖通义。”[13]

王先谦支持杨、扬二字假借相通的观点,并举出扬州、扬干等名物在不同版本《汉书》中杨、扬二字杂出为例证。他同时认为,之所以明监本忽然统一改为手旁“扬”,是由于明朝人开始使用俗体字[14]

徐复观认为,扬雄本姓为杨,只因西汉元鼎年间,其先祖杨季为躲避仇家,移居岷南郫县时,始将原姓“杨”稍加更改为“扬”。因此,他们的家族便不与郫县其他杨姓相通,于是扬雄才写道“故雄无它扬于蜀”[15]

目前学界共识是扬雄家族本姓为杨,至于何时、何故改为扬姓,尚有不同说法。[原创研究?]

思想 编辑

 
扬雄像

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的认识自然现象,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方士的学说。

人性论上,扬雄于《法言·修身》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以气禀言人的实然之性,采告子荀子“化性起伪”的思路,谓善恶相混的人性有待后天外铄性的教化。他标准“君子”为教育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是礼义,“视、听、言、貌、思”的导正是陶塑品德的必要重点。其中“思”是心的发用所在,扬雄称心的难测之用为“神”,为教化的关键所在。

评价 编辑

  • 张衡称他“妙极道术”。
  • 颜之推:“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扬雄德败《美新》;。。。”(《颜氏家训》)
  • 朱熹认为他“拙底工夫”。

文学形象 编辑

扬雄的形象常作为潜心于学术,不慕名利,不谙世故的学者的典型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 左思《咏史·济济京城内》(八首其四):“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仲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 卢照邻《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 李白《古风·咸阳二三月》(五十九首其八):“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 李白《古风·一百四十年》(五十九首其四十六):“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 李白《侠客行》:“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 李贺《绿章封事》:“金家香衖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 戴叔伦《行路难》:“扬雄闭门空读书,门前碧草春离离。”

主要著作 编辑

主要赋文作品 编辑

  1. 《长杨赋》
  2. 《蜀都赋》
  3. 《甘泉赋》
  4. 《羽猎赋》
  5. 《逐贫赋》
  6. 《解嘲》

遗址 编辑

  • 子云亭,在今中国四川省绵阳市西山。
  • 扬雄墓,又称子云坟,在今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

注释 编辑

  1. ^ 在先唐时期,为了避仇而迁居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汉书·元后传》记载:“(王)翁孺既免,而与东平陵终氏为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王充《论衡·自纪篇》:“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檐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又《晋书·嵇康传》:“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唐陈子昂《感遇》诗亦有“避雠至海上”语。
  2. ^ 全部作“扬”者,如庆元建安刘元起刻本、宋蔡琪家塾刻本;“扬”“杨”杂出者,如北宋刻递修本(即所谓景祐本)、宋嘉定十七年白鹭洲书院刻本、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明成化正德递修本。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扬雄别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景迂生集 巻十九。
  2. ^ 陈善《扪虱新话》卷一说:“杨子云作法言,以拟论语。……可发千载一笑。”
  3. ^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为其辩护说:“扬雄仕汉,亲蹈王莽之变,退托其身于列大夫中,抱道没齿。世儒或以《剧秦美新》贬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夫诵述新莽之德,止能美于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直以戏莽尔。”
  4. ^ 扬雄《反离骚》:“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扬侯。”
  5. ^ 见《汉书》本传。
  6. ^ 见扬雄《逐贫赋》。
  7. ^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006.统一书号 10018·120.
  8. ^ 《法言·问神》:“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岁而与我《》文。”又见于《华阳国志》卷十二《序志·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刘向《别传》。
  9. ^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564.统一书号 10018·402.
  10. ^ 杜甫.杜工部集.中华再造善本:第六册卷九15a,第十册卷十七15a.
  11. ^ 杜甫.杜工部集.中华再造善本:第十册卷十七9b.
  12.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431.ISBN 978-7-80729-163-3
  13. ^ 汪荣宝.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4.统一书号 2018·266.
  14. ^ 《汉书补注》:先谦曰:官本注末“也”作“字”,是。偪,正字;逼,俗字。扬、杨字同,王说是也。《汉书》从手从木之字类多通作,不能枚举,而各本又复互异。杨、扬通作,如扬州,景祐本、汪本多作“杨”;明监本全书皆作“杨”。《左传》之扬干,汲古阁本《人表》作“杨干”。本书之杨恽见于《宣纪》者作“杨恽”,与各传同,闽本作“扬恽”。《高纪》之杨熊,汲古本樊哙、夏侯婴、伍被传作“扬熊”。《李寻传》之扬光辉,汲古本作“杨光辉”。足证此书二字通写,元无一定。今汲古本《雄传》作“扬”,诸志传多作“杨”,证以雄自序世系,其本从木不从手,又何疑乎?
  15. ^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扬雄论究.台北,学生书局,1979:448~449.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扬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汉书/卷087上》,出自班固汉书
 汉书·卷087下》,出自班固汉书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