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智猛
釋智猛,雍州京兆新豐人。於姚秦弘始六年(公元403年)西行求法,到南朝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與曇纂同返中原,停留西域三十七年。可以視作中國停留西域最長的僧人之一。
西域求法
編輯智猛年少出家,修業至誠,諷誦之聲,常常以夜續日。聽聞外國道人說起印度佛陀、大乘經典,便常有追求的念頭。
姚秦弘始六年,智猛聚集了志同道合的沙門十五人[1],從長安出發,一路沿著涼州、流沙、善鄯、龜茲、于闐、蔥嶺跋涉而行。其中九人不堪其苦,打了退堂鼓。智猛與其餘同伴繼續前行,同伴竺道嵩又死去。最後與其餘四人到了罽賓國。該國有五百羅漢,其中有大德羅漢看到智猛非常歡喜。於奇沙國瞻仰佛文石唾壺,又見佛鉢[2],智猛以香華供養,頂戴發願,認為鉢若有所感應,將能輕能重,願發不久,佛缽愈來愈沉重,竟至體力不堪負荷,放下於案桌時,又不覺得沉重。從此神跡,可以觀察智猛的道心虔誠,所得感應不可思議。又到迦維羅衛國,瞻仰佛髮、佛牙及肉髻骨。後至華氏國阿育王舊都。其間遇到婆羅門羅閱,看見智猛到來,詢問秦地有大乘學嗎?猛答:悉大乘學。智猛在羅閱家中取得得大《泥洹》梵本一部。又得《僧祇律》一部及餘經梵本。返回中原,只剩智猛與曇纂俱還。
譯經貢獻
編輯- 《泥洹經》[3]
- 《摩訶僧祇律》
- 《外國傳》(佚)
注釋
編輯- ^ 《高僧傳》卷3:「偽秦弘始六年甲辰之歲招結同志沙門十有五人。發跡長安」
- ^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與法顯同時的智猛,也在「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6]。竭叉即奇沙,約在 Wakhan 谷附近。這是中國僧侶西行所見到的遺物。」
- ^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大般涅槃經》,中天竺的曇無讖(Dharmarakṣa),北涼玄始十年(西元四二一)初譯。起初只是「前分十二卷」,後又回西域去尋訪,在于闐得到經本,共譯成四十卷。前分十二卷,與法顯、智猛所得的《泥洹經》同本;法顯與智猛,都是在(中天竺)華氏城(Pāṭaliputra)老婆羅門家得來的。「前分十二卷」,是現行本的前十卷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