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青哲學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4年3月20日) |
長青哲學(英語:Perennial philosophy;拉丁語:philosophia perennis)[a],也被稱作長青主義(Perennialism),是哲學和靈性領域的一種觀點。它認為世界上的各個宗教傳統都分享一個單一的、形而上的真理或起源,所有深奧的宗教知識與教義便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
長青哲學源於文藝復興時期對新柏拉圖主義及其 "一 "的思想的興趣,一切存在都源於 "一"。馬爾西利奧·費奇諾(Marsilio Ficino,1433-1499 年)試圖將赫爾墨斯主義與希臘和基督教思想結合起來,發現了一種可以在所有時代找到的 "永恆神學"(prisca theologia)。喬瓦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1463-94 年)提出,真理可以在許多而不僅僅是兩種傳統中找到。他提出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思想之間的和諧,並在阿維羅伊斯(伊本-魯什德)、《古蘭經》、卡巴拉和其他來源中看到了prisca theologia的特徵。阿戈斯蒂諾-斯圖科(Agostino Steuco,1497-1548 年)創造了 "長青哲學"(philosophia perennis)一詞。
19世紀初期,超驗主義者將此概念普及化。19世紀末期,再由神智學協會以「智慧宗教」或「古代智慧」的名義更進一步廣為宣傳。到了20世紀,在英語世界經由阿道斯·赫胥黎的書籍《長青哲學》及一連串思想的推動而更為流行,並在新紀元運動達到高潮。
詞語由來
編輯這個詞語第一次被使用時是由義大利學者奧古斯丁·斯圖科(1497–1548)作為一篇論文的標題,《De perenni philosophia libri X》在1540年被發表。[1]
然而, 斯圖科提出了一個早就存在於的哲學傳統中的理論,最直接的前輩是馬爾西利奧·費奇諾(1433–1499)與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1463–1494)。斐奇諾是早期現代哲學中的重要人物, 受到了各種哲學家包括亞里斯多德的經院哲學與一些匿名的神秘著作的影響。斐奇諾哲學的中心是他認為有一個潛在的世界有著相同的靈魂或感情,它具有一個在意識形態的思想境界的相對應之處。柏拉圖的理念和基督教神學,都體現了這個道理。斐奇諾看到了他的想法被頂尖的前柏拉圖的古哲學家(包括瑣羅亞斯德、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奧菲斯、Aglaophemus 與 畢達哥拉斯)作為長期發展的哲學真理。古代神學體現了真理,並且在每個時代,都對斐奇諾十分重要。[2]
注釋
編輯- ^ 更完整的稱呼為, philosophia perennis et universalis; 有時簡稱為 sophia perennis 或 religio perennis
參考文獻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長青哲學的七個重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wesomely extensive researches into 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abbalah and 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lideshow on 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 The End of Philosophy by Swami Tripurari
- Religious Plur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Religious Truth in Wilfred C. Smi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ames S. Cutsinger Perennial Philosophy and Christi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