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市歷史
中國統治時期
編輯公元前108年,西漢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置郡縣,今開城屬於樂浪郡與真番郡交界處;魏晉南北朝時樂浪郡南部分設帶方郡,開城屬於帶方。
三國時代
編輯在朝鮮三國時代,樂浪郡被高句麗侵略後,原屬帶方郡的開城成為百濟的「冬比忽城」。開城在統一新羅時代改為漢式地名松岳郡。景德王十六年(公元757年)又再改為開城郡。在當時,開城原是當地豪族的封地,當中以王氏為代表。
高麗都邑
編輯新羅真聖王十年(898年),弓裔使王建築勃禦塹城。新羅孝恭王五年(901年)弓裔建都稱後高句麗,九年(905年)遷都鐵原。
918年,王建推翻後高句麗即位,建立高麗。次年(919年),把首都從鐵原遷回開城,並改開城為開州。光宗十一年改稱皇都,成宗十四年改開城府。
顯宗二十年(1028年)築開京羅城,城基周二萬九千七百步,門二十二門,號曰崇仁、宣旗、保定、光德、德山、會賓、仙溪、泰安、弘仁、乾德、保泰、宣義、狻猊、定平、仙岩、慈安、彰義、迎陽、安和、成道、會昌、安定,用丁夫三十萬四千四百人。
高麗王朝在開京的正宮最初沒有名字,官方文獻中稱為「本闕」、「宮闕」,後取名延慶宮。位於開城西北,背靠松岳,依山而建,中央是宮城,外圍為皇城。皇城正門叫閶闔門,宮城正門為神鳳門,內有會慶殿(正殿)、乾德殿、文德殿、延英殿、宣政殿、膺乾殿、長齡殿、宣明殿、含元殿、萬壽殿、宴親殿、玄德殿、明慶殿、慈和殿、正陽殿、望雲樓、左右承天門、春德門、太初門、會同門、昌德門等建築。高麗王朝中期以後,認為正宮及松岳山的王氣衰弱,遂長久空置不用,朝鮮王朝時延慶宮淪為廢墟,稱為「滿月台」,是開城有名的游賞之地。
開京城內的別宮,見於史書的有明福宮、安福宮、長樂宮、長慶宮(崇德宮)、興盛宮、萬齡宮、大明宮、康安宮、延慶宮(仁德宮)、延興宮、延平宮(安壽宮)、壽寧宮(大寧宮)、壽春宮(麗正宮)、延和宮、延德宮(永安宮)、龍德宮、壽德宮、積慶宮、景禧宮、順昌宮、館北宮、百順宮、奉香宮、泉洞宮、清州洞宮、內史洞宮、竹坂宮、梨峴宮、壽康宮、德慈宮、貞和宮、齊安宮、蓮興宮、北泉宮等。由於開京城內地形多山,因此這些別宮規模都不大,通常只有房屋數十棟、一二百餘間,布局也比較自由,富於民間建築特色。壽昌宮位於正宮的東南邊,初建於高麗顯宗年間。由於位處開京的中心位置,交通方便,因此是歷代高麗國王最常用的別宮之一,屢次失火而重建,最後一次重建是恭愍王十九年(1370年),後來成為李成桂登基之處,並在朝鮮王朝初年繼續使用了一段時間。
高麗王朝在開城興建的別宮甚多,主要是因為高麗在「武人政權」時代之後實行門閥政治,後來又遭到蒙元入侵,王室常懷有不安定感,新王登基後往往會另擇風水好的地方建造新宮,甚至買下臣僚的住宅改造為離宮。比如高麗毅宗在建造別宮壽德宮的時候,還買下大臣金正純、庾弼、金巨公等人的府第,分別改造為安昌宮、靜和宮、連昌宮、慶明宮等,又以四百斤生絲買下文公元的府第作為「巡御所」。高麗王朝崇佞佛教,因此有些別宮後來被改為寺院,比如忠烈王曾仿照元大都宮殿的形式翻造壽寧宮,裡面有琉璃瓦頂的三層樓閣,以及涼殿、香閣,被視為高麗最豪華的宮廷建築,後來為母妃祈福,被改為旻天寺。
朝鮮時代
編輯1392年,朝鮮開國,開京一度成為都邑暫時留置的所在。
1394年,太祖三年時遷都漢陽,即今日首爾的中區,置留後司於都內,結束了開城擔任國家首都達475年的歷史。雖然開城不再擔任作為國家首都的職務,但在開城依然是京畿道的一座重要城市。
近現代
編輯1914年4月1日,開城郡與豐德郡統廢合併,成為開豐郡[1]。1930年,原開豐郡的松都面昇格成為開城府,並脫離開豐郡;開豐郡只保留原來的郊外地區。
朝鮮半島光復後,由於開城位於北緯38度線以南,屬於當時美軍接管的地域。
1949年,開城府改稱開城市,成為當時新成立之大韓民國的「最接敵都市」(최접적도시)。
經歷韓戰之後,開城被併入朝鮮。1954年,開城被劃歸黃海北道。1957年,開城市與開豐郡及板門郡統合,設立直轄市開城市;1960年,長豐郡併入其中。2002年,廢置板門郡,原開城市與板門郡的一部分組成開城工業地區;在南韓,開城工業地區又被稱為開城工業團地或開城工團地。2003年6月,開豐郡及長豐郡脫離開城,併入黃海北道;同年9月,特級市開城市設立,併入黃海北道。2019年10月,升格為特別市,脫離黃海北道。[2] 2020年,開豐郡改為開豐區域,並復設原板門郡為板門區域。 2023年2月,黃海北道長豐郡併入開城特別市。
參考資料
編輯- ^ 府令(부령)第111號. 공포. 1913-12-29.
- ^ 北, 새 '치안총수'에 김정호…"개성시, 특별시로 승격". 韓國聯合通訊社. 2020-02-13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