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姆·哈察都量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1年11月17日) |
阿拉姆·哈察都量(亞美尼亞語:Արամ Խաչատրյան,羅馬化:Aram Xačatryan;俄語:Арам Ильич Xачатурян,羅馬化:Aram Il'yich Khachaturian,1903年6月6日—1978年5月1日),蘇聯亞美尼亞族作曲家。
阿拉姆·哈察都量 Արամ Խաչատրյան Арам Ильич Xачатурян |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高加索總督區提比里西省提比里西 | 1903年6月6日||||||||||
逝世 | 1978年5月1日 蘇聯莫斯科 | (74歲)||||||||||
國籍 | 蘇聯 | ||||||||||
民族 | 亞美尼亞 | ||||||||||
知名作品 | 芭蕾《加雅涅》《斯巴達克斯》,小提琴協奏曲 | ||||||||||
獎項 |
|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 | ||||||||||
擅長類型 | 芭蕾,協奏曲,電影配樂 | ||||||||||
師從 | |||||||||||
簽名 | |||||||||||
哈察都量生於喬治亞提比里西(當時屬於俄羅斯帝國)的一個亞美尼亞家庭。1921年他到了莫斯科,先在格涅辛音樂學院向米哈伊爾·格涅辛學習大提琴,之後並學習作曲,1929年他進入了莫斯科音樂學院,跟隨米亞斯科夫斯基學習。1930年,他與同學也是作曲家的妮娜·瑪卡洛娃結婚。1943年加入聯共(布)。1951年起成為了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教授。
哈察都量的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特點,代表作有舞劇《斯巴達克斯》、《加雅涅》(曾於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作為配樂,其中包含著名的《馬刀舞曲》)、《假面舞會組曲》等。他也是前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的作者。
影響
編輯阿拉姆·哈察都量已成為亞美尼亞作曲家世代的標誌性人物。雖然他自己的風格被政治嚴格控制著,他的作品仍為新的風格和大膽的探索鋪平了道路。哈察都量鼓勵年輕作曲家嘗試新的聲音,找到自己的聲音。他豐富多彩的編排技巧,過去曾被肖斯塔科維奇等人欣賞,現在仍以其新鮮和活力為現代作曲家所稱道。哈察都量的影響力顯現在幾乎所有的亞美尼亞古典傳統的趨勢中,無論是交響樂還是室內樂。
受阿拉姆·哈察都量巨大影響的作曲家包括:
- 亞歷山大·格里戈里耶維奇·阿魯秋年
- 阿爾諾·巴巴扎年
- 提格蘭·曼蘇里揚
- Edgar Hovhannisyan
- Edward Manukyan
- 洛里斯·切克納沃良
- 卡倫·哈察都量
作為指揮家,哈察都量錄製了一些商業錄音,其中包括1953年與國家愛樂樂團錄製的他的第二交響曲,1963年與維也納愛樂樂團錄製的交響樂,EMI選自《加雅涅》和《馬刀舞曲》的組曲和1954年與愛樂管弦樂團錄製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擔任獨奏)。後來,他錄製了一些立體聲錄音,包括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再次與奧伊斯特拉赫合作),1977年俄羅斯光碟版的第二交響曲,選自加雅涅組曲的音樂。他的一些錄音之後以光碟的形式重新出版[1]。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