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達(1892年4月30日—1975年1月16日)[1],又名邦達,字通夫。中國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浙江省餘杭縣東鄉里河村人。現代中國人口學的開拓者之一。注重實際調查,提出了生存競爭與成績競爭的理論。較早提出節育。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際人口學會副會長。
陳達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浙江省杭州府餘杭縣 | 1892年4月4日
逝世 | 1975年1月16日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 | (82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經歷
| |
代表作
|
生平
編輯14歲進餘杭縣立高級小學,學習勤奮,3年畢業。因成績優異,被保送至杭州府立中學(後來改名為杭州第一中學),插班讀二年級。1911年,陳達在杭州考取清華學校公費留美預備班。次年赴北京,在該班學習4年,同班同學有吳宓、洪深等。在校期間在《清華周刊》發表多篇譯文和評論。1916年畢業後,由該校公費保送到美國留學。先在立德學院學習外交兩年,獲得學土學位後,轉至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學系。1920年獲碩士學位,1923年再獲社會學博士學位。 1919年任中國學生季報主纂。
1923年回國,執教於清華學校(1929年改為清華大學),講授現代文化。1924年任《清華學報》主編。1925年應美國某學會之約,對中國工人和農民做了四個月的調查,據報告發布了演講「中國社會改造問題」。並寫有《民國十五年國內工人罷工的分析》一文。
1926年創辦該校社會學系(1928年改名社會人類學系),並任系主任(至1941年潘光旦接任,1946年再次擔任),也是當時系中唯一的教授。1926年曾任內政部統計司司長數月。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和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所長。
1952年院系調整,先後擔任中央財經學院教授、中央勞動部勞動幹部學校教授和副校長、勞動部勞動保護司副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第三、四屆政協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
1957年在《新建設》發表《節育、晚婚和新中國人口問題》一文,指出:「從1953年人口普查以後,新中國的人口每年在增加一千萬以上,必須認真解決人民就業和降低出生率問題。」富有卓見,但被錯劃為「右派」。1960年改正。據清華社會學系校友王勝泉回憶,反右後有一年他去陳先生家賀春節,談話中涉及當時的中國人口問題,陳先生十分肯定地對他說:「中國人口太多,就會給經濟建設帶來負擔,絕不會因為人多就力量大。中國人口規模非得控制不可。」王勝泉校友當時聽到這些話大吃一驚。因為「人多力量大」是毛澤東的話,陳先生的這些話當時是被看作「反黨反社會主義大毒草」的,反右時他的這種觀點便被痛批過。然而為了堅持真理,他還是要說,足見他的骨氣。
1975年1月16日病逝後,骨灰存放八寶山革命公墓。
主要著作
編輯- 《華僑──關於勞動條件的專門考察》(英文版,1923年)
- 《中國勞工問題》(1929)
- 《人口問題》(1934)
- 《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938)
- 《華南僑鄉》(英文版,1940)
- 《現代中國人口問題》(英文版,1946)
-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工人運動史》
參考文獻
編輯- ^ 陳達,字通夫,1892年4月30日(清光緒十八年四月初四)出生在浙江餘杭縣的一普通農民家中.嚴如平 宗志文.《中華民國史料叢稿 民國人物傳 第九卷》.中華書局,1997年03月第1版.第3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