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南縣中國唐朝古縣名,其境今大體為今重慶大足西南部或榮昌北部,得名於靜南壩。

乾元元年(758年),析普州普康縣(後併入安岳縣)地置靜南縣,隸昌州景福元年(892年)前後省入大足或大足、榮昌、永川三縣。自大曆十年(775年)起直到廢縣為昌州治所。

省入大足或大足等地時間尚有爭議,有光啟元年(885年)[1][2][3]、景福元年(892年)[4]之說,明清以後各代史志多作光啟元年。但考慮到大順元年韋君靖所任「使持節都督昌州諸軍事守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使」應與地名有關,如光啟元年徙治大足似乎頗難理解,故今作景福元年。[5]:64

縣域、縣治無確切記載,後世載錄不一、不詳。《太平寰宇記》載「廢靜南縣在州西五十里與州同置西接龍溪地名靜南鎮因為縣」[6],《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則稱在「大足縣東南」,民國重修《大足縣誌》卷二稱「自其方位度之,龍水鎮似即古之靜南縣」。關於縣治歷史上主要有龍水說、縣東南說、高升說、珠溪說四種記載,以後兩種更為可信。[5]:65-66今年來也有吳家鐵山等說法。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萬曆《重慶府志》卷二:「光啟元年徙昌州於大足,省靜南入焉。」
  2. ^ 新唐書》志第三十二:「光啟元年徙治大足。」
  3. ^ 歐陽忞輿地廣記》卷三十一:「光啓元年州徙治焉」
  4. ^ 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八十八:昌州「景福元年移就大足縣即今理」,廢靜南縣「以地流民少皇朝倂入大足縣等三縣」。
  5. ^ 5.0 5.1 大足縣縣誌編修委員會. 《大足县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6年12月. ISBN 7-80122-160-5 (中文(簡體)). 
  6. ^ 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八十八:「廢靜南縣在州西五十里與州同置西接龍溪地名靜南鎮因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