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雀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樓閣位於中國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是中國著名的古代樓閣之一,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被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歷史文化名樓(另一說為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蓬萊閣),也是四大名樓中唯一一座位於黃河以北的樓閣。
鸛雀樓 | |
---|---|
概要 | |
類型 | 塔 |
所屬國家/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地點 | 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 |
座標 | 34°50′55″N 110°16′36″E / 34.848518°N 110.276743°E |
開放 | 2002年12月26日 |
翻新 | 2002年12月30日 |
高度 | |
高度 | 73.9公尺(242英尺) |
技術細節 | |
材料 | 磚、木 |
建築面積 | 33,206平方公尺(357,430平方英尺)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鄭孝燮 羅哲文 |
地圖 | |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歷唐經宋存世約七百餘年,於元朝初年在戰火中被毀。現存樓體為1997年重建,於2002年重新對遊人開放。新建的樓體況高73.9米,四檐三層,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
歷史
編輯鸛雀樓原址位於山西蒲州(現永濟市蒲州鎮)[1],為北周時期將軍宇文護為抵抗北齊進攻而修建的一座軍事戍樓。因為經常有宇之上可直接俯瞰黃河,故鸛雀樓長期以來都不乏歷代許多文人登樓弔古抒懷。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沈括《夢溪筆談》記:「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三篇能狀其景」。
金元光元年(1222年),金兵與元兵爭奪蒲州,「焚樓、櫓,火照城中。」從此,鸛雀樓毀於戰火,只留故基殘瓦存世[2]。明初,由於黃河泛濫,故基被淹沒,鸛雀樓徹底消失於世間;但鑒於王之渙的詩句使許多人前來憑弔,後人便將蒲州城西門樓當成鸛雀樓,留下許多題詠詩句。不過,這一座新的鸛雀樓卻又在嘉靖年間因為黃河改道而被洪水沖毀。
改革開放後,民間及學術界重建鸛雀樓的呼聲愈加響烈。1991年9月27日,全國第六屆旅遊地學學術研討會86位專家學者來永濟考察,並聯名向永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建鸛雀樓的倡議。這一倡議得到了政府支持,後者於次年七月召開了復建方案論證會。1997年12月31日,鸛雀樓復建工程正式動工,並在六年後的2002年9月26日正式落成[3]。
新建樓採用鋼筋水泥架構,為仿唐代高台樓閣,樓高73.9米,四檐三層,建築總面積8222平方米。樓閣通身採用唐代油漆彩畫裝飾,內部為六層,東西角設有樓梯盤旋而上,每層分主題展示了源遠流長的蒲州文化。樓中設有王之渙的青銅塑像,一層懸掛毛澤東手書《登鸛雀樓》,毛澤東生前喜歡手書此詩,現存就有6幅手稿[4]。樓體周邊建設了鸛雀樓景區,總占地面積達2.064平方公里。
詩作
編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衍生
編輯參考
編輯- ^ 《清一統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 ^ 馬文海. 登鹳雀楼. 三農經濟時訊. 2020-09-14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 ^ 鹳雀楼的湮灭与重建. 永濟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0-08-10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 ^ 鹳雀楼(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運城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20-04-22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 ^ 李廣潔. 跟着悟空游山西. 北京: 華齡出版社. 2024年: 180頁. ISBN 978-7-5169-2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