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之戰
黎陽之戰是東漢末年202-203年軍閥曹操針對已故對手袁紹之子袁尚、袁譚兄弟的一次入侵嘗試。袁紹死後四個月的202年農曆九月,雙方發生了第一場戰事。雖然此戰以曹操撤軍告終,卻使袁氏兄弟矛盾激化,曹操暫退後,身為哥哥的袁譚兵變反對弟弟袁尚。
黎陽之戰 | |||||||||
---|---|---|---|---|---|---|---|---|---|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戰事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曹操 | 袁尚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曹操 |
袁尚 袁譚 |
背景
編輯董卓討伐戰失敗後經過數年的內戰,在眾諸侯中形成了兩大派系:一派以控制冀、青、並、幽四州的袁紹為首;一派以袁紹原先的朋友和下屬曹操為首,不但控制了兗、豫、徐三州,還掌握了朝廷,控制了漢獻帝。兩派在200年的官渡之戰中交鋒,曹操大勝。袁紹雖敗,重整軍隊,趁其戰敗而反叛者也迅速被鎮壓。202年6月,袁紹因兵敗而憂憤病亡,將基業留給了兒子們。
袁紹身後有三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幼子袁尚。按慣例應由長子繼業,袁紹卻偏愛貌美的袁尚,曾安排袁譚出繼自己的哥哥即袁譚的伯父袁基。因袁紹從未正式確立繼承人,他死後,具體繼承法仍然不確,其陣營分為兩派。袁紹的謀士中,辛評和郭圖支持袁譚,逄紀和審配力挺袁尚。儘管通常認為袁譚將繼承父業,支持袁尚的人擔心職位被袁譚重新安排,偽造遺囑,宣布袁尚繼業。[1]心懷不滿的袁譚率本部離開經黃河前往黎陽(今河南省濬縣西北)前線對抗曹操。袁尚派逄紀率小股軍馬援助(或刺探)袁譚,但當袁譚要求進一步增援時拒絕了。袁譚怒殺逄紀。
曹操在官渡獲勝後曾轉移對袁氏的注意,但在202年春又返回官渡前線。謀士荀彧曾提醒他不要忽視新敗的敵軍,以防其殘部重建襲後。[2]袁紹死後四個月,曹操率軍渡黃河,攻其殘部於黎陽。
戰役
編輯曹操渡河時,留李典和程昱負責補給。補給要走水路,但袁尚部下魏郡太守高蕃屯兵河上,斷絕了補給線。曹操起初提出改從陸路運輸,但李典指出高蕃軍缺少戰甲,對水戰無備,曹操遂允許李典和程昱攻擊高蕃。這次攻擊成功了,水路補給線得以暢通。[3]
曹操渡河後的事,史料記載有分歧。《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稱,曹操渡河後六個月贏得後續戰爭,將袁氏兄弟逐出黎陽,但突然解除對袁氏大本營鄴城的包圍,還軍許昌。但《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後漢書·袁紹傳》和同時代的其他參考文獻如《後出師表》等都與曹魏方面的記載相衝突,稱其實此戰耗時很久,即不可能如《武帝紀》所說一帆風順。故更可能是曹魏方面隱去了曹操在此地區戰敗的記錄。綜上,得出可能的戰況如下。[4]
因軍力不及曹操,袁譚自度難以守住黎陽,派人求援。袁尚留審配守鄴城,親率援軍救黎陽。[5]兩軍在黎陽西、南郊交戰,交戰當時防禦工事的遺蹟在唐朝仍然存在。[6]203年三月,袁氏兄弟從城中殺出,但曹操人多勢眾,將他們逼回城牆內。袁軍大將嚴敬被樂進斬殺。趁曹操未及圍攻黎陽,袁氏兄弟趁夜撤到黎陽以北一百四十里的鄴城。
次月,曹操沿袁氏撤退路線追到鄴城。但他消耗過度,被袁尚在城外反攻擊退。此次受挫使曹操將注意力重新從袁氏大本營轉移開,他東進猛攻陰安(在今河南省清豐縣),收集魏郡南部穀倉的穀物。五月,曹操做好準備再攻鄴城。謀士郭嘉卻反對,建議利用袁氏兄弟正在滋長的矛盾:「袁紹愛這兩個兒子,卻未立繼承人。有郭圖、逄紀做他們的謀臣,肯定互相爭鬥,互相離間。急攻他們就會相持,緩攻他們,以後他們將生相爭之心。不如向南去荊州,裝作征伐劉表,等候他們生變;等生變了再攻擊他們,可以一舉而定。」[7]
曹操接受建議回師,留賈信守黎陽的灘頭堡,將不能守住的陰安留給敵軍。[8]陽平等地被袁尚部將呂曠、呂翔所占。
當曹操撤軍渡過黃河時,袁譚要求袁尚提供新的軍備和更多軍隊以半渡截擊曹操。袁尚懷疑哥哥的真實企圖,都沒答應。袁譚謀士郭圖和辛評火上澆油,稱是審配唆使袁紹將袁譚出繼袁基的。袁譚憤怒,回軍攻袁尚、審配於鄴城。袁譚戰敗,奔南皮。同時,曹操順利返回許昌。[9]
期間,袁尚遣自己所任的河東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幹及匈奴單于率眾攻取平陽,並派使者去關中聯合馬騰、韓遂等軍閥。司隸校尉鍾繇遣新豐令張既說服馬騰等效忠曹操。馬騰遣子馬超、先鋒龐德率兵萬餘人與鍾繇會合大破高幹、郭援,龐德親手斬郭援首級,高幹及單于都投降。
後果
編輯曹操儘管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也遭遇過挫折,戰鬥九個月,僅能在黎陽留下一座灘頭堡。此後三個月他一直待在許昌,可能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權位和防備可能因他一直在外引發的混亂。此間,他兩次發布公告,處罰和貶謫不稱職的將領,認為軍階和賞賜不應給配不上的人。[10]
如郭嘉所料,來自袁氏兄弟的威脅自己瓦解了。袁氏兄弟內戰,袁尚占了上風。袁譚被逐出南皮,投平原,被圍,求助於曹操。荊州牧劉表為袁紹舊友,讓著名文人王粲給袁譚、袁尚分別寫信,敦促他們抵抗共同的敵人曹操,不要內鬥。給袁譚的信為袁氏兄弟在鄴城戰勝強敵而致賀,並嚴厲反對袁譚依附曹操。[11]但劉表的忠告被袁氏兄弟所無視。
當袁譚的使者辛毗來見曹操時,曹操正和劉表在雙方邊境交戰。辛毗已對主公失望,建議曹操趁袁尚、袁譚尚未和好、合兵之機將他倆同時擊潰。此前荀彧已提過類似建議。曹操採納了,裝作與袁譚結盟。204年,曹操從黎陽發起進攻,大敗來自鄴城的袁尚軍,為袁譚解圍,袁尚投袁熙。同年,曹操以袁譚心懷不軌取消聯盟,圍攻南皮。袁譚陣亡。袁氏對華北的掌控就此崩潰,雖然他們仍在堅持直至207年徹底潰滅。
注釋
編輯- ^ de Crespigny (2010), p. 208
- ^ de Crespigny (1996), p. 303
- ^ de Crespigny (2007), pp. 409-410
- ^ de Crespigny (2010), pp. 209-210
- ^ de Crespigny (1996), p. 304
- ^ de Crespigny (2010), p. 210 note 11
- ^ de Crespigny (2010), p. 213; 原文: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 ^ de Crespigny (2010), p.210
- ^ de Crespigny (1996), p.317
- ^ de Crespigny (2010), p. 212
- ^ de Crespigny (1996), p. 318 and de Crespigny (2010), p. 210
參考文獻
編輯- de Crespigny, Rafe. To establish peace : being the chronicle of Later Han for the years 189 to 220 AD as recorded in chapters 59 to 69 of the Zizhi tongjian of Sima Guang. Canberra, Australi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6. ISBN 0-7315-2526-4.
- de Crespigny, Rafe.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 (23–220 AD). Brill. 2007. ISBN 978-90-04-15605-0.
- de Crespigny, Rafe. Imperial warlord : a biography of Cao Cao 155-220 AD. Leiden Boston: Brill. 2010. ISBN 978-90-04-18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