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斯廷龍屬
黑斯廷龍(屬名:Haestasaurus)是植食性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隸屬大鼻龍類,生存於早白堊世的英格蘭。唯一種是貝氏黑斯廷龍(Haestasaurus becklesii)。[1]
黑斯廷龍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
| |
---|---|
正模標本的左肱骨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
演化支: |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
演化支: |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
屬: | †黑斯廷龍屬 Haestasaurus Upchurch, Mannion, & Taylor, 2015 |
模式種 | |
†貝氏黑斯廷龍 Haestasaurus becklesii (Mantell, 1852)
|
敘述
編輯作為蜥腳類,黑斯廷龍應是種大型四足長頸恐龍。關於其詳細身體結構信息很少,因為目前僅發現了前肢骨骼。[1]
黑斯廷龍的體型可通過前肢長度計算:肱骨長599毫米,尺骨長421毫米,橈骨長404毫米。[1]
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幾個獨特解剖特徵(自衍征),將黑斯廷龍與相關物種區分開來。肱骨內前角突出,形成內上髁前突(Processus entepicondylaris anterior)。肱骨下部的前髁之間有兩個小型垂直嵴。從前向後測量,橈骨上表面具有沿外緣的最大寬度;該邊緣近乎筆直,而非強烈突出。橈骨下前部在外嵴和內嵴之間略微凹陷。強健的尺骨上有一獨特的特徵組合:尺骨上表面寬度等於尺骨幹長度的40%以上,而纖細的橈骨的上部寬度小於全長的30%。[1]
一塊與前肢(編號NHMUK R1868)相關的岩石是已知第一個保存蜥腳類皮膚的標本。由於鱗片可見表面凸出,因此該標本可能不是皮膚印痕。皮膚面積為215×195毫米,顯示出直徑在10至25毫米之間的非重疊六邊形鱗片。鱗片尺寸逐漸減小,可能朝向肘部,以增強靈活性。這些鱗片與後來發現的蜥腳類皮膚印痕極其相似。[1]
研究歷史
編輯1852年,收藏家塞繆爾·哈斯特·貝克爾斯(Samuel Hursband Beckles)於落潮期間在黑斯廷斯附近東薩塞克斯郡的海岸上發現一塊瓦爾登砂岩(Wealden Sandstone)的岩石。目前尚不清楚發現地的確切位置。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研究了岩塊中發現的前肢,並於同年的一次演講上將其命名為畸形龍的第二個種:貝氏畸形龍(Pelorosaurus becklesii),種名紀念貝克爾斯。[2]
貝氏畸形龍起初很少受到關注,可能是因為這些化石仍保存在貝克爾斯家族的私人收藏中。化石於1891年被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購。1888年,理察·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敘述了博物館中一個編號BMNH R28701的鑄模,但似乎不知道它是一個獨立物種,並誤將發現地寫成懷特島。[3]1889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創建新組合貝氏魯鈍龍(Morosaurus becklesii)。[4]然而,萊德克沒有接受該做法,並在後來的出版物中將該材料歸入短體鯨龍(Cetiosaurus brevis)。[5][6][7]1932年,弗里德里希·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得出結論:貝氏畸形龍代表一個獨立屬,但未建立屬名,僅將種名寫為「Gen. (?) becklesii」,其中問號表示該未知屬可能是腕龍科圓頂龍亞科成員。[8]1990年,約翰·斯坦頓·麥金托什(John Stanton Mcintosh)確認該物種不屬於畸形龍。[9]
2015年,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菲利浦·曼尼翁(Philip D. Mannion)和麥可·泰勒(Michael P. Taylor)確定貝氏畸形龍在很多特徵上不同於康氏畸形龍(Pelorosaurus conybeari)且不是其姊妹種,並將其命名為新屬黑斯廷龍(Haestasaurus)。屬名取自假設的五世紀撒克遜人部落首領名海斯塔(Haesta),其存在由黑斯廷斯人的原名海斯汀加斯人推斷而來;及希臘語sauros(蜥蜴),新組合是貝氏黑斯廷龍(Haestasaurus becklesii),模式種保留原有種名。新屬發表於電子雜誌《PLoS ONE》上,因此需要生命科學標識碼。本屬的標識碼為9D2E9827-D6D5-444A-A01C-69CAE4FFCA22。[1]黑斯廷龍是2015年開放獲取或免費閱讀期刊中敘述的18個恐龍分類單元之一。[10]
正模標本NHMUK R1870發現於黑斯廷斯岩層,可追溯至約1.4億年前的貝里亞階至凡藍今階,由含肱骨、尺骨和橈骨的左前肢組成。標本NHMUK R1868是原始岩塊的一部分,由肘部附近部分皮膚的鑄模組成。當貝克爾斯家族收藏被買下時,其中的掌骨化石(NHMUK R1869)亦被歸入本屬,但由於尺寸過大而排除於正模標本之外。[1]
演化關係
編輯到二十世紀末,大多數研究者都同意貝氏畸形龍是巨龍形類成員,最可能屬於泰坦巨龍類。在後一種情況下,它將是已知最古老的歐洲泰坦巨龍類之一。2015年的研究進行詳細支序分析以確定本屬在分支圖中的確切位置。然而,由於可用材料有限而不可能獲得該問題的單一解決方案。因此出現了兩個主要的備選方案。一種可能是黑斯廷龍確實是泰坦巨龍類基幹成員,另一種可能是黑斯廷龍是更大型演化支大鼻龍類的基幹成員,也是圓頂龍、詹尼斯龍或特維爾切龍的近親。作者贊成後一假設,因為某些泰坦巨龍類特徵,如強健的肱骨及尺骨,很容易在趨同進化過程中形成以適應體重。因此,黑斯廷龍將代表一種罕見的、生存年代較晚的基礎大鼻龍類。[1]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Upchurch, P.; Mannion, P.D.; Taylor, M.P. The Anatom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elorosaurus" becklesii (Neosauropoda, Macronar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England. PLoS ONE. 2015, 10 (6): e0125819. doi:10.1371/journal.pone.0125819.
- ^ Mantell G.A., 1852,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Iguanodon and on the fauna and flora of the Wealden Formation", Notic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1852 1: 141–146
- ^ Lydekker R., 1888, "Note on a new Wealden Iguanodont and other Dinosaur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44: 46–61
- ^ Marsh O.C., 1889, "Comparison of the principal forms of the Dinosauria of Europe and America",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series 3), 37: 323–330
- ^ Nicholson H.A. & Lydekker R., 1889, Manual of Palaeontology Volume 2. Edinburgh and London: Blackwood
- ^ Lydekker R., 1890, "On remains of small sauropodous dinosaurs from the Wealden",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46: 182–184
- ^ Lydekker R., 1893, "On a sauropodous dinosaurian vertebra from the Wealden of Hasting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49: 276–280
- ^ Von Huene, F., 1932, Die fossile Reptil-Ordnung Saurischia, ihre Entwicklung und Geschichte, Monographien zur Geologie und Palaeontologie 1(4), Leipzig: Gebrueder Borntraeger pp. 361
- ^ McIntosh J.S., 1990, "Sauropoda". In: Weishampel D.B., Dodson P., Osmólska H., (editors), The Dinosauria. First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pp. 345–401
- ^ The Open Access Dinosaurs of 2015. PLOS Paleo. [2021-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