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越南國全民公決

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決定了越南國的未來政體,南越政權因此由君主制轉變成為越南共和國。投票中競爭的雙方:首相吳廷琰保大皇帝分別主張實行共和制和君主制。最後吳廷琰透過舞弊的手段獲勝,得票率高達98.2%。在首都西貢,吳廷琰獲得超過60萬票,儘管選民名冊上一共只有45萬人[1][2]。甚至在受到敵對陣營阻止投票的鄉村地區,他獲得的選票也超過登記選民的90%。

1955年越南國全民公決
1955年10月23日
越南應該成為共和國還是保持君主制?
結果
票數 %
共和制 5,721,735 98.91%
君主制 63,017 1.09%
有效票 5,784,752 100.00%
無效或空白票 0 0.00%
總票數 5,784,752 100.00%
已登記選民/投票率 5,335,668 108.42%
吳廷琰在欺騙性的公民投票後,宣布自任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國總統

這次公民投票是保大國長與其首相之間權力鬥爭的最後對決。保大國長厭惡吳廷琰,頻繁地試圖罷免他,任命他為首相僅僅是由於他是獲得美國援助的管道。在這期間,越南將要進入一個不安定時期,因為根據結束法越戰爭的《日內瓦協定》,越南被暫時分割,越南國控制國家的南半部,將舉行全國大選組成共同的政府,來恢復國家統一。越南國軍未能完全控制整個國家,宗教派別高台教和好教在鄉村地區武裝割據,各自擁有私人軍隊,而平川派控制著西貢的街道。吳廷琰不顧保大國長的干涉,到1955年中,設法征服了私人軍隊,在全國強化了政府的統治。

吳廷琰被他的成功所激勵,開始策劃讓保大國長下台。他預定在1955年10月23日舉行公民投票,將保大國長推出政治舞台。在投票的準備階段,保大國長的競選活動遭到禁止,而吳廷琰的競選活動集中於針對保大國長的個人攻擊。政府控制的媒體發起對保大國長的輿論攻擊,而警察挨家挨戶警告人們不投票的後果。吳廷琰的弟弟吳廷瑈協助他成功地在選舉中舞弊,勝出後吳廷琰宣布由他本人擔任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國總統。

背景

編輯

1954年,法國軍隊在奠邊府戰役中戰敗,隨後簽署了《日內瓦協定》,結束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根據協定,法國殖民軍透過越南國及其傀儡保大帝,暫時控制北緯17度線以南。胡志明越盟在1945年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則控制著北方。協定還規定到1956年需舉行一場全國普選,組成一個共同政府以重新統一國家。1954年7月,在過渡期間,保大皇帝任命吳廷琰擔任越南國首相。在1954年10月11日之前300天的期限內,允許越南南北兩方之間自由通行,直到國際監察委員會關閉邊境。根據《日內瓦協定》,反共軍事人員應該撤退到南方,而共產黨武裝應遷徙到北方。平民可以自由遷徙到自己選擇的一方。在300天內,天主教教徒吳廷琰和美國中央情報局顧問愛德華·蘭斯代爾進行了一場遊說人們遷徙到南越的戰役,尤其是針對天主教徒(用「上帝已經來到南方」的口號)。共有80萬到100萬人遷徙到南方,其中大部分是天主教徒,他們後來提供了吳廷琰的權力基礎。1955年初,法屬印度支那政府解散,使吳廷琰得以暫時控制了南方。[3]

當時,吳廷琰的權威不能超出首相府的大門。保大國長對他信心不足,只給他有限的支持。過去他們曾經有過衝突,吳廷琰曾經在20年前辭去保大皇帝的吏部尚書的職務,認為保大軟弱無能。大多數歷史學家相信,保大國長之所以選擇吳廷琰,是因為他有能力獲取美國的支持和資助[4]。吳廷琰的權威面臨4個集團的挑戰。和好教高台教兩個宗教派別各自都擁有私人軍隊,控制著湄公河三角洲西貢以西地區。平川派是一個武裝的犯罪集團,控制西貢許多地方,有4萬名私人軍隊。越南獨立同盟會仍然控制許多鄉村地區。越南國軍阮文馨將軍統帥,他是一位法國公民,厭惡並且經常違抗吳廷琰的命令。更為惡劣的是,保大國長將警察執照出售給平川派,因此將警察權交在犯罪集團手中。[5]

法國和美國對吳廷琰統治的能力有所懷疑。1955年4月,吳廷琰下令平川派放棄控制警察權,並且併入越南國軍,威脅說如果拒絕,將碾碎他們。他賄賂和好教和高台教指揮官加入越南國軍,一些指揮官及其部下陸續投降,而其他人繼續率軍反對西貢。平川派公然藐視吳廷琰的最後通牒,4月27日,越南國軍發起西貢戰役英語Battle of Saigon (1955)。在短暫然而激烈的戰鬥之後,造成500到1,000人喪生,約20,000人無家可歸。平川派被粉碎。吳廷琰恢復了美國對他的信心,控制了警察權。歡呼的群眾讚頌吳廷琰,並譴責保大國長。[6] 吳廷琰鞏固其權力後,變得更為自信。5月15日,他廢除了保大國長的皇家衛隊,5,000名士兵編入越南國軍的第11和第42步兵團。這時吳廷琰剝奪了保大皇帝廣闊的皇室領地皇朝疆土。6月15日,吳廷琰在順化召集皇室會議,宣布剝奪保大皇帝的權力,而自己則成為總統。[7]

競選

編輯
 
美國中央情報局顧問愛德華·蘭斯代爾空軍少將幫助吳廷琰進行競選

1955年7月7日,吳廷琰在他就任首相一周年時,宣布將在10月23日舉行全國投票,以決定國家的未來[7]。競爭的對手是保大國長。保大國長在位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主張實行君主制。吳廷琰則主張實行共和制。蘭斯代爾警告吳廷琰不要使用選舉舞弊,相信他會贏得一次自由選舉,說「我不希望突然看到你贏得了99.99%的選票。我知道那是舞弊的結果。」[1] 美國官員認為在公平的選舉中,吳廷琰將獲得60–70%的選票[1]

吳廷琰展開了針對保大國長的個人攻擊,而保大的競選活動則遭到禁止。吳廷琰的選舉廣告描繪保大國長豪華的彩車遊行透過西貢的街道,他的肩上有許多錢,手中是一副紙牌,而懷中是裸體的女人,暗示保大國長富有、賭博和淫亂[8]。據駐越南的國際救援會副指揮約瑟夫·布廷格英語Joseph Buttinger的記錄,這種影響投票的方法是「無恥的」[7]。吳廷琰政府控制的新聞媒體用無休止的個人宣傳攻勢淹沒了保大國長,報紙的專刊上刊登著保大國長有爭議的傳記。警察挨家挨戶散布長著豬頭的保大國長的海報和肖像,並警告不投吳廷琰的後果[7]

蘭斯代爾建議吳廷琰將他的選票印成紅色,而將保大國長的選票印成綠色。在越南,紅色象徵幸運和繁榮,而綠色通常與「綠帽子」或厄運有關[1][9]。吳廷琰的紅色選票描繪他和年輕、時髦的人在一起,而保大在照片中穿著他從來不穿的老式長袍。選票中聲稱支持吳廷琰就是支持民主,說「我願廢黜保大,承認吳廷琰為國家元首,委任他負責成立民主政權」[7] 保大國長的選票寫道「我不願廢黜保大,不贊成由吳廷琰擔任國家元首來負責成立民主政權」[7]。實際上吳廷琰後來試圖將他的政權描述得具有活力,而當時這些做法為他的努力帶來了不利影響。[7]

投票與後果

編輯
 
吳廷琰參與投票

10月15日,保大國長發表聲明,對這次公民投票表示不滿。他促請法國英國美國印度,甚至蘇聯政府不要承認吳廷琰,聲稱他是《日內瓦協定》下越南重新統一的障礙。10月18日,保大國長表示正式解除吳廷琰的職務。10月19日,他譴責吳廷琰「專政」的警察手段,並警告越南平民「反對必然將他們帶向毀滅、饑荒和戰爭的政權」[7] 。在投票前夜,保大國長說「我可以告訴你,我知道吳廷琰先生決定獲得選票的百分比」[7]

公民投票由吳廷琰的胞弟和親信、勤勞人位革命黨領袖吳廷瑈組織和監督,並在實際上提供吳廷琰的選舉基礎。在公民投票期間,吳廷瑈的職員指示選民扔掉綠色選票。違背者通常被揪出來毆打,有時甚至用辣椒或水灌他們的鼻孔。選票的統計沒有獨立監管,導致吳廷琰的得票率高達98.2%。吳廷琰在首都西貢獲得60萬5025張選票,但其實該市的登記選民僅有45萬人。在其他地區,吳廷琰的得票數也超過了登記選民數[1][8]

 
西貢街頭展示投票結果
選擇 得票數 %
君主制 63,017 1.09
共和制 5,721,735 98.91
廢票/空白票 0
總計 5,784,752 100
登記投票者/投票人數 5,335,668 108.42
資料來源:Direct Democra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學者Bernard B. Fall說道,「毫無疑問,這次公民投票只會比專政制度下的選舉有更多的舞弊。」[10]幾無異議的支持吳廷琰的選票數字也被照搬於高原和湄公河三角洲沼澤地帶,那裡甚至不在政府和越南國軍的控制之下[10]。在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一些地區,即使在和好教軍閥黎光榮和他的軍隊阻止投票的情況下,吳廷琰仍取得超過90%的壓倒性票數[7]

在投票結束後3天,吳廷琰宣布越南共和國成立,由他本人擔任總統[9]。美國政府向吳廷琰表示致敬[7]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Karnow, Stanley. Vietnam: A history. Penguin Books. 1997: p. 239. ISBN 0-670-84218-4. 
  2. ^ Tucker, Spencer C.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BC-CLIO. 2000: p. 366. ISBN 1-57607-040-9. 
  3. ^ Maclear, Michael. Vietnam: The ten thousand day war. Methuen. 1981: pp. 65–68. ISBN 0-423-00580-4. 
  4. ^ Jacobs, p. 39.
  5. ^ Jacobs, pp. 61–62.
  6. ^ Jacobs, pp. 71–79.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Buttinger, Joseph. Vietnam: A Dragon Embattled. Praeger Publishers. 1967: pp. 890–892. 
  8. ^ 8.0 8.1 Jacobs, p. 95.
  9. ^ 9.0 9.1 Langguth, A. J. Our Vietnam. Simon & Schuster. 2000: p. 99. ISBN 0-684-81202-9. 
  10. ^ 10.0 10.1 Fall, Bernard B. The Two Viet-Nams. Praeger Publishers. 1963: p.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