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DR30

小行星

2012 DR30也被稱為2009 FW54,是一顆位於位於離散盤/內側奧爾特雲的外海王星[1]半人馬小行星[4][5],其直徑大約有185-200千米。[7][8]

2012 DR30
發現 [1][2][3]
發現者太空監視
發現地基特峰國家天文台
發現日期2009年3月31日
編號
其它名稱2009 FW54
小行星分類遠距小行星[2] · 海王星外天體[1]
半人馬小行星[4][5]
達摩克型小行星
軌道參數[1]
曆元 2017年2月16日 (儒略日 2457800.5)[a]
不確定參數 0
觀測弧14.72 年 (5,375天)
遠日點3070 天文單位
2049 天文單位 (質心坐標)[a]
近日點14.559 天文單位
半長軸1542 天文單位
1032天文單位 (質心坐標)[a]
離心率0.9906
軌道週期60,579 儒略年
33100年 (質心坐標)[a]
平近點角0.0350°
軌道傾角77.960°
升交點黃經341.40°
近日點參數195.50°
物理特徵
大小185千米[5]
幾何反照率~0.08[5]
光譜類型B–V = 1.10[1]
視星等19.9[6]
絕對星等(H)7.1[1][2]

截止2017年2月,2012 DR30有著小行星中第二長的半長軸[9](2014 FE72有著更長的半長軸)。2012 DR30質心半長軸大約為1032天文單位。[10][a]在2018年7月2012 DR30的日心半長軸將達到最大值,約為1644天文單位

2012 DR30於2009年2月距土星僅5.7天文單位,在2011年3月達到近日點,距太陽僅14.5天文單位(位於天王星軌道內)。[1]在2017年,2012 DR30將從距太陽17.3天文單位的位置移動到18.2天文單位的位置。[6]2012 DR30將在3月達到沖日位置。根據2012 DR307.1的視星等推算[2],2012 DR30的直徑約為185千米。[5][7]

2012 DR30有著14.7年的觀測弧[1],這表明2012 DR30有著很好的約束軌道。直到2047年2012 DR30太陽的距離也不會達到50天文單位。在離開行星區域後,2012 DR30的質心遠日點將達到2049天文單位軌道周期將長達33100年。[a]

軌道演化

(曆元)
質心
遠日點 (Q)
(天文單位)
軌道
周期
(年)
1950 2000 32000
2050 2049 33100

2012 DR30的質心軌道參數如下:

比較

編輯
 
塞德娜和其他遠距天體的比較,包括2015 DB216(軌道可能有錯誤), 2000 OO67, 2004 VN112, 2005 VX3, 2006 SQ372, 2007 TG422, 2007 DA61, 2009 MS9, 2010 GB174, 2010 NV1, 2010 BK118, 2012 DR30, 2012 VP113, 2013 BL76, 2013 AZ60, 2013 RF98, 2015 ER61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鑑於該天體高度離心的軌道,不同的歷年將產生不同的日心半長軸軌道周期。而對於如此高離心率的天體,質心將比日心坐標穩定的多。根據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計算,2012 DR30的質心半長軸約為1032天文單位[10]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012 DR30) (2014-12-17 last ob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14 Febr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5). 
  2. ^ 2.0 2.1 2.2 2.3 2012 DR30 (2009 FW54). Minor Planet Center. [14 Febr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2). 
  3. ^ Ernesto Guido; Giovanni Sostero & Nick Howes. Trans-Neptunian Object 2012 DR30. Remanzacco Observatory in Italy. 2012-02-27 [201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5). 
  4. ^ 4.0 4.1 Marc W. Buie. Orbit Fit and Astrometric record for 12DR30. SwRI – Space Science Department. [2016-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5). 
  5. ^ 5.0 5.1 5.2 5.3 5.4 Kiss, Cs.; Szabó, Gy.; Horner, J.; Conn, B. C.; Müller, T. G.; Vilenius, E.; et al. A portrait of the extreme solar system object 2012 DR30 (PD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July 2013, 555: 13 [15 February 2017]. Bibcode:2013A&A...555A...3K. arXiv:1304.7112 . doi:10.1051/0004-6361/20132114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5). 
  6. ^ 6.0 6.1 AstDyS 2012DR30 Ephemerides.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Pisa, Italy. [2017-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4).  (Distance to Sun [R] from first day of 2016 to first day of 2020. Assuming average apparent magnitude for 2017.)
  7. ^ 7.0 7.1 Ian Musgrave. 2012 DR30, no, it's not a comet, it's 2009 FW54. itelescope.net. 2012-03-01 [201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1). 
  8. ^ 2012 DR30 - Ein Transneptun mit ungewöhnlicher Bahn. [2018-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 
  9.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Search Engine: Asteroids and a > 100 (AU).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14-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10. ^ 10.0 10.1 Horizons output. Barycentric Osculating Orbital Elements for 2012 DR30. [201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Solution using the Solar System Barycenter and barycentric coordinates. Select Ephemeris Type:Elements and Center:@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