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spora (社群網路)

Diaspora(常寫作diaspora*,之前常寫作DIASPORA*)是基於Diaspora軟體的使用者自有分佈式社群網路,為非營利機構

Diaspora
網站類型
社群網路
語言多語言
持有者
網址DiasporaFoundation.org
商業性質
註冊
推出時間2010年11月,​14年前​(2010-11
現狀活躍

Diaspora由一組獨立擁有節點(稱為pods)組成,互相操作形成網路。截至2014年三月已有超過一百萬註冊帳戶。[1]

此社群網路並非任何一人所有,亦不受制於企業或通過廣告支援。2011年九月,開發者說:「……我們的分散式設計意味著沒有大企業可以控制Diaspora(流散)。Diaspora*絕不會出售您的生活隱私給廣告服務商,您不必遵守別人的任何規則或在說話前有所顧慮。」[2]

Diaspora軟體由Diaspora基金會負責開發,此基金會是自由軟體支援網路(FSSN)一部份。FSSN由伊本·莫格林自由軟體法律中心共同維護。FSSN作為一個傘式組織,管理Diaspora的開發、商標、經濟和法律資產。[3]

技術

編輯

Diaspora社群網路基於一系列叫pods的網路節點,代管於很多個人和機構。此網路的每個節點作為一個Diaspora副本的主機,充當個人區域網路絡伺服器英語Personal web server。該網路的使用者可以選擇在自己的電腦上管理一個節點或在節點建立帳號,並在自己的節點上和其他的節點通訊。[4][5][6]

Friendica英語Friendica也是Diaspora社群網路的一個部份,通過Friendica Diaspora connector和Diaspora保持連接[7]

特性

編輯

Diaspora使用者的資料歸使用者本人所有,但不能轉讓所有權。允許使用者下載其上傳的一切圖像和文字資料。[2]允許使用者按照「公開」(public)或「有限」(limited)的方式發帖(post)。在後一情況,只有進入某一分組(aspects)的人可閱讀帖文。每個新帳戶有數個預設分組,但也可按喜好調整。[8]

與其它社群網路不同,本社群網路可在沒有加為好友的情況下接受另一使用者的公開帖。[9]使用者也可發起稱作對話(conversations)的私聊。[10]使用者可通過aspect過濾資訊流[8]

開發者認嚴格的分佈式的特性是本軟體成功的關鍵:[2]

Diaspora的分散式設計是其設計的重要部分。就像網際網路本身,Diaspora*不在任何地方,不是由任何實體(包括我們)控制。我們建立的這個軟體可以讓你在自己的伺服器("pod")建立你自己的社群網路,而你自己建立的社群網路又可以和和更大的Diaspora*的生態系統中。你的pot可以只給自己用,也可以和朋友或家人分享,它讓你能夠完全地控制你自己的社群資訊,以及如何分享這些資訊,這些資訊包括身分資訊、帖文和相片。或許你可以僅僅簡單地……在開放的pod註冊。[註 1][2]

ISIS的宣傳部門遭Twitter封鎖之後,Diaspora的分佈式設計吸引了他們[11][12][13][14]。隨後,Diaspora的開發者發表一份聲明,敦促使用者舉報不良內容,但由於軟體的設計,封鎖這些內容,必須得到pod管理員同意,否則無法完成。[15]

Diaspora受到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關注,因為他們的政策允許使用化名,正好與Facebook相反。[4]

Diaspora的帖文可以包含主題標籤和「提及」(在使用者名稱前面加「@」)。使用者可以為帖文上傳相片,並且可以使用Markdown排版。帖文可傳遞到FacebookTwitterTumblr的關聯帳號。Diaspora*支援嵌入來自YouTubeVimeo和很多的其他網站的媒體,並支援OpenGraph預覽。[10]

歷史

編輯

起初

編輯

2010年,Diaspora專案由Ilya Zhitomirskiy、Dan Grippi、Max Salzberg和Raphael Sofaer四名紐約大學科朗數學研究所學生建立,取名自希臘文「diaspora」(流散)。[16]

 
Ilya Zhitomirskiy和Daniel Grippi(2011)

在聽完2010年二月5日的哥倫比亞法學院的教授伊本·莫格林的演講並倍受激勵後,Grippi、Salzberg、Sofaer和Zhitomirskiy開始這專案。在他的演講中,他講述了網際網路協會的紐約章節,「自由在雲端[註 2]」,莫格林說中心式社群網路「監視自由[註 3][6][17]在一次紐約時報的採訪中,Salzberg說「當你放棄了這些資料,你就永遠放棄了它……他們給我們的價值是或許可以因為它們的大小而被忽略,然而我們正在放棄的是我們所有的隱私。」Sofaer說,「我們不再需要把我們的資訊傳給一個中心。實現facebook的使用者的功能不是什麼難事。所有小遊戲,小牆,小聊天,並不真的是罕見的事物。技術已經存在」[6]然而,Salzberg曾說過:「Facebook並不是我們要模仿的」。[18]

這小組定通過建立分佈式社群網路來解決此問題。為了獲得必要的資金,專案在2010年四月廿四日在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出爐。該專案剛啟動的前39天,被分配去籌集一萬美金,這是估計這個專案所需要的金額;然而目標早在第十二天就達到了;最終收集到來自6千支援者的20萬美金,並使之成為第二成功的Kickstarter專案。[19]Grippi說:「我們震驚了。出於某種奇怪的原因,大家也都同意這整個隱私的事情。」在Facebook執行長馬克·祖克柏也貢獻了數額不詳的資金,他說:「我捐,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酷的想法。」[6][20][21][22]

「Diaspora正在嘗試摧毀那個可以完全控制的網路」Sofaer在談及Diaspora的地位時說。[20]

發展

編輯

紐約大學的教師和數位媒體研究員Finn Brunton,於2010年五月開始從事Diaspora軟體的開發,他認為他們的方式是「傳統的極客意義上的產品:披薩、拉麵和在桌子下睡覺的傢伙,因為這是十分振奮人心和富挑戰性。」[6]開發者預覽版在九月十五日發表並受到了對許多安全性的漏洞的批評。[23]

Diaspora第一個pod在十一月二十三日由開發團隊啟動,並作為私密的、個人專屬的alpha測試版本。[24]

2010年十月,ReadWriteWeb說這專案是他們的「2010年的十佳啟動專案」,並說「Diaspora更清楚展現了眾籌力量,並且還提供了保證社群網站不集中在一家公司的方法」。[21]2011年一月7日Black Duck軟體英語Black Duck Software評論因為「私密使用、個人控制、自己搞定的開源社群網路」的特性使得該專案成為2010年開源新秀之一。[25]

2011年十一月,儘管本社群網路及其軟體還在alpha階段,《自由軟體雜誌英語Free Software Magazine》的Terry Hancock將它描述成「已經對某些使用意圖是可用的了」。雖然它支援文字、圖片(包括GIF動態圖)以及連結,但是它仍舊缺乏一些特性,比如連結預覽、上傳和嵌入影片(雖然影片可以連結方式展現)以及聊天。[5]

在本社群網路發佈之後,許多其他社群網路也出現了本社群網路的一些特性。[26]2011年九月,開發者注意到了諸如Google+的社群圈(circles)(就像Diaspora的aspects)(a version of Diaspora's aspects)以及Facebook的一系列新的使用者隱私控制系統。他們說:「我們不能幫忙,但是我們很高興這些東西衝擊了我們的已有產品」。谷歌大力借鑑了Diaspora是Zhitomirskiy引以為傲的事,雖然谷歌否定了Diaspora影響了他們的設計。[20][27]

2011年十月,Diaspora宣佈開始籌集新一輪資金。Maxwell Salzberg說:「現在的重點是建立一些我們社群想要用,而且可改變我們的使用者的生活的東西。在未來,我們會繼續和我們的社群一道,研究如何能夠讓Diaspora*自養地運作」數日後,他們籌集到的45,000美金,而Diaspora的PayPal帳戶遭凍結,並且沒有給出理由。在眾多的抱怨聲以及對法律措施的警告,Paypal解凍了該帳戶並進行了道歉,但還是沒有給出說明。事故促進了開發者對其他的付款帳戶提供者的使用,包括Stripe比特幣[28][29][30][31]

Diaspora專案網站於2011年九月二十九日開始運作。[32]它對外公布的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更好的社群網站,就是那種100%由你和其他diaspora人(Diasporans)擁有的」[2]

2011年十一月十二日,合作創始人Zhitomirskiy在二十二歲自殺,據報和Diaspora的壓力有關。[20][33][34][35]Zhitomirskiy母親Inna Zhitomirskiy說:「我深信倘若Ilya沒有開始這專案而留在學校,他會很好地活到現在。」[20]

2012年二月,開發者寫下了呈現出改變這個專案工作中心的研究。他們開始想要讓Diaspora的使用者和世界各地的不認識的人交流,不像傳統社群網站上只與自己現實生活認識的人交流。傳統社群媒體主要用來交流使用者自己瑣碎的日常小事,而Diaspora卻是用來交流自己的主意和社會原因。所以,本專案變為beta狀態,開發者決定要改變它的介面,以便使之更好地適應複雜的問題上的更長的對話。[36]

2012年八月,剩餘的建立者正式地將本專案交付予社群。[37]自此,社群完全掌控Diaspora的開發和管理。社群開發團隊開始建立標準版軟體發布,以作為進一步開發的基礎。這建立了軟體語意化版本編號的基礎,改進了pod之間的資料結構,並允許越多越好的志願者為本專案建立代碼。本專案亦同時吸收了Loomio英語Loomio平台以允許民主的小組決定。[3]

開始獲廣泛接受

編輯

在2011年九月14日,《自由軟體雜誌》的Terry Hancock在他的文章《為什麼你應當在此時加入Diaspora,就像你的自由取決於它》中支援Diaspora網路已經足夠好得可以用於流用途。他說出了支援人們註冊的原因::[5]

帶著對那些控制著「社群網站」者的擔憂(我們之前已在《自由軟體雜誌》討論了當中幾個問題)——就是Google+的姓名政策和其他私隱問題,Facebook可疑的道德標準和被控制的網路的從頭到腳的危險。我認為,一個更去中心化、更民主、更開放、更自由的解決方案會在在個人網際網路自由的興趣中成功。而且對我來講,雖然它現在還未「準備好」,但Diaspora是這方案必要的一部份,所以我現在支援它。[註 4][5]

在2011年十一月14日,Suw Charman-Anderson在firstpost.com寫下來,如何促進(與Zhitomirskiy之死有關)開發進度減緩:[38]

然而,使用者數就是個關鍵分別。Google+有四千萬使用者而Diaspora只有18萬,一部份原因是伺服器仍在alpha測試版。這可能會在長期的執行以及更多的時間建立社群支援中促進Diaspora進步。經驗告訴我們,網路社群增長過快會變得支離破碎,不同圈子對行為準則有不同立場而起爭議互相激怒。[註 5][38]

Diaspora獲2011年Mashable.com獎項提名為「最好的社群網路」。[39]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diaspora* statistics hub. [201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20日). 
  2. ^ 2.0 2.1 2.2 2.3 2.4 Grippi, Dan; et al. Diaspora* means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 of us. September 2011 [201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8). 
  3. ^ 3.0 3.1 diaspora* celebrates one year as a community project. 2013-08-27 [201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4. ^ 4.0 4.1 Kaste, Martin. Who Are You, Really? Activists Fight For Pseudonyms. National Public Radio. September 2011 [2011-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2). 
  5. ^ 5.0 5.1 5.2 5.3 Hancock, Terry. Why You Should Join Diaspora Now, Like Your Freedom Depends On It. Free Software Magazine. September 2011 [2011-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6.0 6.1 6.2 6.3 6.4 Dwyer, Jim. Four Nerds and a Cry to Arms Against Facebook. New York Times. May 2011 [2011-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7. ^ Friendica Diaspora connector. [201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5). 
  8. ^ 8.0 8.1 The diaspora* Project. Part 3 – Aspects. n.d. [201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6). 
  9. ^ The diaspora* Project. Part 4 – Finding and connecting with people. n.d. [201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6). 
  10. ^ 10.0 10.1 The diaspora* Project. Part 6 – Notifications and conversations. n.d. [201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6). 
  11. ^ Islamic State shifts to new platforms after Twitter block. BBC News. 2014-08-21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0). 
  12. ^ Ben Makuch. Banning Islamic State Jihadists From Twitter Is Like Playing Whack-a-Mole. 2014-08-21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2). 
  13. ^ Iain Thomson. ISIS terror fanatics invade Diaspora after Twitter ban. 2014-08-22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4. ^ Gibbs, Samuel. Islamic State moves to other social networks after Twitter clampdown. 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imited. 2014-08-21 [2014-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6). 
  15. ^ Islamic State fighters on diaspora*. The diaspora* blog. 2014-08-20 [2015-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0). 
  16. ^ Dictionary.com. Diaspora. 2011 [2011-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6). 
  17. ^ Internet Society – Eben Moglen – Freedom in The Cloud. 2010-02-05 [201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1). 
  18. ^ Shiels, Maggie. The anti-Facebook. dot.Maggie. BBC News. 2010-05-12 [2010-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4). 
  19. ^ Want An iPod Nano Watch? So Does Everyone. Idea Poised To Be New Kickstarter King. TechCrunch. [2010-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6).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Weise, Karen. On Diaspora's Social Network, You Own Your Data.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2-05-15 [2012-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3). 
  21. ^ 21.0 21.1 Watters, Audrey. Top 10 Startups of 2010 – Page 2. ReadWriteWeb. December 2010 [201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5). 
  22. ^ Van Grove, Jennifer. Mark Zuckerberg Donated to Facebook Alternative, Diaspora. Mashable. May 2010 [2011-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7). 
  23. ^ Goodin, Dan. Code for open-source Facebook littered with landmines. The Register. [2010-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2). 
  24. ^ Grippi, Dan; et al. Private Alpha Invites Going Out Today. November 2010 [201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2). 
  25. ^ Black Duck Software. Black Duck Software Names Open Source Rookies of 2010. January 2011 [201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26. ^ Gannes, Liz. Diaspora Prepares to Launch Open Source Social Network. 2011-10-13 [2015-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2). 
  27. ^ Grippi, Dan; et al. Diaspora* is making a difference. September 2011 [201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28. ^ Brockmeier, Joe. The State of Diaspora and Fundraising Round Two. ReadWriteWeb. October 2011 [2011-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4). 
  29. ^ Grippi, Dan; et al. Diaspora* – Share the love.. October 2011 [20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4). 
  30. ^ Kobie, Nicole. Diaspora accuses PayPal of blocking donations. PC Pro. October 2011 [2011-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1). 
  31. ^ Companys, Yosem. PayPal acts like a "pal," unfreezes the Diaspora* community’s donations. October 2011 [2011-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3). 
  32. ^ Grippi, Dan; et al. DiasporaFoundation.org is now live. September 2011 [201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8). 
  33. ^ Kumparak, Greg. Diaspora Co-Founder Ilya Zhitomirskiy Passes Away At 22. TechCrunch. [2011-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34. ^ Muncy, Jeremy. Ilya Zhitomirskiy Update: Reports Show Diaspora Co-Founder Committed Suicide. Web Pro News. 2011-11-15 [201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3). 
  35. ^ Chen, Adrien. Why Did This 22-Year-Old Entrepreneur Commit Suicide?. Gawker.com. 2011-11-14 [201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月2日). 
  36. ^ Grippi, Dan; et al. DIASPORA* grows up. Diaspora Foundation Blog. 2012-02-03 [201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37. ^ Grippi, Daniel and Maxwell Salzberg. Announcement: Diaspora* Will Now Be A Community Project. 2012-08-27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30). 
  38. ^ 38.0 38.1 Could Diaspora ever challenge Facebook and Google Plus?. [2011-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7). 
  39. ^ Haberman, Stephanie. Announcing the 2011 Mashable Awards Finalists. Mashable. 2011-11-21 [201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7). 

注釋

編輯
  1. ^ 原文:Diaspora’s distributed design is a huge part of it. Like the Internet itself, Diaspora* isn’t housed in any one place, and it’s not controlled by any one entity (including us). We’ve created software that lets you set up and run your own social network on your own 「pod」 (or server) and connect your network to the larger Diaspora* ecosystem. You can have a pod all to yourself, or one for just you and your friends, or your family, giving you comple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over your personal soci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your identity, your posts, and your photos) and how it’s all stored and shared. Or you can simply ... sign up at one of [the] open pods.
  2. ^ 原文:Freedom in the Cloud
  3. ^ 原文:spying for free.
  4. ^ 原文:With all of the concerns over who controls the 「Social Web」 (We’ve addressed some of these problems before in Free Software Magazine) – regarding the Google+ name policy and other privacy issues, Facebook’s questionable ethics, and the overall danger of controlled networks. I think it is extremely for a more decentralized, more democratic, more open, and more free solution to succeed in the interest of personal freedom on the internet. And it looks to me like Diaspora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at solution, so I’m endorsing it now, even though it’s not entirely 「ready」.
  5. ^ 原文:One key difference, however, is in number of users. Google+ has 40 million, whereas Diaspora has just 180,000 users, in part because the service is still in alpha testing. This might actually work to Diaspora’s advantage in the long run as it will have more time to build a sense of community. Experience shows us that online communities that grow too fast fragment and can become fractious as different groups clash over what kind of behaviour they think should be allowed.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