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5獵手無人機

RQ-5獵手無人機(英語:Hunter)是一款服役於美國陸軍的短程無人航空載具。獵手無人機通過使用阻攔索在跑道上起飛和降落。該無人機配備了萬向節的電光/紅外線(EO/IR)傳感器,並配合在空中另一架的獵手無人機,利用C波段視距數據鏈路實時傳輸其視訊。

IAI RQ-5 Hunter
1架美國陸軍的RQ-5
概觀
類型無人監視偵察飛行器英語Unmanned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aerial vehicle
服役1995年
退役2015年
生產TRW
以色列航太工業
產量至少20架
現況已退役
主要用戶美國陸軍
技術數據
長度7.01m(22.99ft)
翼展10.57m(34.67ft)
高度1.9m(6.1ft)
負載重量90kg(198lb)
正常起飛重量727kg(1,603lb)
發動機2具雙梅賽德斯HFE直列三缸柴油發動機
推力每具42kW(56hp)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170km/h(100mph,90kn)
巡航速度93–165km/h(58–102mph,50–89kn)
最大升限5,500m(18,000ft)
最大航程125km(78mi,67nmi)

發展

編輯
 
位於以色列空軍博物館的RQ-5

雖然原先計劃於1994年開始生產配套計畫,但由於計劃管理不善憂,該生產計畫於1996年取消。美國軍方共採購七套小批量試生產,每套系統配備八架無人機,其中四套系統仍然在服役:一個用於訓練,三個用於發展作戰原則、演習及應急支援。獵手原計劃由RQ-7暗影無人機取代,但由於獵手的載荷及航程都比暗影還優異,因此陸軍決定繼續同時服役兩款。

服役紀錄

編輯
 

1995年,駐紮於德州胡德堡胡的第15軍事情報營(航空偵察)A連成為陸軍首支配備獵手無人機的部隊。A連多次參與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的訓練輪換,隨後於1999年3月部署至北馬其頓,支持北約科索沃的行動。在此次行動中,一架獵手被南斯拉夫Mi-8直升機使用7.62毫米機槍擊落。在北約領導的這場為期78天的戰役中。在為期7個月的行動期間,獵手總共飛行超過4,000小時,並有至少7架被擊毀。[1]而後,IAI根據在科索沃的經驗改進了獵手的設計並重啟產線,並隨後被廣泛部署於各大軍事行動之中,並配備了諾斯洛普·格魯曼毒蛇打擊滑翔炸彈英語GBU-44/B Viper Strike系統,並稱之為MQ-5A/B[2]

2004年,美國國土安全部海關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空中與海洋辦公室英語CBP Air and Marine Operations在一項試驗計劃中使用獵手進行邊境巡邏。獵手在該計畫中共飛行了329小時,並成功偵測到556個目標。[3]

截至2012年10月,美國陸軍仍有20架MQ-5B獵手在服役,並計劃於2013年退役。[4]然而諾斯羅普在2013年1月獲得了獵手的支援合同,將其服役期限延長至2014年。[5] extending its missions into 2014.[6]


2013年10月7日,美國陸軍德國維爾塞克陸軍機場設置了一個無人機系統設施。根據美國和德國之間的一項協議,第7陸軍聯合訓練中隊多國訓練司令部英語7th Army Training Command獲准使用該國東部的兩條「空中橋梁」來訓練無人機操作員,這也是美國無人機首次超出軍事訓練區域飛行,而該基地兩架未武裝的MQ-5B獵手僅用於訓練操作員。[7]

從1996年到2014年1月,MQ-5B獵手無人航空系統在美國陸軍中累計飛行超過10萬小時。[8]

2015年12月16日,獵手在胡德堡進行最後一次飛行後,結束了其在陸軍的服役歷程。自1995年服役以來,該飛機曾被部署至巴爾幹地區伊拉克阿富汗。1999年至2002年間,獵手曾四次部署到巴爾幹地區,累計飛行了6,400小時。獵手也是2003年首次進入伊拉克的陸軍無人機,在應急作戰中首次證明了其作為情報資產的重要性,飛行時間超過了任何其他北約偵察平台。獵手的一項獨特能力是其中繼模式,允許一架無人機控制另一架無人機,以實現更遠的飛行距離或越過地形障礙。2011年新黎明行動結束時,獵手的總飛行時長已超過11萬小時,其在戰場上的成功顯示了無人機系統在作戰中的價值。隨著陸軍逐漸轉向使用MQ-1C灰鷹無人機英語MQ-1C Gray Eagle,獵手轉交給由政府擁有、承包商運營的單位。[9]

比利時

編輯

1998年,比利時空軍購入了三套B-獵手系統,每套系統包括六架飛機和兩個地面控制站。[10]這些無人機從2004年起在第80無人機中隊服役,至2020年共有13架無人機在役。最後一架獵手於2020年8月28日從比利時空軍退役,並由MQ-9B天空守衛者取代。[11]

參考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