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非形式邏輯

由Gluo88在話題關於辨謬篇 是否應該在 非形式邏輯中 引用上作出的最新留言:3 年前
基礎條目 非形式邏輯屬於維基百科哲學與宗教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數學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數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數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哲學專題 (獲評初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哲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哲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Gluo88留言2021年2月5日 (五) 20:40 (UTC)回覆

關於辨謬篇 是否應該在 非形式邏輯中 引用

編輯

@Wolfch君: 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的著作《辨謬篇》就研究了謬誤[1] 該作品是他早期著作中的一部分,而且該作品似乎是他對辯證論據的論點的延續。

"非形式邏輯的焦點在於分析錯誤的論證來辨別邏輯謬論,和辨別與分類類似的推理策略等活動。" 《辨謬篇》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謬誤, 焦點也是在於分析錯誤的論證來辨別謬論。辨謬篇 非形式邏輯 兩者內容上相關性可見下面"非形式邏輯方法 謬悞研究".

辨謬篇歷史意義還在於,「早在公元前350年」的非形式邏輯領域的研究著作。 辨謬篇非形式邏輯不但內容很相關, 而且有重要歷史意義。

--Gluo88留言2021年2月15日 (一) 15:58 (UTC)回覆

非形式邏輯方法與謬悞研究的相關性(包括和《辯謬篇》的相關性)

編輯

非形式邏輯的歷史開始於何時呢?在1997年沃爾頓和布林頓的《非形式邏輯的歷史基礎》從古希臘智者學派出發,考證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邏輯思想,考察了中世紀論辯術, 康德等人對謬誤的研究成果,評述了二十世紀非形式邏輯的研究成果。這說明,非形式邏輯包含了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積累出來謬悞研究成果。這包括早在公元前350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謬悞研究成果,見於其邏輯學著作之一《辯謬篇》。 根據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的觀點,謬誤理論是非形式邏輯研究所依賴三大工具之一。 --Gluo88留言2021年2月17日 (三) 20:52 (UTC)回覆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謬悞條目[2]介紹當代了謬悞研究,其中包括下面的方法:

  • 非形式邏輯方法處理謬誤(The informal logic approach to fallacies)
  • 形式邏輯方法處理非形式謬誤(The formal approach to informal fallacies)
  • 認識論方法處理謬誤(The epistemic approach to fallacies)
  • 辯證/對話方法處理謬誤(Dialectical/dialogical approaches to fallacies)

"非形式邏輯的焦點在於分析錯誤的論證來辨別邏輯謬論,和辨別與分類類似的推理策略等活動。" 《辨謬篇》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謬誤, 焦點也是在於分析錯誤的論證來辨別謬論. --Gluo88留言2021年2月15日 (一) 15:22 (UTC)回覆

回覆

編輯

@Gluo88, 依您的回覆, 辨謬篇和非形式邏輯都是有關邏輯謬論的辨別, 但在辨謬篇中有明確的提及非形式邏輯嗎?在非形式邏輯中提及辨謬篇的介紹, 是否可以幫助讀者瞭解非形式邏輯? 還是讓讀者困惑:「為什麼要提到辨謬篇」?我對條目沒那麼熟,但以之前的寫法或目前的寫法,辨謬篇和非形式邏輯的關聯性都不大,不太建議列入。--Wolfch (留言) 2021年2月15日 (一) 20:34 (UTC)回覆

  1. @Wolfch 非形式邏輯明確的提及: 研究謬論在理解和評估論證中應扮演什麼角色(以及應當如何定義有關謬論)。提到辨謬篇, 還在於其重要歷史意義:「早在公元前350年」的非形式邏輯領域(研究謬論,理解和評估論證)的研究著作。
  2. 「為什麼要提到辨謬篇」? 辨謬篇研究謬論(屬於非形式邏輯的研究領域), 辨謬篇 和 非形式邏輯內容很相關。 可能我對邏輯類條目熟一些,創立和修改過不少邏輯類和哲學類條目, 包括辨謬篇條目。辨謬篇的介紹可以幫助讀者了解非形式邏輯領域(研究謬論,理解和評估論證)的早期經典性重要歷史性著作。
--Gluo88留言2021年2月16日 (二) 01:20 (UTC)回覆
謝謝您的說明,只是我還是沒有看出:「辨謬篇 和 非形式邏輯內容很相關。」的原因,兩者都研究謬誤,

但不一定要一起提到。此情形下,不放這部分的說明可能會比較好--Wolfch (留言) 2021年2月16日 (二) 03:20 (UTC)回覆

@Wolfch 也謝謝您的說明, 我仍認為放這部分的說明可能會比不放更好些。 關於你仍然提到:「只是我還是沒有看出:「辨謬篇 和 非形式邏輯內容很相關。」的原因」,我也不想多說了。 儘管我對邏輯類條目熟一些,但由於你的如此堅持,我也不想與你進一步爭持。我退一步吧。 --Gluo88留言2021年2月16日 (二) 04:35 (UTC)回覆
@Gluo88 不然您問問其他人的意見吧, 若其他人贊成在此條目中加入辨謬篇的介紹及說明, 我願意退一步, 不堅持自己的想法。謝謝--Wolfch (留言) 2021年2月16日 (二) 04:41 (UTC)回覆
@Wolfch 如果用「若其他人贊成」作為前提,是否也應該「若其他人贊成」才刪。 你願意退一步的前提是:「若其他人贊成」。 從和您在此問題溝通的感覺來看,溝通有難度, 我不太想化太多時間在這個問題上了。謝謝。 --Gluo88留言2021年2月16日 (二) 04:58 (UTC)回覆

其它類似網站解釋: 非形式邏輯和亞里斯多德謬誤理論相關性(亞里斯多德的謬誤的研究成果主要在《謬辯篇》)

編輯

歷史 非形式邏輯的歷史開始於何時呢?在1997年沃爾頓和布林頓的《非形式邏輯的歷史基礎》出版以前,還沒有專門的著作或論文明確地研究非形式邏輯的歷史。該書從古希臘智者學派出發,考證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邏輯思想,考察了中世紀論辯術、王港邏輯和華茲邏輯,分析了邊沁、彌爾、魏特里、康德等人對謬誤的研究成果,評述了二十世紀非形式邏輯的研究成果。這說明,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非形式邏輯或多或少有些可利用的成果。 根據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的觀點,謬誤理論是非形式邏輯研究所依賴三大工具之一。對謬誤的研究在當代研究成果是比較豐富的。如果是這樣,那麼漢布林(Hamblin)在1970年出版了《謬誤》一書,以及漢森(Hansen)和布林頓在1995年出版的研究非形式謬誤的《謬誤:古典與現代讀物》等都可以看作研究非形式邏輯歷史問題的。在國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李匡武(1982)對謬誤進行過系統邏輯研究,丁煌與武宏志的《謬誤:思維的陷阱》(1990)、武宏志與馬永俠的《謬誤研究》(1996)以及黃華新的《謬誤論》,是國內較早研究非形式邏輯的謬誤領域的專著,劉春傑的《論證邏輯研究》吸收了大量非形式邏輯的最新成果。 --Gluo88留言2021年2月17日 (三) 20:32 (UTC)回覆

返回 "非形式逻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