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Krasnaya!歡迎加入維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裡。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 閱讀新手應該注意的七種常見錯誤、理解維基百科的立場與常見注意事項。
- 有任何編輯上的問題?請試試IRC即時討論。
- 不知道有甚麼可寫?條目請求、最多語言版本的待撰條目、缺少的傳統百科全書條目和首頁的缺失條目中列出了許多維基百科目前還沒有的條目,歡迎您來撰寫!
- 希望您能享受共同編寫百科的樂趣,成為一名充實的維基百科人。
您對該條目的修改不妥。我對劍橋資本爭論的定義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新古典綜合派和新劍橋學派在資本理論領域的爭論。」結果是「新劍橋學派成功證明新古典命題只有在單一產品模型中才能成立,但新劍橋學派並沒有發展出一套有效的理論替代新古典理論。」皆來自郭金興論文《劍橋資本爭論的終結:「悖論」以及一個方法論的解釋》(未列入參考文獻)。
而您則將定義改為「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新劍橋學派在資本理論領域對新古典綜合派提出的質疑,而後爭論逐漸展開至分配理論、價值理論與一般均衡理論。」一則爭論不是質疑,二則「在資本理論領域的爭論」已是總的評估,怎麼就「展開」了呢?至於將結果改為「顯然不符合現實世界的情況,但新劍橋學派並未發展出一套被廣泛接受的理論以替代新古典理論。」顯是在不公正地刻意維護新劍橋學派,實為不妥。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6日 (三) 12:41 (UTC)
- @Fire-and-Ice:您好!
- 一、關於「爭論」與「質疑」兩詞的用法,我的看法是在事件之初只是質疑,而後才發展成爭論。如果您認為這樣會造成誤會,可以修正,在此致歉。
- 二、關於展開,的確在論爭一開始是資本加總問題,但後來提到了跨期均衡、要素報酬和分配問題等等,已不僅僅是資本如何加總計算。這不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可以參閱我列上的Cohen, Avi J. & Harcourt, G.C. (2003)。在我原句引用的部份,他就表達了這個看法。Harcourt本人當年就在劍橋經濟系任教,算是半個當事人的說法。
- 三、關於「顯然不符合現實世界的情況」一句,也不是我個人的看法,同樣在我加上的參考資料中,Fisher & Felipe (2003)提出了這個說法。Varian(1992)也婉轉說過用微觀推宏觀的作法在現實世界沒有任何意義。另外,Fisher在2005年提交給Ea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的論文中用詞更激烈,他直接在標題說這種生產函數的用法是fairytale。我其實是為了想顯示中立性才選擇不引用這篇論文。而且這些人並不是什麽異端學者,Fisher是麻省理工經濟系榮譽教授,Varian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系榮譽教授,還是世界級的暢銷經濟學教科書作者。既然這是知名新古典經濟學者們自己提出的評價,我想這個評價無疑是有參考價值的。
- 四、關於「『有效』或是『被廣泛接受』」兩詞的取捨,雙方邏輯上都被證明有缺陷,然而新古典和新劍橋下場卻天差地別。這不是誰有沒有提出有效替代的問題,而是誰更能被學術界接受的問題。資本加總計算完全可以用勞動價值,Shaikh等多人(1994)(1998)也都做過實證研究,是個有效的替代理論,然而並沒有太多人用。顯然這不是一個誰的替代理論更有效的問題,而是誰更能被接受的問題。當然,「新劍橋學派沒有發展出一套有效的理論替代新古典理論」這個陳述本身顯然為真,但我認為「沒有得到廣泛接受」表達了更多事實。
- 五、作為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維護新劍橋學派這個牌子我扛不起。如上所述,我認為我的修改是有根據的。
- 簡體中文不是我的母語,如有錯別字或語意不清還請見諒。
- 祝您一切平安、順利!
--Krasnaya(留言) 2019年1月16日 (三) 19:07 (UTC)
- 您看的參考文獻大概比我多,本人意見如下:一、「爭論」「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新劍橋學派在資本理論領域對新古典綜合派提出的質疑」,這就已經把爭論定義為質疑了,然後在語法上是「展開」不了的,不宜。真的要寫,應當寫「爭論開始於新劍橋派對資本加總的質疑,其後擴展到……」二、見一。三、這要看將他們的觀點當事實還是觀點來寫。四、「不是誰有沒有提出有效替代的問題,而是誰更能被學術界接受的問題」嗎?我看的論文表述如此:「根據布勞格對兩個劍橋的理論的評論, 在兩個劍橋之爭中, 毫無疑問, 英國劍橋學派的理論更具有邏輯一致性, 雖然把這些理論放在一起並不能形成一個邏輯一致的分析框架; 英國劍橋理論的基本假 定似乎也更加現實, 雖然有些表述本身並不是非常的清楚。但是, 他們的理論總體而言無法形成可檢驗的預測結論, 而美國劍橋學派的理論更簡單、更優美, 儘管新古典經濟學中存在種種問題, 最終卻輕鬆取勝。(Blaug, 1975)」(郭金興)中國國內,柳欣等人的說法類似,既然如此,怎麼能寫為「新劍橋學派並未發展出一套被廣泛接受的理論以替代新古典理論」。不過我反思了一下,用「有效」可能不準確,郭金興的說法是「未能成功地發展出一套能夠與之競爭的分析框架或研究範式, 不能靈活、方便的解釋具體問題」。五、見上。您的中文非常流暢。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7日 (四) 01:45 (UTC)
- @Fire-and-Ice:您好!
- 關於第一、二點,同意按您意見修改。
- 關於第三點,只有單一商品(或者所有廠商的利潤率皆相同)的經濟體顯然不存在於現實世界,在我的知識中從未有任何總體經濟研究發現了這樣的經濟體,這是客觀事實。我從新古典和後凱因斯派各引述了了一名學者,只是為了讓讀者更明白雙方的觀點。其實我更想加入馬克思主義學者Bhaduri、Shaikh、Tsoulfidis的觀點,然而現在新古典和新劍橋內容還太少了,加進來會顯得比重太過失衡。
- 關於第四點,如果是「未能成功地發展出一套能夠與之競爭的...」這樣的描述我是同意的,而且我認為這和我的原句意義差別不大。如果您要依此修改,我沒有意見。
- 以下是無關條目修改的個人意見,學界也有類似的聲音但我太懶就不附上出處了。首先很抱歉我沒有看過郭金興的論文,我搜了但是找不到。但是這個看法好像跟新古典的講法是類似的,也就是「唉呀這個好像也沒有別的方法嘛,那我們就接著用了啊」,像我前面提的那幾個,還有Samuelson本人都是這個態度。事實上不是沒有別的辦法,如前所述,馬克思經濟學用貨幣或價值完全可以解決計算問題,轉型問題更只是一個實證問題,而且早已有了各種實證研究。勞動價值論比供需分析更符合奧坎剃刀原則,但是沒人用。為什麽?盧卡斯批判把「沒有微觀基礎」的新凱因斯學派打倒了,但是從劍橋資本論爭還有加總問題的角度來看,RBC同樣沒有微觀基礎啊?怎麽不是新古典整體被馬克思經濟學打倒呢?這是徹底的政治問題。不被學界接受不是因為你錯,而是因為你太對了。
- 其實我讀的東西也不是很多,如果你有興趣也可參考一下Andrés Lazzarini 2011年的Revisiting the Cambridge Capital Theory Controversies: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這本書應該是要錢的,不知道為什麽學校把檔案放到網上了。作者是在擁有斯拉法研究中心的羅馬三大讀的博士,論文就是寫劍橋資本爭論。後來在帕維亞大學教了一陣子,當時Amit Bhaduri也還在這裡。
- 感謝賜教,互相學習,一起進步
- --Krasnaya(留言) 2019年1月17日 (四) 13:59 (UTC)
- 四、顯然有差距,「未被普遍接受」可能是學術原因或政治原因,需要挑明了存在這個具體的學術原因。其他:因為中國研究劍橋資本爭論的就是柳欣、郭金興、王璐、陸長平這些人(都是柳欣在南開經研所帶出來的),郭金興那篇2007年論文知網就能搜到,是我所見柳欣一派最後的簡要總結,因此我用得比較多。你下不到的話我可以發給你看。至於本人,只是個門外漢,對劍橋資本爭論、資本加總、價值轉型都不是很懂,非常高興您有志於編寫相關條目。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7日 (四) 14:31 (UTC)
- --Krasnaya(留言) 2019年1月17日 (四) 13:59 (UTC)
- @Fire-and-Ice:您好!
- 事實上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充實這個條目的內容,那麽讀者自然能判斷新劍橋之所以淡出主流學界視野的原因。而在有人擴充這個條目以前,我不反對依您的意見修改。
- 另外,我發了一封信到您個人頁面上的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