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譯名表

由169.252.4.21在話題外文譯名表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4 年前

譯名表是否要分「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表分開呢?--Formulax 2003年6月28日 02:03 (UTC)

同意。因為在看到別的字母命名的時候也可以作為參考。(例如我看不懂俄文、法文、德文等等,就可以參考譯名了)不過至於「希伯萊字母表」、「阿拉伯語字母表」應該就不用了吧? Samuel 2003年6月28日 12:19 (UTC)

其實,在內地過去也只是採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兩類型。其他語言的,都會把文字拉丁化。你看在「辭海」和「漢語大詞典」里的阿拉伯項目是已經拉丁化了。 -- 石添小草 05:33 2003年11月4日 (UTC)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

外文譯名表

編輯

現在我們在遇到外國人名或地名時還沒有規範,有時用中文譯名,有時用英文名,有時用原名。或許我們可以全部統一用中文名,然後再建一個「外文譯名表」或之類的東西,把原名/英文名及其中文譯名全部列出,否則現在很難定義什麼是已經統一的譯名,有些還沒統一。--Formulax 2003年6月25日 02:04 (UTC)

這個方法很好。--Shizhao 2003年6月25日 03:17 (UTC)
這可能又要涉及到選擇什麼標準的問題,台灣香港大陸的發音標準都不同(如「布什」、「布殊」)。那樣可能又要做很多的重定向(因為只使用大陸的標準的話似乎不妥)。Samuel 2003年6月25日 03:54 (UTC)
建議:多音譯處理
  1. 三個以下音譯就在第一句寫出,選最常見的(中文Google)當標題,如果所有音譯都大約通用,選最標準的。
  2. 四個以上音譯在第一段(介紹)之後列單子。
--Menchi 2003年6月25日 04:14 (UTC)
中文譯名是最恰當的。我看過的中文百科全書和字典都是在標題用中文,然後在文章的第一行寫原名。或者標題用中文以及原名(在括弧號中)。
但是既然我們一定會提到原名,為什麼還要個分別個「外文譯名表」? 我們有文多翻譯的文章的時候,這個表可能會不太容易保持的,而且會變的像字典一樣。要查詢,用"搜索"按鈕不就可以了嗎?
--Menchi 2003年6月25日 04:14 (UTC)
譯名表是由於很多外文名有多個中文譯名,例如Samuel提到的問題,可以在表中George W. Bush中列明多個不同的中文譯名來解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Wikipedia中譯名的標準化,避免發生同一個外文名,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譯名的問題(除非是約定俗成的慣例)。--Formulax 2003年6月25日 04:38 (UTC)
我同意弄一個譯名表,它好像一個索引一樣,無論對文章的編者或是讀者都會很方便。有了統一的譯名,就不怕題目不一的問題。 --Lorenzarius 2003年6月25日 08:04 (UTC)

繁簡同版

譯名表該繁簡體寫在一起,類似譯名表/M。繁簡分版,維護級難。大部分人只要一點懶,就只增加音譯到他們自己字體版本,然後到最後,兩版,冇一個完整,然後冇一個能當真正的參考列表。-Menchi 2003年6月26日 02:36 (UTC)

好。--Formulax 2003年6月26日 03:15 (UTC)

---

應該避免使用「外國人「,和其他以中國為中心的詞語。 譯名應遵守「名從主人「的原則。譬如美國總統的官方譯名是 「歐巴馬「,並非中國新華社常用的 「歐巴馬」。

外國政要,地名,應參考有關主權政府的網站和資料。千萬不要把某一個國家的官方媒體當作全世界漢語一名的制定者。 大韓民國,首爾,Kim Taehong 169.252.4.21 (留言) 2010年8月10日 (二) 02:40 (UTC)回覆

譯名表的規則

編輯

這個譯[名表應用的是什麼規則呢?法語到漢語有一個譯音表,凡是沒有約定俗成譯法的專有名詞,均按此表翻譯。我在翻譯的時候參考的是《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10卷,凡是其中沒有的,均按譯音表翻譯。這應該是大陸翻譯的通用做法,也有用新華社專有名詞對照表+譯音表的。

很多專有名詞,大陸和台、港、澳地區譯法相差很遠,建議二者在兩種文本中都並列。例如一個這樣的表格: 英文名,普通話譯名,台、港、澳地區譯名。 我覺得這裡不是繁體或者簡體中文的區別,而是各地之間不同的做法。我一我覺得兩種稱呼都應在在兩種字體中存在,以促進交流。 這裡確實有一個標準的問題在裡面:到底以簡體為主還是以繁體為主。否則兩種文本不可能一致。例如,如果以簡體中文,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繁體專有名詞,重定向到相應的簡體中文條目,而把相應的繁體中文譯法以「台、港、澳地區譯為」的形式加到詞條之後。如果各分主次就不能實現統一版本,那麼為了交流的目的,就在簡體中文如上註明,並在繁體中文版中採用台、港、澳的譯名作為詞條,並註明「中國大陸譯作」。我個人認為,應該以簡體中文為主,因為使用方便,而且學的人多。但是台港澳的朋友們又不習慣。唉! Zj 01:32 2004年2月22日 (UTC)

不單單是台港澳,還有海外的華人。要知道,當中共鎖國的那一段日子,海外華人一直都在使用繁體中文、奉中華民國為正統。所以,不少譯名都是當地日按過去的譯名法則來訂定的。人家習慣了,硬要人去適應「外國人」為他們而作的譯名,很難受。幾個例子:「雪梨」叫了好幾十年不用,夾硬要人家用「雪梨」;有「椰加達」不用而來硬改作「雅加達」;人家就是嫌「英屬哥倫比亞省」這名稱太長,所以從英文簡寫直譯為「卑斯省」,又硬要別人改用那長長的名字。那算是哪門子的道理了?--石添小草 18:02 2004年2月22日 (UTC)

這頁的標題

編輯

為什麼這頁的標題是譯名「錶」﹖ (應該是表, 繁體版變了手錶的錶)

返回專案頁面「译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