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
WoO是一種音樂作品編號系統,源自德文「Werke ohne Opuszahl」表示沒有作品號。[1]現時泛指當音樂學者整理已逝世作曲家的作品時,發現一些未曾被出版的手稿、作品、已遺失或銷毀的作品、甚至是未完成作品的草稿等,如果並沒有包涵在作品號制度內時,就會以WoO來作排列。但WoO並不適用於從來沒有替自己作品制定作品號的作曲家,例如馬勒、大流士等;也不適用一些已由其他人代為作系統編排的作曲家,例如舒伯特、莫札特等。這些作曲家假若有在編修後才出現的作品,通常就會以「Anh」來代表。
WoO亦很容易和另一個術語posthumous opus(Op. posth.)混淆。Op. posth.通常是指一些作曲家已完成,但在生前未有出版過的作品(不論是作曲家臨時抽起、棄掉但又沒有毀滅、抑或是未等及出版或修訂就過世),當他們死後,發行商再出版時就會加上「Op. posth.」作標示。較常出現在浪漫時代,例如蕭邦的《即興幻想曲》、孟德爾頌的《義大利交響曲》和《第5號交響曲》等均是「Op. posth.」作品——雖然它們後來都被非正式地被編號。
最初出現於WoO編號是在1955年,兩位音樂學者格奧爾格·金斯基和漢斯·哈爾姆在整理貝多芬的作品時,將一些未曾被編成作品號的作品歸納在一起,再按分類而為它們編號。例如著名的鋼琴曲《給愛麗斯》(Für Elise)便是一首未曾被貝多芬編號的作品,現時的作品號為WoO 59。
而其他亦有WoO作品號的,包括有孟德爾頌、約阿希姆·拉夫[2]等。
和某些作曲家的作品號排列一樣,WoO編號和作品出現的年份先後並不是成絕對。低WoO編號的創作年份未必比高WoO編號為早。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麥可·甘迺迪, 喬伊斯·布爾恩 編, 唐其競等 譯.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4版).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1278. ISBN 7-103-02586-X.
- ^ Joachim Raff - Catalogue: WoO (Works without Opus Numbers). Joachim Raff Societ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