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史描述中国股票债券認股證的發展歷程。

早期發展

编辑

中国证券史可追溯至初,在一些收益高的高风险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与参与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成为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1840年代外国在华企业发行外资证券

1872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证券的出现促进了证券交易的发展。最早的证券交易也只是外商之间进行,后来才出现华商证券交易。1869年中国第一家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成立。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使证券交易无序发展变得更加规范。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编辑

若以17世紀初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市場起算,全球證券市場的發展迄今已邁向第五個世紀。相形之下,中国證券市場的發展歷程僅及世界證券市場發展史的四分之一。清末西方列強入侵,同時也將證券交易制度引進了中國。最早是一些在華的外國人從事外國企業的股票投機買賣,後來一些中方買辦看到此種商業行為有利可圖,也紛紛加入爭食這塊大餅。清末朝廷採取新政時,立憲派為解決財政危機,曾提出設立證券交易所,但未為清政府採納。

民國成立不久,政府農商部召集全國工商鉅子討論設立證券交易所的問題,並於1914年12月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法。1918年北洋政府於北京成立中国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然而當時在北京成立證券交易所並不是因為北京、天津地區的金融、經濟發展較江南地區發達,而是因為當時的京津地區暴發了“京鈔”信用危機,北洋政府不得不成立證券交易所,發行公債來抑制危機。後來由於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全國政治經濟中心隨之南移,北平證券交易所頓時失去了發行公債的優勢,經營每況愈下,隨著抗戰爆發,北平交易所遂於1939年歇業。

上海的華商也曾於1920年成立了專營各種有價證券買賣交易的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帶動了上海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多方資金的大量湧入,使得新興的證券交易市場空前活躍。1921年夏秋之際,上海已開業和籌辦中的交易所就超過了140家,其他城市也紛紛跟進。到了1921年初,中国的交易所數目接近200家,竟然位居全球第一。然而,這種畸形的發展嚴重違背了當時國內經濟的實際情況,也就在這一年年底,泡沫破裂了,許多交易所門可羅雀,交易所股價也隨之一瀉千里,交易所掀起倒閉之風。200多家交易所經歷風暴之後僅存6家,信託公司也只剩下2家,中国證券市場由此進入了一段冰河期,後來更因為抗戰軍興而中斷業務。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復於1946年5月恢復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為公民營合組的公司制交易所。[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這是20世纪90年代在深圳,人們瘋狂搶購股票的情景。这次事件使当时的深圳市发生動盪,并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的第一次股災

1949年-1999年

编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证券交易市场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产物”被政府勒令关闭停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股票才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手段,得以被政府承认其合法地位。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这两所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市场的形成。1992年中国开始向境外发行股票,2月,第一支B股(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996年12月,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停制度(即指涨跌幅不得超过前一交易日的10%)。

2000年以後

编辑

从2005年夏天开始,中国大陆股市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股权分置问题主要是将公司大股东持有不能在交易所流通的股票(包括国有股份以及其他性质的股份)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获得流通权。股改的大致方式为该公司大股东送股,发放红利,宣布资产注入,发放权证等等,已经完成股改的股票被添加“G”标记。股改的过程同时导致了2001年以来的熊市结束及21世纪的大陆股票市场的第一次大行情

2006年10月9日起,原股改完成的股票的G标记取消,未股改股票加上S标记。这标志着大陆A股的股改工作基本完成。股改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股票的全流通,并使持股人的持股成本相同。但现在出现的问题在于管理层利用持股成本差异套现。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林坤鎮. 淺談我國證券市場百年發展史 (PDF). 證券暨期貨月刊. 中華民國一○○年九月十六日, 第二十九卷 (第九期): 6–7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