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洛语,又称仓拉语仓洛门巴语墨脱门巴语,是藏缅语族的一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不丹东部和东南部(尤其是塔希冈宗萨姆德鲁琼卡尔宗),也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部分地区和林芝县东久地区。约有17万人使用。说仓洛语的人自称仓洛。中国把仓洛人识别为门巴族

倉洛語
母语国家和地区西藏山南地区不丹阿鲁纳恰尔邦
族群倉洛人門巴族墨脫藏族
母语使用人数
170,000(1999–2007)[1]
語系
分支/方言
不丹倉洛語 (塔希岡)
西卡門倉洛方言 (西卡門縣)
墨脫倉洛方言 (西藏)
文字藏文
語言代碼
ISO 639-3兩者之一:
tsj – 倉洛語
kkf – 開拉克塘門巴語 (?)
Glottologtsha1247[2]
瀕危程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瀕危語言[3]
脆弱UNESCO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操作系统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系属分类

编辑

一般认为仓洛语与藏语群很接近。Bradley (2002)将其划入东部藏语群[4]:73–112Van Driem (2011)则认为它尚属分类未定的语言,还需更多研究。[5]:31–39

Bodt (2012:188-189)[6]将仓洛语划入藏语群,但注释道,仓洛语和东部藏语群语言一样,并不是近古藏语的直系后代。

书写系统

编辑

传统上,仓洛语不是书面语言,不在任何国家有官方的书写标准。母语者书写仓洛语通常用藏文,而语法学家则用互不相同的罗马化转写系统。[7]

音系

编辑

下表据Andvik (2010)。非本土音素以圆括号给出,常常本土化:如/ɬ/常读作/l/;/dz/读作/z/;/ʑ/读作/y/。[7]:8–12

仓洛语辅音
  唇音 齿龈音 卷舌音 硬颚音 软腭音 声门音
近音 w /w/ ཝ j /y/ ཡ h /h/ ཧ
鼻音 m /m/ མ n /n/ ན ɲ /ny/ ཉ ŋ /ng/ ང
塞音 清音 p /p/ པ t /t/ ཏ ʈ /tr/ ཏྲ k /k/ ཀ
送气 /ph/ ཕ /th/ ཐ ʈʰ /thr/ ཐྲ /kh/ ཁ
浊音 b /b/ བ d /d/ ད ɖ /dr/ དྲ ɡ /g/ ག
塞擦音 清音 ts /ts/ ཅ /tsh/ ཆ
浊音 (dz /dz/ ཛ) /j/ ཇ
擦音 s /s/ ས ɕ /sh/ ཤ
z /z/ ཟ (ʑ /zh/ ཞ)
边音 (ɬ /lh/ ལྷ)
l /l/ ལ
闪音 r /r/ ར

上表大致介绍了声母。复辅音声母只能是/Cr/的形式,以及一个例外/pɕi/,后者只用在两种语境中。[nb 1][7]:14–15次清声母/pʰ/ /tʰ/和/kʰ/在元音间发生弱化,分别变为/ɸ//θ/和/x/或/h/,也有些例外。[7]:10音节末的辅音只允许/p/、/t/、/k/、/s/、/m/、/n/和/ŋ/。[7]:16

仓洛语元音表据Andvik (2010)。圆括号内的元音出现在借词中,主要来自藏语宗喀语,后者主要是古典礼拜式中古藏语词汇。外来的前圆唇元音可被本土化为前不圆唇元音。[7]:12–14

仓洛语元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展唇 圆唇 圆唇
闭元音 i /i/   ི (y /ü/   ུ) u /u/   ུ
中元音 e /e/   ེ (œ /ö/   ོ) o /o/   ོ
开元音 a /a/

本土复元音有/ai/和/au/,派生语境下也能出现/oi/和/ui/(如动词结尾:/bu-i/,取-IMP)。在这些语境下,末尾的/i/和/u/分别读作/y/或/w/。借词中罕见/iu/和/eu/,倾向于实现为/iwu/和/ewu/。[7]:15–16

仓洛语基础词汇
口语 罗马化
你好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uzu zangpo
再见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ssola
房子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ai
男孩 Za
女孩 Zamin
朋友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aro (Bhutan)/Tosang
弟弟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nying
妹妹 [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a (Bhutan)/Zi
哥哥 [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a
姐姐 [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a
仓洛语基础表达
口语 罗马化
你呢? [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ng ten cha ya
你叫什么? Na ga mingsho hang ya?
我叫Galey [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 ga ming Galey gila
我住在不丹 [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ng druk ga choncha
我懂仓洛语 [1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i tshangla sencha

声调

编辑

仓洛语大多数方言没有声调产生的词汇区分,不过整个语言很可能在声调产生的过程中。部分方言,如中部门巴语和Padma-bkod,已经将清浊对立转化为高低调对立。[7]:20

语法

编辑

仓洛语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语序通常是主宾动语序(SOV)。形态上是黏着语,尽管大多数无标仓洛语词汇只有一两个音节。名词可以是中心词前置或后置的名词短语。指示词、关系从句和属格从句在名词前,而定指性、数、主题、焦点、格标记和其他助词在名词后。[7]

形容词使它们后面的词变为另一个词类,部分形容词在语法上是名词。这一区分由同样常见的充当形容词的关系从句复杂化。例如,dukpu waktsa“非常穷的孩子”,waktsa dukpu“那孩子非常穷”。部分结合是直接的名词-形容词。[7]

仓洛语是一种代词省略语言,还带有两种独特的特征。首先,多配价动词市区的宾语甚至不能从语境还原出来,语法上还原的过程会导致动词降低其配价(即变成不及物动词)。其他情况下,当论元对主题很重要,且可能造成歧义时用“第0人称”(不具人格)代词。此外,人称代词用得非常多。[7]

仓洛语人称代词
单数 双数 复数
1 jang a-ching ai
2 nan na-ching nai
3 ro da-ching rokte

当代词前接数词时,不用复数。

名词格有通格(主格)、施事格(作格)/工具格(-gi)、属格(-ga-)、离格(-gai),以及与格/方位格 (-ga)。这些后缀在特定环境下可能经历清化。[7]

动词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部分动词的及物性与语义对应:yekpa“说”是及物的,而“被叫”则是不及物的。相似地,lekpe“舔”是及物的,而“被舔”就是不及物的,施事被抑制。[7]

系词有多种形式,被大量用于标记动词。动词依据是否是谓语(限定),或关系从句分词(非限定)。只有限定动词才能接受人称变位,而不同的非限定形式则以不同的后缀满足。副词作为后缀出现在动词分词后。[7]

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的否定形式均不一样。句末助词包括质询助词和非陈述语气标记。[7]

方言

编辑

仓洛语方言是以塔希冈为中心的连续体,塔希冈方言是声望方言。方言间的差异不造成理解障碍,许多借词来自中古藏语(Chöke)。[7]

藏南地区,仓洛语由西卡门县Kalaktang和Dirang附近的门巴族使用,那里的“中门巴语”使用人数约6千。更多仓洛语方言使用者生活在加德满都大吉岭阿萨姆邦[7]

不丹,仓洛语几乎与西藏东南部的门巴语仓洛方言相同,或“墨脱门巴语”。西藏波密县,可能还包括Padma-bkod或墨脱县,还在上百公里范围内分散着这些仓洛语社区。[7]

註釋

编辑
  1. ^ /pɕi/只用于“4”(/pɕi/)和“放”(/pɕi pʰule/)中。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倉洛語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8版,2015年)
    開拉克塘門巴語 (?)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8版,2015年)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Tshanglic.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4. ^ David Bradley (2002), "The Subgrouping of Tibeto-Burman", in Beckwith & Blezer, Medieval Tibeto-Burman languages, BRILL.
  5. ^ George van Driem (2011), "Tibeto-Burman subgroups and historical grammar", Himalayan Linguistics Journal 10(1)
  6. ^ Bodt, Timotheus A. 2012. The New Lamp Clarifying the History, Peoples, Languages and Traditions of Eastern Bhutan and Eastern Mon. Wageningen: Monpasang Publications.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Andvik, Erik E. A Grammar of Tshangla. Tibetan Studies Library 10. Brill. 2010 [2021-07-30]. ISBN 978-90-04-1782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另见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
  • Egli-Roduner, S. Handbook of the "Sharchhokpa-lo/Tshangla". 廷布: Helvetas. 1987. 
  • Hoshi, Michiyo. A Sharchok Vocabulary; A Language Spoken in Eastern Bhutan: Integral Study on the Ecology,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Tibet and Himalayas 8. 东京: Tokyo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YAK). 1987. 
  • Andvik, Erik. Tshangla verb inflections: a preliminary sketch.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993, 16.1. :75–136
  • Andvik, Erik. Tshangla Grammar: A Dissertation. 俄勒冈大学. 1999. 
  • Andvik, Erik. Graham Thurgood; Randy J. LaPolla , 编. Tshangla.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伦敦&纽约: 劳特利奇). 2003. :439–455
  • Andvik, Erik. Anju Saxena , 编. "Do" as subordinator in Tshangla. Himalayan Languages Past and Pres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柏林&纽约: Mouton de Gruyter). 2004, (149). :311–340
  • Andvik, Erik. Gwendolyn Hyslop; Stephen Morey; Mark Post , 编. Tshangla orthography. North East Indian Linguistics (新德里: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dia Pvt. Ltd.). 2012, 4.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