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氣泡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8年9月14日) |
哈伯氣泡在天文學中可能是偏離"哈伯常數整體平均值的局部偏差值"[1],或是更技術性的,本動速度場中局部的單極,可能是由本地空洞的質量密度引起的[2]。
哈伯常數是以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之名命名,他的工作明確了空間擴張尺度,測量出當今的膨脹速率。根據哥白尼原則,地球不在特別受到青睞的中心位置,因此期望這個常數的測量值在宇宙的任何時刻都將產生相同的值。換句話說,如果地球位在中心,或是靠近任何低密度星際空間區域的中心(相對性的空洞),緻密物質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形成殼層,吸引物質遠離中心點。如此一來,在"哈伯氣泡"內的恆星將以比宇宙膨脹更快的速度,加速離開地球[1][3]。這種情況將能替代暗能量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 [3]。
哈伯氣泡的倡議
编辑在1998年,扎哈維等人報告有支持哈伯氣泡的證據[4]。最初是基於Ia型超新星(縮寫為"SNe Ia")的觀測,建議局部的紅移速度與宇宙其他的地方不同。這類恆星被作為距離標誌的標準燭光已經20年,而這是首度成為觀測暗能量的關鍵[5]。
扎哈維等人研究44顆"SNe Ia"的本動速度來測試本地空洞,並且報告地球似乎是在相對密度比周圍緻密的殼低了20%的一個"氣泡"空洞中[4]。
假說的測試
编辑在2007年,康利等人研究比較了SNe Ia的顏色資料,同時也考慮到在外部星系的宇宙塵影響。他們得到的結論是,這些資料並不支持當地有哈伯氣泡的存在[2]。
在2010年,莫斯等人雖然沒有使用哈伯氣泡的名稱,但是分析了哈伯氣泡模型 [1]建議說"我們在一個大的、非線性的、近乎球形的空洞中心附近佔據了一個優越的位置,這一建議最近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被做為替代暗能量的一種方法"[3]。他們不僅看超新星的資料,還研究宇宙微波背景光譜、大爆炸核合成和其他因素。得出的結論是"空洞與前述數據有巨大出入。"。特別是,空洞模型預測非常低的區域哈伯率,遭受到"老化問題",並且預測的區域結構比觀察到的要少許多[3]。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Hubble Bubble. The Astronomist. 29 July 2010 [2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 ^ 2.0 2.1 Conley, A; RG Carlberg; J Guy; DA Howell; S Jha; A Riess; M Sullivan. Is there evidence for a Hubble Bubble? The nature of Type Ia supernova colors and dust in external galaxies.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7, 664 (1): L13–L16. Bibcode:2007ApJ...664L..13C. arXiv:0705.0367 . doi:10.1086/520625.
- ^ 3.0 3.1 3.2 3.3 Moss, Adam; James P Zibin; Douglas Scott. Precision Cosmology Defeats Void Models for Acceleration. Physical Review D. July 21, 2010, 83 (10): 103515. Bibcode:2011PhRvD..83j3515M. arXiv:1007.3725 . doi:10.1103/PhysRevD.83.103515.
- ^ 4.0 4.1 Zehavi, Idit; Adam G Riess; Robert P Kirshner; Avishai Dekel. A Local Hubble Bubble from Type IA Supernova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98, 503 (2): 483. Bibcode:1998ApJ...503..483Z. arXiv:astro-ph/9802252 . doi:10.1086/306015.
- ^ Overbye, Dennis. From the Clash of White Dwarfs, the Birth of a Supernova.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2, 2010 [6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