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障资优生
学障资优生(Twice exceptional),是兼具学习障碍与天才特质的特殊人群,是指在學業、智能、創造力、領導能力、視覺、空間或表演藝術等領域中,有一個項目或以上表現優異;而同時也符合顯著明確的知覺溝通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肢體障礙、感官障礙、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障礙的標準者[1]。身心障礙人口中有3%至5%具有雙重特殊的特質[2]。
由于其特殊性,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美国学者注意到其特殊教育的必要性,而当时的美国特殊教育,要么是天才教育,要么是学习障碍教育,并没有对双重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而该类人群直到21世纪才被亚洲社会(如台湾)所认识重视。
概况
编辑学障资优生,英文简称为2e,该类人群在1970年代才被世人所重视发掘。但美国政府直至2004年才承认其特殊教育的需要性,但相关研究已经相对颇为丰富。该类人群约占天才群体的2%-5%,而在障碍比例之中也是类似,而在众多人群中则占0.06%-0.1%,即约万分之六到千分之一的出现率。
分类
编辑该类人群按症状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特征
编辑该类人群拥有高智商,热衷于感兴趣的学习,有着多元智慧以及高度的创造力,而另一面也有特殊要求如容易分心、过度激动、无法完成课业,进而衍生出种种无法适应班级学校生活的行为。
一般辨别
编辑学障资优生最容易辨别的是在学校,其开头学习结果(成绩)均为比较平均,相对优秀,但是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就会感到吃力,成绩开始滑坡。
在一般人眼中有着如下特征:
- 聪明,但不够努力。
- 学习有障碍(问题)但却又没有特殊能力(才能)。
- 比较平均。
典型特征
编辑强项(资优特征) | 缺点(障碍特征) |
---|---|
* 优质词汇 | * 社交技能缺失 |
* 有远见、主见,不错的主意以及意见/建议 | * 对批评/评价极为敏感 |
* 优秀的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 * 组织学习能力缺乏 |
* 求知欲与想象力极强 | *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
* 课外兴趣广泛 | * 课内表现较差 |
* 对复杂事情有很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 | * 书面表达困难 |
* 对感兴趣领域有特殊才能 | * 固执、倔强 |
* 高度的幽默感 | * 容易冲动 |
資優ADHD兒童
编辑資優ADHD兒童在學校的表現一般是名列前茅,但行為表現卻極不成熟。由於行為問題,通常學校大多數老師不認為資優ADHD兒童是資優生,也不認為他擁有什麼特殊才藝。反之,學校大部分的老師們都認為他們是暴躁、易怒、叛逆、沒有禮貌的壞學生[4]。他們在感興趣的領域,有亮眼的表現,但在行為或人際關係上卻是常令人頭痛萬分。由於這類負面形象,不符合一般人對資優生的正面期待,往往使得老師忽略了他們的潛能。
資優ADHD兒童體內由於資賦優異與ADHD雙重特質交互影響,使得他們不易被發現,家長和老師應仔細探究兒童在不同情境下學習與行為表現,不要當兒童出現不當行為時,就予以負面標籤,影響了其潛能發展,或使得他們錯失原本可有的協助與輔導。家長應調整教導方法,給予適度與清楚的期望,也要接納他們不由己的脫軌表現。ADHD兒童的行為特質,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例如,ADHD兒童擁有較佳的想像力。只要ADHD資優兒童在被發現後,提供有效、專業的介入與輔導,會因著這不同的特質,而擁有更不一樣的人生。[5]
参见
编辑参考
编辑- ^ Montgomery, 2007
- ^ Yewchuk, C. R., & Lupark, J. L. (1993), Gifted handicapped: A desultory duality, In K. A. Heller, F. J. Monks, & A. H. Passow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pp. 709-725, Oxford: Pergamon
- ^ Higgins, L. D. & Nielsen, M. E. (2000).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Twice-Exceptional Learners: A School District and University’s Collaborative Approach. In K. Kay, (Ed.), Uniquely Gifted: Identifying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Twice-Exceptional Student (pp. 287-303). Gilsum, NH: Avocus Publishing.
- ^ Leroux & Levitt-Perlman,2000;引自花敬凱,民93,8頁
- ^ Hallowell & Ratey,1995;引自花敬凱,民93,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