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質彗星是一種罕見的太陽系小天體釋氣時的主要成分主是由岩石組成的顆粒,因此它具有彗星小行星的雙重性質。

說明

编辑
 
岩質彗星產生的釋氣類似於乾湖底的泥裂縫。

岩質彗星,不像一般的彗星釋氣的主要成分是彗髮的主要成分是岩石。因此,它們的釋氣是不可預知的,而不只是在凍線的內側[1]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被認為是類似乾涸湖床底部的泥裂縫,在表面鬆散的小塊會離開,稍後會因為被輻射壓掃掠而推離[2]

有時,一個天體可以被錯誤的認定為岩質彗星,像是P/2010 A2,是小行星帶中與另一個天體碰撞的一顆小行星,導致在短暫的時間內有岩石的碎屑尾隨著它[3]

因為岩質的太陽系小天體必須非常接近太陽,兩者必須盡到足以讓固體的表層裂開,並且要有足夠的能量將分離開的小碎片推離小行星,因此岩質彗星非常罕見。然而,如果一顆小行星靠近太陽到足以發生前述的事情,後敘的情況也會發生。

例子

编辑

唯一已知岩質彗星的例子是法厄同,其近日點(最靠近太陽的點)為0.14AU,比任何已經命名的其它小行星更靠近太陽。已經知道它在某些常合會增亮,暗示他可能會釋氣,而且日地關係天文台太空船曾經觀察到它拋射出塵埃[4][5]

一些尚未命名的小行星比法厄同更接近太陽,但未曾被觀察到釋氣的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釋氣,可能只是我們沒有觀察到這些釋氣的細節。

參考資料

编辑
  1. ^ LASP. How Planets Form. The Outer Planets. Laboratory for Atmospheric and Space Physics (LASP). [7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2. ^ Sutherland, Paul. Why an asteroid is crumbling into meteor dust. Skymania. 10 September 2013 [7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2). 
  3. ^ Harrington, J.D.; Ray Villard. Suspected Asteroid Collision Leaves Trailing Debris. www.nasa.gov. NASA. 2 February 2010 [8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2). 
  4. ^ Jewitt, David; Jing Li & Jessica Agarwal. The Dust Tail of Asteroid (3200) Phaethon. arXiv.org: 2–3. 17 June 2013 [8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5. ^ Jewitt, David; Jing Li. Activity in Geminid Parent (3200) Phaethon. arXiv. 14 September 2010 [8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