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短面熊

哺乳动物物种

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又名巨型熊齒獸噬牛熊育空短面熊,是一種已滅絕,屬於短面熊屬。牠是已知曾生存的熊中最大的,生存於80-1.25萬年前的北美洲,尤其是加州[1]巨型短面熊有兩個已知的種:育空亞種 A. s. yukonensis 與巨型亞種 A. s. simus,其中巨型亞種被認為是被認為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陸生肉食哺乳動物。

巨型短面熊
化石时期:更新世-晚更新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短面熊屬 Arctodus
种:
巨型短面熊 A. simus
二名法
Arctodus simus
(Cope, 1897)
亞種
  • 育空亞種 A. s. yukonensis
  • 巨型亞種 A. s. simus
短面熊吻部较短,牙齿粗大结实,头骨上有发达咬肌附着过的痕迹,说明它们活着时咬力超强,能像鬣狗一样嚼碎骨头。

分類

编辑

巨型短面熊屬於源自新世界眼鏡熊亞科。眼鏡熊亞科最早的成員是生存於上新世(500-200萬年前)德克薩斯州Plionarctos。牠是熊齒獸及現今眼鏡熊的祖先。雖然對熊齒獸的早期歷史所知甚少,牠後來於80萬年前堪薩冰川作用時期廣泛分佈在北美洲

生理學

编辑

巨型短面熊四肢站立時肩高1.8米,若以後肢站立則高3.3米,它的巨爪达20厘米长。估計牠的體重達1200公斤,差不多是同期灰熊的兩倍。[2]最大的標本出土自阿拉斯加育空[1]雄性較雌性大20%。[3]牠是冰河時期北美洲最大的陸上掠食者。[3]牠的頭顱骨很特別,沒有明顯的前額及吻闊而短,彷彿更像,眼窩比灰熊的大兩倍。牠的顎骨在較後的位置[4],加上頰骨肌肉發育極度良好,適合咬碎骨頭以獲取骨髓。巨型短面熊的下顎熊屬的差別在於牠有分隔肌肉連接的斜脊。[3]巨型短面熊是向前直線行走的,而非像現今的熊行走時左搖右擺。巨型短面熊有內上髁孔[3]

巨型短面熊有兩個已知的亞種。從阿拉斯加、育空、內布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亞州猶他州的較大標本稱為育空亞種(A. s. yukonensis),而較細小從拉布雷亞瀝青坑發現的稱為巨型亞種(A. s. simus)。[3]

巨型短面熊的近親及可能祖先是Arctodus pristinus,其體型較窄小,牙齒數量較少,面較長,四肢則較短。[3]

就巨型短面熊的骨頭進行的分析顯示牠會患上骨髓炎、像結核梅毒等的感染。[3]

分佈

编辑

巨型短面熊是北美洲原住民,分佈在阿拉斯加的中北平原,由加拿大至中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州維珍尼亞州。牠是早期北美洲熊中最普遍的,在加利福尼亞州最為豐富。[1]

食性及習性

编辑
 
乳齒象的肱骨化石,上頭帶有巨型短面熊的齒痕

巨型短面熊骨頭的同位素測試發現有高濃度的氮15同位素會在食肉動物中積聚。由於沒有吃植物的證據,相信巨型短面熊是完全肉食性的。成年的巨型短面熊每日最少需要16公斤(35.3磅)的肉來維持生命。[4][5][6]然而也有觀點認為巨型短面熊依然擁有十分廣泛的食性[7],尤其是其粗短的顱骨與許多草食性的熊擁有類似的特徵,因此認為巨型短面熊仍然會攝取植物為食。[8]

巨型短面熊的強壯體型令人認為牠是掠食巨大動物的。但這個想法卻存在問題,原因是雖然巨型短面熊非常強大,但構造卻很脆弱。若要殺死大型的動物,巨型短面熊需要更為巨大,及其骨骼結構需要更為密集。其他學者則認為巨型短面熊可以追捕細小的草食性的動物,如高鼻羚羊。但是巨型短面熊的轉彎能力很低,牠的骨骼結構不容許牠輕易的轉彎。[6]有指巨型短面熊的行走模式像駱駝,著重耐久而非速度。[6]牠亦沒有裝備來主動獵殺獵物,故相信牠其實會搶奪其他動物(如恐狼斯劍虎美洲擬獅)所捕獲的食物。[6]雖然有認為巨型短面熊是吃腐肉的,牠亦有可能攻擊行動緩慢的動物,如大地懶

滅絕

编辑

巨型短面熊約於12000年前滅絕,部份原因可能是其巨大的獵物首先滅絕,另外亦因其競爭者棕熊歐亞大陸進入了北美洲。巨型短面熊的消失亦正值是克洛維斯文化的興起,估計牠們亦被獵殺至滅絕。

參見

编辑

更新世巨型動物群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Brown, Gary. Great Bear Almanac. 1996: 340. ISBN 1558214747. 
  2. ^ Macdonald, David. The Velvet Claw. 1992: 256. 0563208449.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North American Short-Faced Bear. Harrington, C.R. Yukon Beringia interpretive centre. [200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30). 
  4. ^ 4.0 4.1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16 September 2007, Prehistoric Predators: Short-faced bear, interview with Dr. Paul Matheus
  5. ^ Bocherens, H.; Emslie, S. D.; Billiou, D.; Mariotti A. Stable isotopes (13C, 15N) and paleodiet of the giant short-faced bear (Arctodus simus). C R Acad Sci. 1995, 320: 779–784. 
  6. ^ 6.0 6.1 6.2 6.3 Nancy Sisinyak. The Biggest Bear ... Ever. Alaska Fish and Wildlife News. [200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30). 
  7. ^ Donohue, Shelly L.; DeSantis, Larisa R. G.; Schubert, Blaine W.; Ungar, Peter S. Was the giant short-faced bear a hyper-scavenger? A new approach to the dietary study of ursids using dental microwear textures. PLoS One. 2013, 8 (10): e77531. doi:10.1371/journal.pone.0077531. 
  8. ^ Figueirido; et al. Demythologizing Arctodus simus, the 'short-faced' long-legged and predaceous bear that never wa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0, 30 (1): 262–275. doi:10.1080/02724630903416027.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