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勃洛克家族
《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落》(德語:Buddenbrooks: Verfall einer Familie),德國作家托馬斯·曼1901年發表的作品,可說是一本作者自傳,共有400多個人物出场,一經發表便風行歐洲,在中国有“德国版的《红楼梦》[1]”的评价。
布登勃洛克家族:一個家族的衰落 | |
---|---|
原名 | Buddenbrooks: Verfall einer Familie |
作者 | 托馬斯·曼 |
类型 | 小說 |
语言 | 德語 |
主题 | 老化、家庭、社会、生意、艺术、宗教、婚姻 |
故事时代背景 | 1840年代、1850年代、1860年代、1870年代、1830年代 |
故事背景地點 | 吕贝克、Mengstraße、布登布洛克之屋、Fischergrube、圣马利亚教堂、特拉沃明德、Eimsbüttel、Breite Straße、考芬格街、Mühlenstraße (Lübeck)、巴特施瓦陶 |
發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S. Fischer Verlag, Berlin |
出版時間 | 1901年 |
出版地點 | 德国 |
媒介 | 印刷品(精裝、平裝) |
规范控制 | |
OCLC | 16705387 |
杜威分类法 | 833.9/12 |
劇情
编辑故事內容描寫呂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物從1835年—1877年間的興衰[2],以及哈根施特勒姆家族的發跡,見證了資本主義的壟斷性,揭露了資產階級許多醜惡的一面。
老约翰·布登勃洛克早年從事糧食事業,开设一家大商号“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累積大量財富,富甲一方,1835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老约翰迁入曼街的一所新居,標誌著布登勃洛克一家的鼎盛时期。
在布登勃洛克家族第一代逐漸凋零之後,代表的新興事業的暴发户哈根施特罗姆逐漸堀起,第二代的小约翰继承家业后,對於经营商業感到非常吃力,他自作主張將女兒安冬妮嫁給能說善道的青年格林利希,安冬妮对他十分厌恶,結婚後卻發現對方是個騙子,只是貪圖八万马克的嫁妝,格林利希的公司濒临破产,银行贷款人凯赛迈耶告诉小約翰,托妮的陪嫁费被用來補充格林利希的虧空款項,又要岳父为他支付十二万马克。小約翰對女兒不幸的婚姻感到內疚,晚年在宗教中寻求精神安慰,早早地离开人世。
第三代的托马斯有商業頭腦,他表现出比祖父和父亲更有魄力,他早年的情人小安娜因为出身贫贱,被他所拋棄。他娶富商之女蓋爾達為妻,帶來30萬馬克的陪嫁,但蓋爾達只關心音樂,每天只熱衷於拉她的小提琴,托马斯和盖尔达之间没有真正的感情。托马斯雖然有心改變,拚命掙扎,成为市长的助手,甚至以三分之二的票数擊敗哈根施特罗姆,当上议员,蓋了大房子,看似成功在望,還是逃避不了衰亡的命運。他的家族包含他的母親、妹妹冬妮、弟弟克利斯蒂安都在跟他作對,敗壞家風。冬妮的第二任丈夫佩尔曼内德是慕尼黑的啤酒商,滿口髒話,對女傭人胡來。参议夫人死后,兄弟姐妹三人為了遺產吵得天翻地覆,冬妮哀求說:“汤姆……克利斯蒂安……母亲还没有入殓呢!”。哈根施特罗姆公司欣欣向荣,而托馬斯的家業卻日益萧条。一日,托马斯和冬妮來到了海灘,托馬斯感覺自己將不在人世,冬妮回想起她與大學生莫尔顿的初戀,因为男方太穷而宣告失败,離開時兩人都依依不捨。最後托馬斯因牙痛感染併發症去世,蓋爾達出售了托馬斯為她在漁夫港建造的豪宅。
第四代的漢諾多愁善感,神經脆弱,對於爾虞我詐的商業社會感到恐懼,鎮日沉迷於音樂,最後英年早逝,結束了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繁華時代,托马斯的弟弟克利斯蒂安被送入精神病院。汉诺病死后,托馬斯的妻子带着仅有的一点财产回了娘家尼德蘭。安冬妮帶著女兒艾莉卡孤單單地活著,艾莉卡和一位消防保险公司的经理结婚,冬妮還常跟外面的人談起布登勃洛克家族昔日繁華。
風格
编辑托馬斯·曼把自己的小說稱為“盡頭的書”,主題總逃離不了衰亡的命運,布登勃洛克家族一書基本上是托馬斯·曼本人的寫照,托马斯·曼的祖辈都是殷实的商贾,小说中许多人物是以他的亲友為原型,他更仔細研究早期家族的书信、票號,宴會的奢華熱烈情景,甚至是窗簾的材料都極盡考究,一切都盡量呈現出時代的背景。
由於鸿篇巨制,此书曾被菲舍尔出版社要求减半,但遭到作者拒絕。1920年該書銷量即超過10萬,1929年,銷售量已超過百萬冊,是德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
1929年托馬斯·曼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诺贝尔奖评委会曾赞誉此书为“德国首部格调高雅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但這本書也有不少缺點,一些章節明顯呆板,人物性格的描寫亦嫌累赘,甚至一些吕贝克人对人物塑造遭到扭曲提出激烈的批判。
中譯
编辑- 《布登勃洛克一家》,傅維慈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62年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家族企业接班“断层” 富不过三代?.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5).
- ^ 德国文学:哲学与诗歌的二重唱.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