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成 (皮影戲藝師)

臺灣的皮影戲藝師

張德成(1920年—1995年),皮影戲藝師,臺灣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第五任承接者[1][2]文建會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教育部頒發第一屆重要民族藝師獎。

張德成
男艺人
国籍 中華民國
出生1920年
逝世1995年
职业布袋戲操偶藝師
亲属曾曾祖父:張狀

曾祖父:張旺

祖父:張川(皮戲川)

父:張叫

子:張榑國

生平

编辑

出生於高雄大社區皮影戲世家,8歲開始隨團演出,12歲投入皮影戲偶的製作工作,21歲成為主演。[3]其後,他承接父親張叫志業,成為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第五任團長,將原團名東華皮戲團,更名為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或稱東華皮影劇團)。他在1952年到日本演出3個月,是首位去至臺灣以外地區演出的藝人。在亞洲學會策劃下,1972年前往美國各大學演出2個半月,計連續演出64場。[3]

張德成不僅是操偶師,亦對皮影戲做了創新與改良。他創新話本,融入時事與民間傳說混編新劇演出。1946年,張德成以新作《轟炸東京》的戲碼,在高雄漁市普渡拚場中,贏得錦旗。他將傳統影偶身長,從一尺(30多公分)提升至二尺(50多公分)高。改變影偶造型,將原側邊單目的五分臉,變更為半側面雙目的七分臉,增加影偶體態的視覺感。影窗自原五尺增為七尺長,窗高自原五尺增至七尺,影窗邊繪製廟宇式的佈景。[4]燈光方面將傳統紅、綠、黑三色再新增橙、藍、紫等色。[3]

張德成亦從事皮影戲推廣。1982年5月,為延續與保存皮影藝術,張德成展開皮影教學工作,教導高雄的國小教師雕製皮偶技巧,讓老師能把此技術列為美勞課程。1985年擔任「中國傳統技術-皮影戲研習會」的皮影講師工作。同年,獲得文建會舉辦的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個人薪傳獎」。[5]

他將衣缽傳承給三子張榑國後,仍持續傳習及整理早期劇本的工作。他在1988年獲教育部遴選為民族藝師,展開技藝傳授工作,執行經費由教育部負責,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則協助傳統藝術推廣活動。1989年,獲得教育部頒發第一屆重要民族藝師獎,並獲教育部出版全台首部為藝師出版的生命史「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生命史─皮影戲張德成藝師」。[5]張德成中風後,他將早期只有大綱,唱詞不完整的劇本,重新抄錄及整理,加以修補裝訂,處理過的手抄本計有五百多本。[3]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東華皮影戲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2. ^ 論民族藝師張德成新編皮影戲 臺灣記憶國家圖書館
  3. ^ 3.0 3.1 3.2 3.3 弄影一甲子——皮影戲藝師張德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蔡文婷/楊文卿 臺灣光華雜誌 1989 10月
  4. ^ 陳, 慧婷. 延續皮影戲生命 — 皮影戲大師 張榑國. 天下雜誌. 2001-07, (33). 
  5. ^ 5.0 5.1 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 高雄市表演藝術花園.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