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澯 (成化進士)
成化進士
張澯(1462年—1519年),字仲湜,號涇川,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全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人,一說廣西平南人[1],明朝政治人物,成化戊戌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張澯 | |
---|---|
大明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 | |
籍貫 | 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全州 |
字號 | 字仲湜,號涇川 |
出生 | 天順六年(1462年) |
逝世 | 正德十四年(1519年) |
親屬 | 父張廷綸 曾孫張昌胤 |
出身 | |
|
生平
编辑成化十三年(1477年),鄉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年)聯捷戊戌科進士,年僅十七歲,授翰林院庶吉士[2],改翰林院編修[3]。弘治元年(1488年),擔任經筵講官[4],次年升翰林院侍講[5]。弘治十四年,擔任順天府鄉試考官[6]。弘治十八年,升任翰林院學士[7],改國子監祭酒[8]。
正德二年(1507年),升任禮部右侍郎[9],后改左侍郎[10]。正德四年(1509年),改任南京禮部尚書[11]、南京戶部尚書[12]。正德六年,改南京吏部尚書[13]。正德九年,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14]。次年,加太子少傅[6][15]。
家庭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廣西通志‧卷七十八
- ^ 明實錄:憲宗實錄 ,176卷
- ^ 明實錄:憲宗實錄 ,210卷
- ^ 明實錄:孝宗實錄 ,11卷
- ^ 明實錄:孝宗實錄 ,31卷
- ^ 6.0 6.1 明實錄:武宗實錄 ,177卷
- ^ 明實錄:武宗實錄 ,2卷
- ^ 明實錄:武宗實錄 ,5卷
- ^ 明實錄:武宗實錄 ,23卷
- ^ 明實錄:武宗實錄 ,25卷
- ^ 明實錄:武宗實錄 ,49卷
- ^ 明實錄:武宗實錄 ,66卷
- ^ 明實錄:武宗實錄 ,71卷
- ^ 明實錄:武宗實錄 ,111卷
- ^ 楊廷和《國朝獻徵錄·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98卷):公諱澯,字仲湜,姓張氏,別號涇川。其先開封人,八世祖義為□使於廣東,因家新會。高祖諱秀實遷廣西之□□,即今平南縣也。曾祖諱惠以鄉貢為福建政和令,有惠政。祖諱輝,發解廣西,歷香山、翁源兩學教諭者。考諱廷綸,天順庚辰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以直去官。俱累贈資政大夫南京戶部尚書。祖妣黃氏,妣崔氏,俱贈夫人。公天資穎異,十歲能屬文,日記數千言。成化丁酉舉鄉試第九,時年十六。明年第進士,始冠,改翰林庶吉士。庚子,授編修。弘治己酉,陞侍講。乙丑,陞侍讀學士。今上登極,晉學士,再轉國子祭酒。正德丁卯,遷禮部右侍郎,尋轉左。己巳,陞南京禮部尚書,連改戶部、吏部,又改兵部,參贊機務。前後引疾乞休疏凡十五上,至乙亥始得請。特加太子少傅,賜璽書給驛以歸。仍諭有司月給米四石,歲輿隸四人供役。久之,改廕其子國子生概中書舍人,仲子樾補國子生,葢念公舊學之勞,皆異數也。公勤於職業在翰林嘗授書內舘纂修《憲廟實錄》同考會試者二主考順天鄉試知貢舉及廷試受卷提調者各一皆以精敏為同事所推服事先朝為講官又日侍 今上春宮講讀每進講必齋戒致敬敷陳啟沃不忘規正為祭酒毅然以師道自任日坐彝倫堂課諸生進修雖盛暑不輟諸生有疾病憂患必拊循周恤之尤諄諄以存心為訓曰為學當求諸心心之理得則大本立著為文章發為事業皆舉而措之耳在吏部以儲位久虛草疏率同儕以請或難之曰此社稷至計他不遑恤脫有譴責某獨任之既轉兵部即條上時務八事多報可守備廳故有審事官甚貪橫公奏革之仍著為令人大稱快四方遊僧多贅聚梵剎名曰安禪主之者皆貴豪也公曰是將惑眾且蠹財下令逐之即日散去先是資政公自南京還道全州愛其風土淳厚有卜築之意公至是歸遂定居焉日與賢士大夫登眺觴詠為樂每見邸報或時政有闕及四方水旱輒憂形於色常念先壟遠在平南冒暑往省還至柳州遘疾卒訃聞 上悼惜之命禮部諭祭者再工部治葬事始終恩禮亦云備矣公舉進士與予為同年相知最深自入翰林清修力學人多以公輔期之然疾惡太甚往往見於辭色以是於人寡合有 爭進者忌之造為不根之言謂嘗以奇玩賂逆瑾言者上其事公不與辯惟懇懇乞退予據公素履必不至此傳聞既久或者又從而和之謂奇玩沒內庫點視外臣多見之予亦頗疑焉一日公乞休疏再至諗諸中貴之當事者則云瑾沒入之財皆別貯之未嘗籍之內庫外臣安得點視然別藏所貯實亦未嘗見有此等物也此言何從而至哉予與諸公於是始釋然因時以語諸人人顧不欲以聞於公公亦或未之知也於乎三至之言母也投杼此在天性之愛尚然而況君臣之間乎公以直躬自信橫罹多口卒得完名全節以歸者誰之賜與公今巳矣不得不為公一白之使天下皆知我 聖上之明之仁且勿使公終含冤於地下也予嘗領太史事微顯闡幽正史氏職也斯言也亦自謂庶幾無媿焉耳矣